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9-20 21:07:00 来源:央广军事 说两句 分享到:
央广网9月20日消息 (记者杨鸿 徐慧莹 赵敏)董贵生,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人,1963年出生,1982年入伍,在原昆明军区部队服役3年,曾参加边境作战,亲眼目睹了战友的牺牲。退伍后,董贵生当过送货工,做过小买卖,后来经营茶馆和“农家乐”。在奋斗打拼的同时,他没有忘记当初在战场上许下的承诺,定期把牺牲战友的父母接来团聚,逢年过节到牺牲战友家中探望。从2009年开始,他分批次在每年清明节前夕带烈士父母远赴南疆的烈士陵园扫墓,以实际行动延续与牺牲战友的生死情谊。近年来,董贵生先后获得全国最美志愿者、四川省模范退役军人等荣誉,荣登“中国好人榜”。
在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每到春节或者重阳节,退伍兵董贵生的“听涛园老兵俱乐部”里都会格外忙碌。他和战友以及志愿者们分工很明确,有的分配慰问物资,有的安排车辆,有的挨家挨户打电话确认……大伙儿在为一件重要的事情作准备——去牺牲的战友家里探望。说起这份生死不移的战友深情,还得从37年前讲起。
2016 年1月,董贵生被评为四川省道德模范
1984年春季,当兵第三年的董贵生随部队参加边境作战。在战场上,他和战友们坚守猫耳洞长达5个月之久,在炮火硝烟中一次次历经了生与死的考验,目睹一些战友牺牲在了前线。
董贵生:当年我们一起从郫县参军的战友,有7个人在战场上牺牲了,像杨模山、赵秋勇、何发军、季密甫、冯志全等。当时,我的心里特别难受,因为这一生中,就再也见不到他们了。
战斗结束后,部队派出多个烈士安抚小组,每组由干部带队,代表昆明军区为全国各地的烈士家庭送达《革命烈士通知书》。董贵生参与了这项工作,他所在的小组负责籍贯在陕西、四川、辽宁等地的烈士。烈士的父母接到通知书后,都无法接受儿子战死沙场的噩耗,无不伤心痛哭。那些催人泪下的场景,让董贵生永生难忘。
董贵生:有一天,我们去杨模山烈士的家里看望他的母亲。当老人听说自己的儿子已经牺牲时,情绪非常激动,一直喊着杨模山的小名。我看到这个场景后,立刻给杨模山的母亲跪下了,并且和她说,以后我就是她的儿子,我一定会经常回来看望她。
董贵生看望烈士母亲
1985年12月,董贵生退伍了。回老家之前,他专程去往烈士陵园,与当初一起从老家参军入伍的7位烈士和其他牺牲的战友含泪道别,并在烈士墓前许下了替他们照看老人的承诺。
董贵生:我们都是从家乡参军上战场的,看到这些战友长眠在南疆的烈士陵园,心里特别难受。我向他们的墓碑鞠了三个躬,轻声说道:你们守着边疆,在这里安息吧,我回去后,会替你们把你们的父母照顾好。
回到家乡后,董贵生先是在村里的文化站上班,负责在录像厅播放录像和卖票。当反映那场边境作战的电视连续剧《凯旋在子夜》播出时,一下子让他又想起难忘的战斗岁月和长眠南疆的战友,禁不住潸然泪下。于是,他在放映厅反复播放这部电视剧和反映那场战争的电影,希望身处内地和平环境的青年人更多地了解前线将士浴血奋战的故事,记住那些为国捐躯的勇士。
董贵生:我至今记得,许多年轻人看完影视剧后,都被守疆军人的保家卫国情怀和在战场上不怕苦、不怕牺牲的精神所感染,产生了对军人的崇高敬意。
董贵生和20名志愿者,陪同11名烈士遗属为牺牲的战友扫墓
后来,文化站倒闭,失业后的董贵生到一家私人豆瓣厂打工,负责推销豆瓣酱。每天,他背上从部队带回的军挎包,装上几包豆瓣酱,到一家家商店去推销。由于产品缺少知名度,他一次次吃了“闭门羹”。但他从不气馁,日复一日地坚持,3个月后,他凭着军人的质朴和执着,终于打开了局面,陆续有商家向他开出了订单。
董贵生:我们去一些商店和副食店推广时,着重介绍我们的产品优点,并郑重承诺,如果产品卖不出去时,我们都包调包换。半年之后,终于打开了市场,有7家商户一下子从我这里订了一吨货。当时,我的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
由于豆瓣酱销售回款难,盈利空间也不大,3年后,董贵生辞掉豆瓣厂的销售工作,重新再谋出路。此后,他先后去过工地当小工,开过小吃摊,卖过盒饭,有了经商的经验和一定的积蓄后,他在村口开了一家“农家乐”,生意慢慢红火起来。
