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军事 > 中国军情

投稿:ygjs@cnr.cn
联系我们:010-56807231

空军雷达兵|"红色前哨雷达站":祖国最前哨,我在这里

2019-08-04 18:16:00  来源:空军新闻  说两句  分享到:


红色前哨,我就在这里

——感悟北部战区空军“红色前哨雷达站”官兵“一把土、一滴水”精神传承

李建文 赵第宇 焦义宝

  逝去的历史常给人以现实的力量。定义一支部队的气质,往往只需要看坚守于斯的官兵从先辈那里继承了什么,将什么奉为精神图腾。

  阔别近40年,年愈花甲的“圆岛老兵”李志光一行从大江南北齐聚港口,乘船起航,踏上了魂牵梦萦的回营路。相比过去近十个小时的航行时间,如今不到四个小时便可登岛。可李志光仍希望船开得快一点、再快一点。

  海途颠簸,客轮终于靠岸。走出船舱那一刻,腥咸的海风猛地冲进鼻孔。环顾四周,“我守海岛、请党放心”,“上阵不怕死、守岛不怕苦”等充满年代感的标语至今依旧醒目。部队早已从圆岛移防至此,老兵们此时踏上的也并非是当年奋斗过的土地。“可部队番号在这里,家就在这里。”李志光喃喃说到。

  如今,撤去驻军的圆岛沉寂默然,岛上耸立着导航灯塔,为出海的船只指明方向。但60多年前,这里却是战斗的热土:官兵们成功保障击落敌机,创造出闻名全军的“一把土、一滴水”精神,并先后被空军党委和国防部分别授予“钢钉雷达站”和“红色前哨雷达站”荣誉称号。

  凡有老兵回岛,都忘不了那个约定:上岛请带一把土。

  圆岛没有土,碎石几乎覆盖了整个地面。1961年,无线电员徐承米参加集训后回岛,临行前受到炊事班长陈金良背土上岛修灶的启发,便用挎包装了满满一包土,在圆岛建起第一块“巴掌田”。后来岛上兴起从陆地带土、劈石造田,接雨水、化雪水、向岩石要青菜的生产高潮,先后建成大大小小38块“巴掌田”。“上岛请带一把土”也成为岛上官兵约定俗成的传统。

  荣誉室展柜中的近百把各色土壤折射出“一把土”的精神感召:延安、北京、西柏坡、南沙……不光是岛上官兵,来自祖国大江南北的普通群众听闻圆岛官兵事迹后,千里迢迢寄来一捧捧土,为守岛官兵捎来一份份惦念。

  新营区里,块块“巴掌田”依旧生机勃勃。李志光和老战友颤巍巍地捧起从家乡带来的土,混在一起,郑重地把“圆岛老兵田”的牌子压实固好。指导员刘宝纯在旁介绍道:“移防以来,岛上已经不缺土了,‘上岛请带一把土’的约定变成了‘上岛请带一本书’。” 李志光欣慰称赞:“时代在发展,‘一把土’精神在传承,内涵也在丰富创新。”

  “1961年,油机员左林富患病,卫生队员把水和药送给了他。考虑到连队缺水严重,为保障油机战备用水,左林富悄悄地将水倒回了‘战备桶’里,把药片干吞了下去。”

  兼任荣誉室解说员以来,下士韩相涛每每说起“一滴水”精神由来,总是心潮澎湃。担任雷达操纵员这些年,再讲“节水保战备”的故事,脑海中总是不由地联想起雷达技师宋世鹏。

  从毕业分配到岛上当排长算起,宋世鹏累计守岛15年,成为目前“岛龄”最长的兵。2013年,结束岛外某雷达站站长的任职后,他婉拒了留在机关工作的机会,毅然回到小岛。

  韩相涛说,是老宋教给了自己守岛的意义。

  那年隆冬,狂风裹挟暴雨倏忽而至,并很快变成了冰雹。冰冷的雨滴落在雷达天线上,在寒风中迅速凝结成冰,眼看就要把天线压断。宋世鹏没有犹豫,带领众人手挽手冲进狂风暴雨里。

  官兵们像呵护婴儿一样把雷达团团围住,一边防止更多雨滴落下结冰,一边用小锤除去雷达上的冰碴。肆虐的狂风吹得大家睁不开眼睛,瓢泼的雨水落在肩头、浸在衣里,不断增加着身体的负重。这一守,便是一整夜。

  破晓时分,风雨终于散去。官兵们艰难地脱去军大衣,已经结冰的衣服竟然直直地立在了地上。韩相涛回头望了一眼老宋,心中满是敬佩。

  “从上岛那一刻起,首先要扪心自问,我们背井离乡坚守在这里,究竟是为了什么?于我而言,替祖国戍守东北大门,保持好战备就是我的使命,为此承受什么都甘之如饴。”宋世鹏动情地告诉记者。

  随着时代的发展,岛上的生活条件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进:官兵们住上了第三代营房,上级特意给站里配发了烘干机防潮,强军网进班入排,4G网络覆盖营区,从陆地运来的新鲜蔬菜成了餐桌上的常客……

  可受客观地形限制,赶上岛内枯水季节,雷达站用水还是有些紧张。几十年过去,如今的守岛官兵对“一滴水”的珍贵仍感同身受。

  炊事班长唐勇是站里用水的“管家”。他每天定时测量三级水井从山下抽上来的水量,精打细算地安排着全站的用量。记者采访当天,本该是一周一次放水组织大家洗漱的日子,可抽到的水深不足10公分,只能勉强保障做饭,他不忍地拧紧了水龙头。

  唐勇回忆起那年春节,海上大雾弥漫,补给船只根本无法起航。屋漏偏逢连夜雨,岛上漫天飞雪,输水管因低温结冰爆裂,炊事用水难以保障。唐勇和战友一头扎进风雪里,扫雪开道,引导水车上山。山路陡峭近5公里,他和战友从天亮扫到天黑,折返几次,就连自己都数不清了。断供的除夕夜里,全站官兵靠着窖藏吃了一顿土豆炖白菜。唐勇说,那是他人生里最特别的一顿年夜饭。

  下士陈军龙已有好几天没洗漱了,一支牙膏用了大半年还没见底。年初休假后返岛,带回来的洗发水孤零零放在盆里,近乎成了摆设。上岛当兵前,他从未想过打开龙头便轻易哗啦流出的淡水会如此珍贵。如今到炊事班帮厨,陈军龙早已习惯地遵守着“一水多用”的约定:一盆水,先淘米洗菜,再刷碗拖地……

  傣族小伙俸勇记是岛上离家最远的兵。从地图上看,驻地和家乡间一条长长对角线拉长了他对母亲的思念。上岛头几年,俸勇记周末得空便和同乡战友下山来到海边,唱起云南民歌《阿妈》。

  “每天想你无数回,阿妈,想你想得掉眼泪……如果变成一只小鸟,我要一直飞在你身边……”

  唱罢望向海面,俸勇记目光锁定在不远处的那块礁石。老班长告诉他,那是祖国的领海基点之一。这意味着,他日夜坚守的战位是祖国的最前哨。

  那一刻,关于国与家,他似乎明白了更多。

柴油机维护。


老兵路上岗。


交班。


巡线。


出动。


操纵员模拟训练。


退役前最后的深情一吻。


夕阳下的雷达兵。

责编:张灵雨

参与讨论

我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