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军事 > 专题策划 > 2016两会 > 两会独家

投稿:ygjs@cnr.cn
联系我们:010-56807231

何友院士:军地院校应交叉培养人才 增强全民国防意识

2016-03-11 14:45:00  来源:央广军事  说两句  分享到:

全国政协委员、海军航空工程学院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何友

  央广网北京3月11日消息(记者陶宏祥)全国政协委员、海军航空工程学院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何友,是我国雷达自适应检测方法、多传感器信息融合、多目标跟踪、分布检测理论及应用、系统仿真与作战模拟等研究领域的权威专家曾任海军航空工程学院院长,还是中国电子学会会士、中国电子学会雷达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造船学会电子技术委员会委员和一批重大项目专家组成员,担任《现代雷达》、《数据采集与处理》、《火力与指挥控制》、《雷达科学与技术》等杂志编委。

  作为一名工程院院士,现在都在进行哪些工作?重点在关注什么?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刚刚结束小组讨论会的何友委员。

  军民整合能使军民双方获益

  一见面,记者首先问到的自然是今年有没有提案,都是什么内容?何友院士回答说:“有,军民融合。”他说,军民融合是双方面的。一个是民用技术在军事上的应用,这是一种融合。还有一种是军事上的技术转到民用上,这就是双向的。比如信息技术的融合、海洋环境或者复杂环境下的多元信息的融合共享,还包括信息的检测。这些技术在民用上也有一定的支持作用。比如在一定的复杂环境上,空中的一些目标、海上的一些目标,会有一个检测分类的问题,这就需要军民融合。

  我们看到“十三五”发展规划里面,把军民融合作为非常重要的一点提出来。另外从科技方面、创新方面、规划里面,都有一些重大工程和重点科技计划,已经体现了军民融合,比如航空发动机技术,这项技术突破以后,可广泛应用民用航空,军用飞机也会用,所以我觉得未来非常有前景。

  当记者问何院士的研究领域中,是否也会有一些项目技术会通过军民融合转化时?他回答是肯定的,比如ADS-B民航信息定位,就可以通过“互联网+”的方式,对海上和空中目标,进行综合利用,都可以用在民用上,而且已在一些地方进行应用推广。

  对于这个很专业的技术,何友院士进一步解释说,就是用一些仪器装备,对包括雷达探测设备的校准工作、标效,同时也可对空中飞机进行校准定位。当然主要是对地面的观测设备进行校准,然后通过联网,航空的信息互相沟通之后,让空中的飞机都形成网络,那飞行中的民航飞机信息就相互已知了,就可更加精准地防止空中碰撞。这项技术的实用性是非常强的,但需要军民融合来进行完成。

  应推行军地院校交叉培养人才 增强各级政府人员国防意识

  “作为一名军队院校的教授,同时也是一名中国工程院院士,在军队进行深化改革中,对人才培养和建设方面有什么样的期待时。”对记者的这个问题,何友院士回答说,希望军队在人才培养的环节、机构上要进一步加强。他说自己在院校工作了快40年,觉得办好一所院校很不容易,要把一所院校办成一个正规,有底蕴,有自己特色的院校,没有三、五十年是很难建立起来的,所以他希望军队的院校建设要能更稳定的发展。

  他接着强调说,要保留人才。因为现在军队科研院所四、五十岁的都是一些比较优秀的一线教授、专家,现在正是主力、是骨干,很多人都是学科带头人或者领军人才,有的还是一个大团队的骨干力量,要是流失的话,对部队长远建设是损失。应该要保留好这些人才,为改革强军发挥更好的作用。

  何友院士还结合自己长期教学实践和科研团队建设的经验,建议国家应推进军地院校交叉培养人才。他说在人才培养中,他发现此前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出来的国防人才,很快又流失回到地方,没能持续为部队做贡献。而地方院校培养的人才又不具备军校学员的军人素质。他举例说西方一些国家的国家领导人,有很多都出自军事院校。而我们国家在地方各级政府中工作的人员,很多在大学时缺乏系统的军事培养,国防意识相对淡薄。

  所以他建议军事院校可以招一批不入伍的大学生。可在军队院校读本科、硕士和博士,依托军事教育培养一批懂军事、关心国防的优秀人才回到地方工作。这项工作持续做下去,就会在各级地方政府中,逐渐增强“全民国防意识”。

责编:彭洪霞

参与讨论

我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