董贵生:我的“农家乐”旁边就是一片工地,因为工地上人多,每天都会有人来我这里吃饭。趁他们吃饭的时候,我就给他们放映一些影片。慢慢地,生意越来越好,每天都能挣上四五百元。
董贵生的“听涛园老兵俱乐部”(杨鸿 摄)
在创业打拼的过程中,董贵生的心里一直没有忘记那些牺牲的战友。他开始在逢年过节时去看望烈士父母,不仅送去慰问品,还帮助打水扫地,陪他们摆“龙门阵”,给予老人温暖与陪伴。
董贵生:随着我自己的生活条件慢慢有所好转,我就开始带着粮油和水果去看望烈士们的父母。
在看望烈士父母的时候,董贵生发现,有的烈士的父母多年思念长眠在南疆的儿子,但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没有机会去烈士陵园探望。于是,他就决定帮助老人们实现这一心愿。2009年清明节前夕,董贵生夫妇和几名战友带着烈士杨模山的母亲和烈士赵秋勇的父母,一起乘坐火车从成都赶到昆明,再从昆明租借大巴前往西畴烈士陵园,来到了烈士的墓前。
董贵生:一走进烈士陵园,杨模山烈士的母亲便在儿子的墓前痛哭不止,赵秋勇烈士的母亲由战友扶着给儿子烧纸。离开烈士陵园的时候,赵秋勇烈士的母亲紧紧抓着车子的扶手,说她不想走,眼睛盯着自己儿子的坟墓,喊着儿子的名字说:“妈妈已经70多岁了,以后我还能看到你吗?”我就跟她说,请她放心,以后每年我都会带她来烈士陵园看望她的儿子。
董贵生慰问烈士的老母亲
看到烈士父母内心的痛楚和思念,董贵生决心以后一定要多带他们来看儿子。于是,从这一年起,他和战友与志愿者一道,分期分批在每年清明节前夕接烈士的父母和其他亲人到云南的烈士陵园扫墓。由于烈士的父母有的已经年迈,组织探望一次非常不容易,不仅需要精心安排行程,一路上还要有人悉心照顾。
董贵生:今年,我们带了5位烈士的父母去云南的烈士陵园扫墓,年龄最大的89岁。首先要在昆明待两天,保证烈士的父母有充足的休息。在前往麻栗坡的路上,随行的志愿者会给烈士的父母唱歌,保证他们情绪的稳定。在烈士陵园扫完墓之后,再让他们在当地休息一天再返回昆明。毕竟他们年龄大了,我们要更细心地照顾他们才行。
董贵生背着烈士母亲来到烈士陵园
这些年,随着城市化建设进程的推进,董贵生的“农家乐”先后搬过五次家。2015年,在政府的支持下,董贵生在郫温路旁的一处院子里,重新开办了他的“农家乐”,取名为“听涛园老兵俱乐部”,不仅以班排序列为各个包间命名,还在每天的起床、开饭和就寝时间播放军号。退役军人前来聚餐时,他还组织大家唱军歌,共同回忆难忘的军营时光。
董贵生:我们当年在部队时,开饭之前都要唱歌。现在每当退役的战友们来我这里聚餐时,我也特意组织大家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打靶归来》等红色歌曲,唱完之后再开始吃饭。好多战友说,好像又找到了穿军装时的感觉。
“听涛园”里这些军营特色的展板,留住老兵们的军旅记忆(杨鸿 摄)
自从经营“农家乐”以来,董贵生把大部分经营收入都用于孝敬烈士父母和接济困难战友。每逢春节、八一、重阳节等节日,他都要提前将市区和周边的烈士父母接来住上一段时间,陪他们过节。虽然在精力和财力上投入了很多,但董贵生认为自己履行了承诺,所有的付出都值得。
董贵生:这些年,我的确为烈士父母做了一些事情,我认为这是我应该做的。我之所以要这样做,就是为了对得起当年跟牺牲的战友们许下的承诺,将来我也会一直坚持下去。
这些年,董贵生深切地体会到,当今社会的幸福安宁,是无数英烈用生命换来的,烈士的牺牲不能忘记。为此,他积极参与国防教育活动,前往成都和周边地区的一些学校、企事业单位以及党政机关讲课,把英烈的故事讲给更多的人听。
董贵生把英烈的故事讲给更多的人听
“战友战友亲如兄弟,革命把我们召唤在一起。你来自边疆他来自内地,我们都是人民的子弟……”每当唱起这首《战友之歌》,董贵生总会想起当年和战友们在一起的军旅时光。如今,董贵生虽然已经年近六旬,但他对烈士父母的这份孝老爱心还在继续。今年清明节期间,在四川和云南两地志愿者的协助下,他和战友花了12天的时间,又带了5位烈士的父母去往云南的烈士陵园扫墓。他说,能够替长眠在南疆的战友尽一份孝心,是他此生做的最有意义的事情。
责编:徐凤佳
参与讨论
我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