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1-30 10:50:00 来源:新华网 说两句 分享到:
题:“洋记者”眼中的中国航天员:永不放弃的梦想
2003年10月,在绕行地球14周、飞行60万公里后,杨利伟安全返回地球。
那一刻,像千百万中国人一样,飞行员王亚平被她所看到的画面深深吸引。对她来说,那些镜头不只意味着成就。她从中看到了机遇。“他是中国第一位男性航天员。那谁会是第一位女性航天员呢?”
生逢其时
在位于北京北部的航天城,记者见到了王亚平。
采访期间,王亚平坐姿笔挺,双手交叠平放在膝盖上,唯一的动作是偶尔拿起保温杯喝口水,给人冷静和克制的印象。后来她告诉记者,对从事航天员这份工作的女性来说,这是最基本的特质。
“我们控制宇宙飞船,要时刻保持清醒的意识。你必须学会控制你的自然反应。”王亚平说。
记者采访了三位航天员,向每个人都提了同一个问题:是什么特质让你们被选为航天员?三个人都表现出令人吃惊的坦率和谦逊。是的,他们资质不凡,但是他们说,最重要的,是他们都生逢其时。
“我可能不是最棒的,但我是最合适的那一位。中国正在走向繁荣,空间站工程也全面展开。”王亚平说。
坚持不懈
自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1998年成立至今,中国已成功培训21名航天员。其中,11名进入太空。他们共完成了六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进行了超过100项科学实验,环绕地球飞行68个日夜。
即使在航天城,目光所及之处,也很容易找到像记者一样从未有机会从太空俯瞰地球的人。然而对于有一个人来说,这一梦想曾经触手可及。
最近的一次机会,是2016年的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
当神十一乘组安全返回地球,邓清明也回到了家。还未同妻子、女儿打招呼,他便直接走进了洗手间,打开水龙头,泪流满面。
邓清明没有入选神十一乘组。在中国1998年选取的第一批14名航天员中,他是唯一一个没有飞天的现役航天员。
人们总是关注航天员训练的体能方面,比如离心机和水下失重训练。但是精神压力呢?面对一个可能永远无法实现的目标,你会矢志不渝坚持二十年吗?
“坚持,坚持,坚持!”邓清明说,“我已经52岁了,但我有信念,它支撑着我一直走下去。”
1962年,美国航天员、后当选参议员的约翰·格伦成为美国环绕地球第一人。1998年,任俄亥俄州参议员期间,格伦以77岁高龄搭乘“发现”号航天飞机重返太空。
邓清明有理由坚持下去。
为人子女
中国航天员第二批招募在2009年进行,女性也有了机会。王亚平很兴奋,她的父母却无法分享这份喜悦。
“当父母发现我想去报名时,他们坚决反对。但这是我的梦想,虽然他们反对,我还是义无反顾地报了名。”她说。
航天员是人们心中的英雄,他们也是儿子、女儿、妻子、丈夫、母亲、父亲。他们的家人,在关注、等待、期盼和祈祷他们平安的同时,经历着另一种形式的失重。
王亚平终于说服了父母,至少她自己这么认为。但事实上,就像航天员永不放弃飞天梦想一样,他们的家人也无法放下担忧。
当王亚平执行完神舟十号载人飞行任务后,她的父母告诉她:“你在天上飞了15天,对我们来说,却像是15年。”
梦想实现
翟志刚是中国“太空行走”第一人。他很有魅力,风趣幽默,和他交谈令人感到放松。
作为唯一进行过舱外活动的中国航天员,翟志刚说,执行任务时他必须全神贯注,任何一个微小的失误都可能造成严重后果。
“每一刻都要精确计算,所有我能想到的就是完成任务。”
从太空俯瞰地球是什么感受?
“当我走出太空舱,地球‘悬浮’在我上方,下方是神舟飞船。宇宙是无边的、深邃的。”翟志刚说。
中国航天成就惊人。今年,中国计划成为首个登陆月球远端的国家,这将是一个凝聚了技术、毅力和勇气的壮举。
如若嫦娥四号任务完成,中国航天下一个里程碑工程有可能将航天员送上月球并把他们安全带回家。届时,当中国的孩子们仰望星空时,月球对于他们来说,或许感觉触手可及。
当王亚平从太空返回后,她说:“我没有感到过害怕,我只是感到一种巨大的成就感,我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王亚平的飞天梦想或许已经实现,但是今天,以及未来许许多多个日夜,中国人探索宇宙的梦想仍在继续。(记者 海伦·本特利 翻译:单儒超)
责编:刘鹏
参与讨论
我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