2016-09-26 13:23:00 来源:央广军事 说两句 分享到:
央广网北京9月26日消息 (记者马艺)湘江战役发生于1934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作战区域位于湖南道县和广西全州县的湘江两岸地区。此役是中央红军长征以来最为惨烈的一仗。红军与优势之敌历经苦战,最终突破了国民党军第四道封锁线,但也付出了巨大代价。艰苦卓绝的湘江战役究竟有什么积极意义呢?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和百科研究部马卫防为您解读。
到1934年11月中旬,中央红军已连续突破国民党军三道封锁线,进入湘南地区。此时,蒋介石判明了红军西进的战略意图,任命何键为“追剿”军总司令,以原负责“围剿”中央革命根据地的薛岳、周浑元两部共16个师组成五路“追剿”大军追击,以桂军、粤军共9个师在湘江两岸进行封堵,企图将红军歼灭于湘江、漓水以东地区。
为迅速度过湘江,中央红军主力昼夜兼程向湘江急进。在战役发起前,中央军委纵队距离湘江渡河点只有80多公里。此时,如果轻装急行,完全可以迅速渡过湘江,减少不必要的损失。但是,由于博古、李德采取大搬家式的战略转移和甬道式的行军队形,致使中央军委纵队的行军速度极为缓慢。11月26日,走了8公里;27日,走了6公里;28日,走了28公里;29日,走了32公里。足足用了4天时间,才走到湘江岸边,不仅丧失了有利的渡河时机,而且使负责掩护渡江的红军各部队不得不与敌人展开激烈的争夺战,致使各路红军都陷入了以少对多、对弱对强的被动境地。
11月28日凌晨,国民党军从兴安、全州两处南北对进,向红军先头部队发起猛攻,企图封闭渡口;敌航空队则将红军架设的浮桥全部炸断,并向正往江边运动的红军部队狂轰滥炸。双方展开激烈交战。11月30日,坚守界首以南高地的红10团,一天之内牺牲了两任团长;向江边运动的部队,在敌机猛烈轰炸下成片倒下。同一天,敌军加强攻势。红军滞留于江东的部队和机关人员与掩护部队失去联系,各自为战,伤亡惨重,战局十分危急。12月1日是战斗最为激烈的一天,红军广大指战员同国民党军展开了激烈搏杀。由于夜间修复的浮桥又被炸断,未过江的红军被迫涉水而过,追至江边的敌军向江中猛烈扫射,红军官兵的鲜血染红了滔滔江水。至当日17时,中央机关和红军主力大部终于渡过湘江,并于12月3日进入西延地区休整。
在中央机关和红军主力大部渡过湘江后,国民党军完全封锁了渡口,担负后卫的红34师和红18团及大批失散人员被截于江东,大部战死。这是我军历史上首次整师整团的遭受损失。红34师政治委员程翠林作战中英勇牺牲;师长陈树湘率部队突围时重伤被俘,誓死不当俘虏,从腹部伤口中掏出肠子绞断,壮烈牺牲。
湘江战役,粉碎了国民党军围歼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但红军也遭遇了成立以来最为沉重的损失,中央红军由出发时的8.6万余人锐减至3万余人。这一惨重的失败,是“左”倾领导者在退却中实行逃跑主义所造成的严重恶果。同时,湘江战役的严重失利,促使更多的红军指战员,包括一些曾经支持过“左”倾冒险主义的领导人,都从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中认识到,“左”倾冒险主义给中国革命带来的危害。
正如刘伯承同志在回忆中指出:“红军长征开始后,广大干部眼看反五次‘围剿’以来,迭次失利,现在又几乎濒于绝境,与四次反‘围剿’以前的情况对比之下,逐渐觉悟到是排斥了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正确路线,贯彻执行了错误的路线所致,部队中明显地滋长了怀疑不满和积极要求改变领导的情绪。这种情绪,随着我军的失利,日益显著,湘江战役,达到了顶点”。由此以来,红军长征初期的接连失利,特别是湘江战役的严重损失,成为“左”倾冒险主义军事路线彻底破产的重要标志,它为之后为召开遵义会议,并确立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奠定了重要的干部思想基础和舆论准备。
责编:李晓波
参与讨论
我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