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军事 > 原创独家

投稿:ygjs@cnr.cn

我与祖国共成长|王永志:为国铸剑 飞天梦圆

2019-08-06 14:25:00  来源:央广军事  说两句  分享到:

  央广网8月6日消息(记者孙杰 彭洪霞 郝铮)王永志,1932年出生,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曾任第二代液体远程机动战略火箭导弹总设计师、固体远程机动战略火箭导弹总设计师和研制总指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荣获200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05年,被中央军委授予“载人航天功勋科学家”荣誉称号。2010年,国际小行星中心将编号第46669号小行星永久命名为“王永志星”。

王永志。资料提供:王朋

  “毛主席那天讲话时,对国际形势有一个判断,就是国际上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

  仲夏时节,记者走进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西南侧一栋普通楼房内,这里是87岁的王永志院士的家,说到个人与祖国共成长的历程,他摘下老花镜,揉了揉眼睛,静静思考片刻后说,这还要从62年前,1957年在苏联留学期间,受到毛泽东主席的亲切接见时说起。

  “毛主席当时讲的第一句话就是:‘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到底是你们的。’这句话给了我们这些青年人很大鼓舞,大家非常高兴,热烈鼓掌!”

  那一天,是王永志25岁生日;那一天,毛主席的一席话让这位热血青年坚定了自己的人生航向。

  王永志1932年出生在辽宁昌图县,如果不是八路军解放辽北并在当地建了免费的学校,他可能“此生就是个放牛娃了”。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王永志在沈阳新成立的东北实验学校读高中,抗美援朝战争的爆发,让他意识到国防的重要性。

  “辽东那一带地区总是受到美国飞机的干扰,我的一个初中同学准备参加抗美援朝,还没等过江就受到飞机轰炸,牺牲了!所以,我深感帝国主义欺人太甚!此外,我们当时的武器装备落后,而落后就要挨打,有国无防不行啊!所以我就下决心要搞国防。”

  在当时王永志的心目中,飞机是最尖端的武器,他埋头苦读,1952年如愿以偿考入清华大学航空系。1955年,23岁的王永志顺利通过留学生选拨考试,从北京坐了7天8夜的火车前往莫斯科,就读于世界著名的莫斯科航空学院,学习飞机制造专业。

  两年后,组织上突然通知他,要改学火箭专业。王永志二话不说坚决服从了国家战略的需要。但是,他的心里还是有些许忐忑,毕竟火箭专业是一个全新的陌生领域。此时,毛主席在苏联接见留学生时的讲话,让王永志吃了一颗定心丸。

  “毛主席那天讲,国际上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但是现在的国际形势是东风压倒西风,苏联发射了人类历史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这说明社会主义制度是先进的,技术领先。毛主席当年这么看重航天,把它作为东风压倒西风的一个标志,这对我这个刚转到航天去的学生来说,是很大的鼓励,将来我就要做这个,火箭导弹。后来国家真的研制导弹,那个导弹代号就叫‘东风’,意思就是东风一定要压倒西风。”

  1961年3月,作为全班唯一的优秀毕业生,导师破例挽留他,想让他继续读研究生。此前,导弹是保密专业,苏联从不招收外国研究生,然而王永志却婉言谢绝了这个“史无前例的机会”,毅然回国,并立刻加入到我国自行设计火箭的科研队伍中。1964年6月底,王永志第一次走进了大漠戈壁的导弹发射场。

  “这个导弹1962年已经发射过一次,但是失利了,所以这次发射,我们是志在必得!”

  六月的戈壁滩,骄阳似火,热浪翻滚,导弹发射进入倒计时后,焦急的科研人员等到的却是一份告急报告。

  “在烈日暴晒下,推进剂的温度急剧升高,发射基地报告显示,温度升高之后射程不够,让我们赶快想办法!”

  正当大家一筹莫展之时,一个高个子年轻人站了出来。

  “我提出建议,把多余的酒精泄出来一些,减少自重,就可以打出去了。”

  大家惊异的目光一下子聚焦到这个年轻的、现场军衔级别最低的中尉脸上,专家们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我到发射场的时候是中尉,在试验队里是最低军衔。当时我的建议谁都不同意,说这不是瞎扯嘛,本来射程不够能量不足,还要卸泄燃料。他们都不同意。”

  初生牛犊不怕虎,眼看导弹无法发射,王永志情急之下,想起了坐镇发射场的技术总指挥钱学森,于是壮着胆子敲开了他的房门。

  “我就鼓起勇气去找他,从物理原理到具体怎么分析计算,计算结果多少,都仔细地说了一遍。钱学森想了想说,你这个年轻人的意见还可以,就按这个办!”

