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军事 > 原创独家

投稿:ygjs@cnr.cn

火箭军的这个先锋连,人人都在“士兵突击”

2019-06-18 18:56:00  来源:央广军事  说两句  分享到:

  央广网6月18日消息(记者乔梦)“点火!”

  随着一声巨响,陶德军脚下的地面开始剧烈震颤,远处百米开外的发射车瞬间喷发出一股白烟,喷射口发出的光炫目耀眼,尾焰震颤着大气,振动着空气中的大气粒子,火箭在轰鸣的声响中直上云天。

  目送着腾空而去的火龙,陶德军的心潮像海浪一样翻滚。虽然已经与导弹的点火工作打了19年交道,但每次执行发射任务,老兵依旧会心潮澎湃。

  在火箭军,像陶德军一样负责一线操作导弹发射的战士被称为“号手”。而老陶的头衔,则在一般的号手前多了一个词——“全能”。

  虽然字面上多了两个字,但陶德军需要掌握的号手技能可远远不止两个。

  一枚导弹的发射,需要发射单元中不同号手各司其职,密切配合,而“全能号手”则意味能胜任发射单元的任意一个岗位。这样的能人,在陶德军的连队里一共有13个,他更是全旅第一个。

  陶德军所在的连队,是1998年被中央军委授予“导弹发射先锋连”荣誉称号的火箭军某旅三连。1995年、1996年,我人民解放军在东海海域多次进行载入史册的导弹发射训练,首发出击“亮剑”的正是这支连队。


“导弹发射先锋连”在任务出征前组织集体宣誓,锤炼过硬的血性胆气

  除了“全能号手”,老陶还是一名士官指挥长。当指挥长同样不简单,不仅要对发射流程把握详尽,对导弹发射的每一个装备都得非常熟悉。2013年正式任指挥长的前十二年,陶德军所担任的就是火箭军部队里一直颇受关注的1号手。

  在地方,很多专业技术岗位和职业工种都可以评职称和等级,火箭军的号手也有评级,从三级操作号手到一级操作号手都需要参加各种考核评定。由导弹营长、指挥长、操作号手组成的“两长一手”,是火箭军战斗力链条上的关键要素。在这里,对打仗研究稍有落后,就会有被取消等级资格、面临“下岗”的危险。

  在三连,跟老陶一样被评上等级操作号手、指挥长的人数在全旅都是最多的,甚至超过一些单位一个营的数量,这一直是全连官兵引以为傲的一件事。

  这个连队绝对不简单。

  果不其然,在旅里的其他连队眼中,三连就像“别人家的孩子”。因为三连的“一号标准”,兄弟单位私底下开玩笑说,“跟先锋连一起干活,偷懒都成了奢望”。

  “先锋连”凭什么是“先锋”

  上世纪90年代,上级在连队组建之初,提出“当年具备发射能力,3年全面形成作战能力”的高标准要求。那时,面对无教材、无装备,连队官兵白手起家闯出一条铸剑之路——

  没有营房,官兵们在一个废弃多年的厂房里安营扎寨,搭起“创业门”;没有教材,官兵夜以继日地超前训练,自己编写新型导弹专业理论教材;没有装备,官兵们靠自制的简易模拟器材,练出了操作指挥程序和过硬的操作技能……连队的“星星之火”,就这样在“创业门”下慢慢燎原。

  每一年,下连的新兵参观的第一个地方就是荣誉室。一排排奖状、一面面锦旗、一座座奖杯记录着连队的光荣历史——组建21年来,连队先后3次参加首都阅兵和十余项重大演训任务,成功发射导弹24发,荣立集体一等功2次、二等功4次、三等功6次……

  这些荣誉让一代代官兵“压力山大”,他们必须拿出三连的“一号标准”来要求自己,就是为了“不把荣誉断在自己这一代”,对得起“先锋”二字。

  就在前不久结束的一次竞赛考核中,任通信号手的上等兵刘鹏程以其惊人的意志力让焦红阳印象颇为深刻。

  当天晚上8点,正在执行任务的刘鹏程突感肚子剧痛。想到自己一旦离开战位,必然会影响整个集体的成绩,他强忍着撕心裂肺的疼痛,操作着发射车的通信仪器,没有告诉任何人自己的困境。

  零秒点火,发射成功,满头大汗的刘鹏程脸色苍白,颤抖着通过对讲装置报告:“导弹点火起飞正常。”

