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军事 > 中国军情

投稿:ygjs@cnr.cn
联系我们:010-56807231

老护边员坚守无人区52年:咱们的领土谁也讹不走

2016-08-17 09:02:00  来源:中国军网  说两句  分享到:

  8月3日清晨,北京地铁10号线知春路站,公益屏幕上滚动播放着一部名为《无人区,52载守边人》的短片,讲述着76岁的新疆军区额敏河边防连护边员魏德友屯垦戍边半个多世纪的故事。上班路上的乘客不禁驻足观看。

  电视、报纸、朋友圈……一夜间,这位从未接触过网络的普通护边员火了,不仅成为广大网友心中的英雄,还被亲切地称为“老魏叔”。有人说,“老魏叔”才是真正的正能量“网红”。

  一位年逾古稀的护边员,缘何有这么大的“魅力”?近日,记者走进无人区,走进“老魏叔”的生活。随着这个疑问被慢慢解开,“问号”也渐渐变成了沉甸甸的“感叹号”。

  盛夏的萨尔布拉克草原,绿茵邈远、山影绰绰。对于多数人来说,在这里生活,就是心驰神往的“诗和远方”。

  然而,在西北边陲巡边守防绝非易事。每天晨牧晚归,占用了魏德友绝大部分时间,“一望无际的孤独”是他生活的基色;老夫妻俩在太阳落山后几乎不开灯,节俭已成为他们的习惯;草原蚊虫多、个头大,叮起人来连衣服都能穿透,但老两口从没把这当作生活的“阻碍”。

  也许,没有wifi、不通电、蚊虫密布的生活环境,会是许多人的“噩梦”,但魏德友却在这里一呆就是52年。这里不仅有他心中的“诗和远方”,更见证了他“一诺如山”的忠诚和“不忘初心”的坚守。

  再访“老魏叔”:一位老护边员缘何成“网红”?

  ——三个维度透视新疆军区额敏河边防连护边员魏德友的精神世界

  老两口登上房顶观察边境情况。

  一问:52载坚守无人区,究竟图个啥?

  爱国爱党,不忘初心:“屯垦戍边是党员责任,守在这里踏实”

  8月5日清晨,萨尔布拉克草原的天刚蒙蒙亮,一座土坯房亮起了灯光。这里是魏德友和老伴刘景好的家,也是这方圆50平方公里无人区内唯一的住户。

  中等身材、略显黑瘦的魏德友捧着一面国旗走出屋子。在家门口升起五星红旗,是老两口每天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出门巡边时,每当看到鲜艳的国旗,一种自豪感便油然而生。”魏德友说完,便朝头顶的国旗敬上了一个庄严的军礼。

  初见老魏,许多网友以为他是哈萨克族牧民。“我出生在山东沂蒙老区”,魏德友回忆说,1964年,他与30多名战友一起响应国家“屯垦戍边”的号召,从原北京军区转业,来到遥远的萨尔布拉克草原,开始了“一手拿枪、一手拿镐”的戍边生涯。

  萨尔布拉克草原位于中哈边境,地势平缓,缺少天然屏障。上世纪60年代,这一带常有边民因贪恋水草丰茂,把牛羊赶到靠近国界的地方放养。老魏和战友便在边境线上执行“代耕、代牧、代管”任务,用特殊方式戍守边境安全。

  作为一名有着33年党龄的老党员,党和国家赋予的使命任务,像烙印一样镌刻在魏德友心头。一些网友关心他:“长年累月在荒郊野外过这种苦日子,究竟图啥哩?”老魏笑笑说:“屯垦戍边是党员的责任,守在这里踏实。”

  迎着初升的朝阳,揣上几个刚蒸好的馍,带着望远镜、收音机,老魏走出家门,开始了一天晨牧晚归的巡边守防。

  “要了解国家大事,这个‘宝贝’不能少。”一路上,魏德友抚摸着挂在胸前的一台老式收音机:“有了它,就能每天听到党和政府的‘声音’,我心里热乎。”

  党和国家,在魏德友心中重于泰山。今年初,他冒着暴风雪步行十几公里将一年的党费按时送到了团部。老魏浑身被雪水浸透,当他递上一沓带着体温的零钞时,在场的工作人员都流泪了。

  “魏叔把守边护防当成一种职责,连护边员津贴都不要。”额敏河边防连指导员吴成敏说,护边员制度建立后,连队当天就把每月260元的护边员津贴送到魏德友家中,但他坚决不要:“守边是我该做的事,咋还给我发钱哩!

