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军事 > 中国军情

投稿:ygjs@cnr.cn
联系我们:010-56807231

军人角色咋转换?从一位教导员的休假之旅说起

2017-09-12 08:50:00  来源:中国军网综合  说两句  分享到:

  从穿上军装那天起,每一名军人都经历着一种角色转换。休假,是角色转换的现实途径。这个军人的特殊“节日”,在军营与社会之间建立起了某种联系。

  ★特别关注:军人“休假季”观察

  一头连着国,一头连着家

  ——透视驻新疆部队一位教导员的休假之旅

  ■田建忠 汤文元

  从穿上军装那天起,每一名军人都经历着一种角色转换——

  在军营,他们是干部,是班长,是士兵。国家安危于他们而言,是肩上一份沉甸甸的担当。每天,他们坚守在自己的岗位,在一个又一个平凡的日子里演绎着使命这个词的伟大。

  在家里,他们是儿子,是丈夫,是父亲。他们有自己的“小目标”,渴望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多彩人生,渴望成为可靠的家庭支柱,渴望走遍天南海北,拥抱这个日新月异的新时代。

  休假,是角色转换的现实途径。这个军人的特殊“节日”,在军营与社会之间建立起了某种联系——所有关乎军营外的梦想与现实、奋斗与挫折、经历与感悟以及亲情、友情、爱情等都交融在一年中短短的几十天内。

  休假就像一片庄园,军人是庄园里争奇斗艳的花,不管扎根之地或陷泥泞、或长青草,他们始终承载着军人特有的品质向阳而生,绽放出千姿百态的人生。

  本期观察,让我们跟随陆军某旅四营教导员姜洋的休假之旅,感悟军人的家国情怀。

  军营外,姜洋和妻子朱玉几乎没有任何旅行记忆——除了2015年在青海高原驻训时参加部队组织的军嫂夏令营活动。姜洋深感遗憾,朱玉却表示:她需要的仅仅是陪伴。徐 辉

  只有休假回家,儿子、丈夫、父亲等角色才会被彻底激活。回归血肉亲情,不需要大包小包衣锦还乡,唯一需要的是陪伴——

  回家,为家人站岗

  “妈,我回来了。”

  点香,烧纸,磕头,敬一个标准的军礼,然后把父亲和妻子支开,坐下来陪母亲说说悄悄话。

  从2009年开始,每年休假回家,给母亲上坟是姜洋的头一件事——对他来说,看一眼母亲,才算回过家。

  “她总盼我有出息,等我有出息了,却没来得及孝敬她。”对过了一辈子苦日子的母亲,姜洋心里满是遗憾。

  2008年12月,母亲被诊断为淋巴癌晚期。他火速归家,每日每夜守在母亲身旁,给她讲在特种部队历练的点点滴滴。可惜假期有限,他没能陪母亲走完她生命的最后一程。

  他本想把对母亲的遗憾弥补在父亲身上,却又不得不面对聚少离多的现实。好在,当过兵的父亲理解儿子,从未向他表露过孤独、寂寞。

  父亲勤俭持家,舍不得花钱。姜洋每次回家都会给家里添些“大件儿”。他还会强硬地拉着父亲到市里的商场买几件好衣服,好让他和小区里的老友们打牌时“有面子”。

  “我儿子在特种部队当军官,谁还能比我有面子?”尽管舍不得“花钱”,老人家试衣服时还是满心欢喜。

  爷爷奶奶的家在乡下,路不好走,来回要3天。这么多年,姜洋每次休假都会去,因为他是老两口拉扯大的,因为“他们实在太盼了”。

  乡下农村保留着几世同堂的风俗,老两口和后辈一大家人住在一起。姜洋回家,这里就像过年,杀猪宰鸡,平时舍不得吃的稀罕货都拿了出来。

  “今年有没有拿到军功章啊?”“你啥时候能当团长啊?”爷爷关心姜洋在部队的发展,有问不完的问题。事实上姜洋已经拿过5次三等功,可老爷子一点不嫌多。奶奶不操心“大事”,一个劲往孙儿碗里夹肉,她只怕姜洋“在外面吃不饱”。

  往往住不到3天,姜洋就要离开乡下到县里朱玉的家看望岳父岳母。

  一年没见面,无论回哪个家,家人都有一肚子话要说,聊着聊着又必然会扯到“啥时候能要上孩子”这个话题。某种意义上说,姜洋和朱玉屡战屡败却从不敢放弃,因为身后还有一大家人想要“抱孙子”“抱重孙”。

  夫妻俩自己的家在信阳,但姜洋回去的时间聊胜于无。对于夫妻二人来说,关于“家”的更多记忆都留在了600多公里外西安市灞桥区一栋陈旧的楼房里——这里住满了前来做人工受孕的病友,一群命运相似的人在一起总会多一些温暖。

  为了要孩子,每年休假刚过半,姜洋就要带着朱玉赶赴那里。朱玉不能着凉、不能疲累,姜洋把做饭洗碗、扫地拖地这些家务活全包了;为了让白天睡眠过度的朱玉晚上能睡着,他每晚还要给朱玉洗一次热水脚,给她按摩放松直到她入睡……

  姜洋经常觉得自己做得不够,但朱玉却说:“有你陪着,就足够了。”

责编:李晓波

参与讨论

我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