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军事 > 专题策划 > 音画长征 > 播报长征

投稿:ygjs@cnr.cn
联系我们:010-56807231

解码长征(13):红军为何能顺利突破敌人三道封锁线?

2016-09-26 13:19:00  来源:央广军事  说两句  分享到:

    央广网北京9月26日消息 (记者 李悦)193410月,中央苏区面对50万国民党军的第五次“围剿”,处于极其危险的境地。然而就在蒋介石准备发起总攻的前夕,中共中央机关和红军的五个主力军团却神秘地跳出了包围圈,突破蒋介石精心布置的三道封锁线,向西走上了长征之路。那么中央红军是如何顺利突破敌人三道封锁线的呢?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和百科研究部翟清华为您解读。

  比较顺利地通过三道封锁线,有多种原因,最重要最根本的是红军有强大战斗力,没有这个保证,你是一道封锁线也过不去的。在此之外,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就是中央红军在突围前夕,与广东军阀、国民党南昌行营南路军总司令陈济棠订立的抗日反蒋协定。

  而陈济棠是主动和红军建立联系的,源于他的生存危机感。他早已看出蒋介石利用“围剿”红军之机,兼并异己。为了自保,也是激于民族大义,当他察觉到红军将要实行战略转移时,开始与中国共产党试探性接触。19347月,陈济棠派代表到苏区接洽,表示赞同中共在三个条件下共同抗日的主张,愿意通过谈判来协调双方关系。

  红军转移在即,粤军主动与红军协商的态度,使周恩来、朱德等中革军委领导同志,看到了与粤军订立某种协定的可能性。朱德于立即致信陈济棠,周恩来派潘汉年、何长工为代表,去寻乌同陈济棠代表杨幼敏、黄质文等进行谈判,并叮嘱他们“勇敢沉着,见机而作。”

  经过三天艰苦谈判,反复磋商,最终达成了五项协议:一、就地停战;二、解除封锁;三、互通情报;四、红军可以在粤北设后方医院;五、可以互相借道,各从现在战线后退二十里。对于红军来说,这个协定来得恰如其时,最重要的是“借道”的承诺。

  红军的战略转移基本不经过广东腹地。而陈济棠的核心是,只要红军不入粤,所以才有了接下来的默契。193410月21日,红军从赣城王母渡、信丰新田间西进,开始突破国民党军设置的第一道封锁线,第二天的中革军委电报中就出现了粤军第一军军长“余汉谋部已总退却”的情况通报。虽然有个别地方进行了一些零星战斗,但强度不大。

  通过第一道封锁线后,10月26日,中革军委发出《关于我正与广东谈判让出西进道路,如粤军自愿撤退我军请勿追击指示》,但这仅限于当其自愿撤退时,并绝不能因此而削弱警觉性及经常的战斗准备。”国民党军将领后来的回忆文章中也提及:关于协议的事,不能向团长级别传达,但要明确要求:共产党不向我射击,不准开枪。蒋介石设置的第二道封锁线在湖南和广东交界地区。中革军委在电报中指出:封锁线北端的汝城在湖南境内,没有前进道路的可能;南端的城口已属于广东境内,这个道路已有初步保证。有了这个有利条件,红军于115日至8日,又较为顺利地通过了第二道封锁线。

  国民党军设的第三道封锁线在湘南郴州、宜章之间。红军虽然是“轿子式”行军,没有灵活机动,但由于没有遭到大规模的围追堵截,相对于蒋介石调动军队拦截,还是快了一些。红军乘胜利之威势,于11日到15日,突破了国民党军的第三道封锁线,进入湘南地区。蒋介石得知粤军没有进行顽强抵抗,气得暴跳如雷,发电报训斥陈济棠:平时请饷请械备至,一旦有事,则拥兵自重。此次按兵不动,任由共匪西窜,贻我国民革命军千秋万世莫大之污点。

  蒋介石动用了几十万精锐部队,修筑了数以千计的碉堡,花费了数不尽的金钱,红军说走就走脱了,他哪有不生气的道理?但木已成舟,他也无可奈何。陈济棠呢?他的目的达到了:红军没有进入他的腹地,保住了地盘;没有对他的军队穷追猛打,保住了军队;这两样保全了,也就保住了他的军阀地位,就让蒋介石说两句吧。

责编:李晓波

参与讨论

我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