  这些年,魏德友从没收过官兵们送来的慰问金。一次,巡逻官兵在他家吃完饭,塞给他50块钱,他光着脚追上去,硬是原数送还。

  这几天,“南海仲裁案”“美在韩部署萨德系统”等新闻让一向沉默寡言的魏德友气愤不已:“咱们的领土谁也讹不走!我虽然年纪大了,也要为祖国守好边防尽一份力。”

  抚摸着中国的界碑,老人思绪万千。

  二问:穷尽一生戍边,真没想过离开?

  一诺如山,赤胆忠心:“戍守祖国边境寸土,直到最后一口气”

  临近晌午,日头渐烈。魏德友赶着羊群往家走,不时弯下腰在脚踝上拍打几下,“这是牛虻!牲口被它咬上几口,都会疼得直蹦!”这里夏季蚊虫猖獗,“十个蚊虫一盘菜”;冬季狂风肆虐,一场暴风雪下来,几个月出不了门也正常。

  半个多世纪来,昔日战友陆续告老还乡,边防战士换了一茬又一茬,就连世代聚居的牧民也都搬到了条件好的定居点,而魏德友却留了下来。他说:“这地方不能没人守,要不过去白守了。”

  老两口养育有一子三女。大女儿取名“魏永忠”,寓意为“永远忠诚”;二儿子取名“魏联国”,因为当时正逢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权利……孩子们说,父亲取的名字“太有个性”,但却体现了父亲的“赤胆忠心”。

  巡边归来,刘景好端上了备好的午饭:一张被切成若干块的大饼,几碟自家腌制的咸菜。记者心里泛起一阵酸楚,“生活那么苦,真没想过离开?”魏德友摆摆手说:“哪天守不动了,再想走的事!但只要还有一口气,我就会守下去!”

  刘景好接过话茬:“老魏脾气犟、责任心强,他是‘撤不走、吓不走、劝不走’。”每到春秋季,魏德友总会特别警惕。他时刻观察有无人畜抵边,一旦出现情况,便冲上去制止、劝返,解决不了他会立即与边防连队联系。

  只讲原则不讲情面,那股犟劲也没少让魏德友吃亏。一年秋天,有人趁月黑风高,偷偷将老魏家的羊圈门打开。第二天清晨,老魏发现羊圈早已空空如也。

  小女儿魏霞回忆:“那天,从我家房子往西,到边境线附近的几公里距离内,到处都是被狼咬死的山羊。”

  家里的400多只羊一夜间损失殆尽,而这些羊是家里的主要经济来源,且近一半都是别人家的,由魏德友代牧。当时,望着血肉模糊的死羊,想起两个年幼的女儿还得上学用钱,刘景好忍不住嚎啕大哭:“咱们快离开这里吧!”

  “羊没了咱可以想办法,这样走了,谁来守防?”魏德友皱着眉头,语气无比坚定。

  这些年,老魏的两个女儿和儿子先后回到老家山东定居,孩子们三番五次劝他回家乡养老,他却一次次婉拒。

  一些网友给“老魏叔”写信,想为他做点事。魏德友却总说,守边守了快一辈子,我在这里挺好,啥都不缺。“守边是工作和职责,我想一直干下去,就这么简单。”

  老人给连队战士讲传统。

  三问:是什么信念,足以支撑半个多世纪?

  本色不改的“老兵精神”:“我不是啥‘网红’,只是一个‘老兵’”

  午饭过后,额敏河边防连的巡逻官兵来看望魏德友。

  “魏叔当过兵,他骨子里始终当自己是一名军人。”吴成敏说,老魏最不舍这身军装,最心疼连队官兵。这些年,官兵退伍时送的旧军装他格外珍惜。

  上士饶太东给记者讲述了一段难忘经历。一年冬天,一场大雪过后,他和战友正准备下哨,远远望见雪地里两个人影搀扶着爬过山丘,往连队方向挪来。他用望远镜看到是魏德友夫妇,向领导报告后,飞跑着迎了出去。