  随后,“东风二号”导弹发射成功,准确命中目标。

  上世纪六十年代,中苏、中美关系紧张,我国面临的国际环境复杂严峻。

  “当时两个超级大国与我们中国关系都不好,国家面临着巨大压力,科研人员传达了叶剑英元帅的一个指示:没有洲际导弹,毛主席睡不好觉。”

  于是,中央决定,集中优势力量加快研制射程一万公里以上的洲际导弹,王永志被抽调过来参加京沪两地洲际导弹大会战。

  “洲际导弹大会战!北京市调了160多个单位,承制1000多项生产任务,效果还是很好的!到1971年9月10日,首飞基本成功,洲际导弹可以说我们是有了。”

  1978年3月18日,邓小平同志在北京主持召开了全国科学大会,十年动乱中,遭受批评斗争的广大科学家心潮澎湃,感受到了科学的春天即将来临。中国航天史也翻开了新的一页,小型化、轻量化、能机动发射的第二代远程导弹上马研制。

  “钱学森当时建议,第二代导弹由第二代人挂帅,这个型号由王永志当总设计师,从此以后,老专家们不再当总师了,就由我们当了。”

央广记者孙杰、彭洪霞、郝铮采访王永志。摄影 王朋

  五年后,第二代液体机动远程战略导弹的十大关键技术获得突破性进展。而此时,随着国防工业的长足发展,导弹固体发动机研制也取得重大进展,中央决定实施导弹燃料“液体转固体”,王永志又主持制订了新导弹的技术方案和研制计划。

  “这个计划就是,下大功夫搞个先进精良的基本型。然后在它的基础上进行完善改进,做一个潜地导弹,这个潜地导弹机动性是最好的。在这个基础上,不另起炉灶,再搞一个高能推进剂的洲际导弹。”

  1986年,王永志被国务院任命为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第六任院长。这时,国际局势总体趋向缓和,我国也对“准备早打、大打、打核战争”的军事战略进行了调整,导弹研制方针也随之转轨变型。

  “转什么轨?从计划经济轨道转向商品经济轨道;变什么型?从单一军品变成军民结合,从吃国家皇粮变到自己找市场。”

  1986年,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机毁人亡,“大力神”火箭爆炸……世界航天史上几场大灾难接连发生,针对国际商业卫星发射市场出现的短暂空白,王永志、黄作义、于梦伦等人抓住时机提出一个“大胆”的构想:在“长征二号C”火箭基础上,捆绑4个助推器,研制新型的大推力火箭。1988年底,仍停留于纸上谈兵的“长二捆”,凭着三页草图拉到了第一单大买卖。但由于是商业发射,王永志签定了一份巨额贷款合同!

  “国家不给投资,4.5亿怎么办?没办法吃皇粮,那只好通过市场运作贷款,赚钱之后还本息。”

  钱的问题并不是“最要命的”,按规定,新火箭必须在1990年6月30日前有一次成功的发射试验,来中国考察的美国“雷神-德尔它”火箭总设计师提出质疑:“你们中国人是不是又吃了鸦片?”

  “美国人也不相信我们能在18个月的时间内搞出火箭,放到美国也得三四年。当时有人劝我说,别干了,风险太大——技术的风险,经济的风险,政治上的风险。当院长后,我感到担子太重了,但是干事情就要冒风险,当时院里的领导班子意见很一致,干!”

  1990年6月29日,中国第一枚捆绑式火箭长征-2E终于提前一天屹立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

  “这件事办成的意义很大,中国的火箭用外国的资金把它做成了,而且运载能力从2.5吨一下子提高到9.2吨,这就标志着中国有大火箭了!中国航天也是国际级的水平了!这件事搞成以后,也为以后我们中国启动载人航天工程打下了基础,因为火箭已经有了!”

  1992年,与中国的改革开放一样,中国的载人航天事业也真正看到了希望。经过“863-2计划”专家委员会长达5年的反复论证,1992年9月21日,以“921”为代号的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诞生了!11月,王永志被中央专委任命为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此时,王永志整整60岁。

  “当年向中央政治局常委汇报的时候,领导问我的第一个问题就是,美苏搞载人航天的时候死过人吗?我回答说:死过,各死了几个。载人航天可不像打卫星,这个压力很大!你把航天员摔了,谁赔?所以载人航天人命关天,在开展载人航天工作的这些年时间里,我可以说提心吊胆!”

王永志、杨利伟二人合影。资料提供:王朋

  花开花落十一载,呕心沥血闯难关。2003年10月16日6时23分,中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成功返回地面,“太空勇士”杨利伟走出舱门向人们挥手致意……

  “一看他健康地出来了,我心里这一块石头就落地了。我们已经奋斗了11年,这11年完全是埋头苦干,不登报、不上电视,谁都不知道中国怎么干,自己人都不知道!这些年的奋斗我们终于成功了,所以我们的心情是百感交集,很激动,眼圈也红了!”

  2005年10月17日,搭乘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的神舟六号返回地球,标志着中国的载人航天进入了真正有人参与的空间科学试验新阶段。已经74岁的王永志考虑到自己年逾古稀,再次提出,让年轻人来执掌载人航天工程的帅旗。

  2006年5月2日,党中央批准王永志由总设计师转为高级顾问,但王永志的目光一刻都没有离开快速发展的中国航天事业。

  2008年9月27日,神舟七号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太空漫步。

  2011年11月3日,神舟八号飞船与“天宫一号”成功进行首次空间交会对接。

  2013年6月20日,中国载人航天史上的首次太空授课在天宫一号举行,随后,中国首次成功实施航天器绕飞交会试验。

  2016年11月18日,天宫二号与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实验室阶段任务取得决定性意义的重要成果。

  “2018年5月28日,习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讲话时提到,航天技术的发展,还要为人类生存发展扩展新的疆域。我原来提出的航天梦,就是要实现载人航天的三步走,这个梦目前基本上实现了。但是现在一看,还没达到习总书记讲的建设航天强国的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为了建设航天强国,我们还要继续不懈地奋斗。”

责编:张灵雨

参与讨论

我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