  老两口见到饶太东,一把拉住他的手:“听说你们连长爱人来了?都怀孕好几个月啦?这几天雪大,你们运送物资的车辆进不来,我们来看看她。”说完便朝连队走去。

  原连长许彬迎到了门口,刘景好小心翼翼地捧出一筐鸡蛋:“咱草原没啥好东西,这点土鸡蛋给你媳妇补补身子。”老两口裹着棉衣,脸上挂满了冰碴和霜花……这一幕让许彬热泪盈眶。

  魏德友与连队官兵情深似海。有一年老两口的土坯房塌了,是官兵买来砖、搬来木头,既当泥瓦工又当木匠,帮助他俩建起了一间新房,“连队帮我们盖了房,我们得给官兵一个家。”

  上个月,曾帮魏德友盖新房的连队原机要参谋常向耀回访老部队,专程来看望他。刚从车里钻出来,魏德友就高声喊道:“常参谋!”随后,两人紧紧相拥,常向耀流着眼泪说:“魏叔,一别十年了,谢谢您还记得我!”

  “连队官兵换了一茬茬,鲜有魏叔叫不上名字的。”吴成敏说,魏德友把他和官兵的照片都保存着,足足攒了一箱子。有些老兵退伍回家了,还会给他写信报平安,“在大家心里,魏叔就是亲人。”

  上等兵张文军指着魏德友家的一口水井,告诉记者:“当年魏叔用一口井水,让我明白了为国守防的重要性。”

  几年前,张文军新兵下连来到草原,面对艰苦的守防环境,一心想着混上两年就复员。魏德友注意到小张的情况,舀了碗井水递给他:“喝了这水,才有资格给国家‘撂挑子’。”

  张文军喝了一口便喷了出来:“这水又苦又涩,还有股臭味,咋能喝?”老魏一脸严肃:“这就是草原上一代代戍边军人喝的水,也是他们戍边精神的写照……”

  回到连队,张文军在日记本上写道:“吃着苦、咽着苦的魏叔从不觉得苦,住着楼房、吃着军粮的我有什么脸叫苦?”打那以后,张文军工作积极、训练争先,年底被评为“优秀士兵”。

  成为“网红”后,这位本色不改的老兵依旧一早起床升国旗、放羊巡边,雷打不动。记者问他,成为“网红”什么感受?老魏腼腆一笑:“我还是不当‘网红’吧,其实我也没做啥,只是一个‘老兵’。”(郭发海 王子冰 许必成)

  也谈爱国的“正确打开方式”

  ■陈小菁

  最近一段时间,因为各种缘由“爱国”话题每每成为舆论焦点。从南海仲裁案非法裁决结果出台后传遍朋友圈的“中国领土一寸都不能少”,到奥运冠军孙杨遭无端诋毁后网友的“激愤声讨”……这些真挚情感的表达,让人们一再强烈感受到华夏儿女滚烫的爱国心和拳拳报国情。

  “有国才有家”,国强才能民安民富民乐,作为一个中国人,首先必须热爱自己的祖国,这是一个最浅显不过的道理。但时下,爱国的方式也很容易“走偏”,出现偏激情绪者有之,言论行为出格者有之,因为缺乏理性就很容易走向爱国的反面。

  令人欣慰的是,有关爱国的“正确打开方式”,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和践行。魏德友的事迹被报道后,迅速在网上引起热议,这位76岁仍在义务巡边的老人一时间让百万网友为之感动,留言中充满敬仰之情,人们对“老魏叔”追捧的热度毫不逊于当红明星。

  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缘何具有如此震撼人心的力量?正是因为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爱国的“正确打开方式”:在平凡岗位上默默奉献,把对党和国家的忠诚与热爱、对自己脚下土地的深情眷恋化作巡边护边的行动。与其说网友是在追捧“老魏叔”本人,不如说是在为“老魏叔”的不忘初心、把爱国之情化作爱国之行的默默坚守“点赞”。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假如你不守望、我不守望,万里边疆谁来守防?你不担当、我不担当,社会责任谁来肩负?对每个人来说,爱国就是干好自己的事,尽好自己的责,在点点滴滴中体现责任担当、展现爱国情怀。“事不避难,义不逃责”,只有拥有更多“老魏叔”这样的仗剑扶犁者、忠诚奉献者、流血流汗者,才能汇聚起强大的爱国正能量,共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勠力同心接续奋斗。

  或许,这就是魏德友这个普通人身上的不普通之处,也是他所诠释的“爱国方式”能够得到认可、受到赞扬的真正原因。

责编:刘鹏

参与讨论

我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