  最后一个口令结束,已是第二天凌晨2点多,战友们在收队时才发现疼得几乎昏厥,趴在副驾驶座上一动不动的刘鹏程。

  “快叫救护车!”指挥长和战友们看在眼里疼在心上。在场的军医见状立马给刘鹏程注射了一支镇痛剂,但不见成效。焦红阳背起刘鹏程上了急救车,一路疾驰到驻地市人民医院急救中心。

  “途中,刘鹏程疼得抱成一团,强忍着泪花,我紧紧抱住他安抚他的情绪,告诉他,实在疼得不行就喊出来,可他用手死命地握住救护车上的铁杆子,蜷起身子颤抖着,硬是不喊一声。”

  赶到医院后,急诊医生根据情况注射了双倍的镇静剂,才得以缓解了刘鹏程的急症。紧接着抽血化验,确诊为急性胃痉挛。

  主治医师了解到小刘竟然硬生生忍了六个小时的胃痉挛剧痛,充满敬意地对陪护的焦红阳说:“你们的战士真坚强!”

  由于刘鹏程所在驾驶室闷热潮湿,加上在外演训洗澡条件有限,当晚还在下雨,经历了这么一番折腾,躺在病床上的他浑身已被汗水和雨水浸透。

  焦红阳小心翼翼地帮战友脱掉作训服上衣,里面的体能服已经不知道被捂干又湿透反复了多少次,汗臭味扑鼻而来。护士当即有意识地向后退了一步。

  看到这一幕的焦红阳鼻尖顿时一酸,眼眶噙满了泪花。赶紧解释说:“我们刚从训练场上下来。”

  护士也意识到有些失态,不好意思地说:“当兵真是不容易!”

  扎针时,护士在刘鹏程全是汗泥的胳膊上竟找不到一处干净的地方,最后只得用比常人多十倍的棉签来清理消毒。

  “二十几岁的年轻小伙,谁不想在女孩子面前留下个帅气整洁的形象?事后我去安慰刘鹏程,还没等开口,他就对我说了一句话:‘没事,班长。我是党员,这点觉悟我还是有的。’”焦红阳至今回忆起来仍是感动。

  “战”字优先,体现在先锋连的每一名官兵身上。

  2017年,连队在东北组织“红蓝对抗”,任务紧张、节奏很快,几乎每天都要火力突击,结束已是凌晨。战士们每次回来都是倒头就睡。

  一天,战士刘保疆早上正在站岗,当时天刚蒙蒙亮,他看到有人端着脸盆去洗漱,心想:谁起的这么早,多睡一会不好吗?

  刘保疆仔细一看,是王永奎班长,紧接着他后面又出来一个人,是宁兆云班长。两人在起床哨吹响前就完成了洗漱和内务整理。经过连续几日的观察,刘保疆发现这不是偶然而是常态。

  “后来,我问起两位老班长为什么起那么早,他们说:‘习惯了,早点起来进入打仗状态。’这句话我到现在都还记得。”

  在先锋连,大家一直坚持着一个习惯,每次拉动演练或是任务返营,不管当晚几点回来,都要严格对照物资清单把战备包整理出来,时刻落实好要求。

  也许有人不解,明明回来那么晚,都已经很疲劳了,为什么还要继续加班?

  班长们说,战备是天大的事,先锋连必须保持随时能动的先锋状态。天一亮又会有新的工作安排,所以无论多晚,都一定要把战备秩序整出来。

  不仅如此,连队官兵集智摸索“如何提升连队备战能力”。他们在运输车架设变形式行军床,实现“睡运一体”;利用荧光条区分个人战备物资,做到夜间“拉动即走”,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打仗门道”。三连所在的营每个月还会随机进行一次战备早操,检查个人物资是否做到“平战分离。

  在连队战士们的战术背包中,有一样东西引起了笔者的注意——战士亲手写的遗书。

  作战值班前写遗书是连队生死观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战士写给父母的遗书

  教导员徐昌磊告诉记者,遗书很难写,尤其是对于这些年纪轻轻,刚刚离家进入军营的青年,面对如此厚重的话题,很多人都无从下笔,但是军人必须写出来。

  来到“导弹发射先锋连”,你能真正体会到离战场最近究竟是什么感觉。先锋连的兵坚信不疑:军人最帅气的姿态,是打赢的姿态。

  “在三连,没有差不多,事事都必须100%,这样打赢才有100%的底气。”排长王瑞告诉记者,今年在外训练期间,连长王旭和负责转运单元的战士就红了一把脸。

  原来,在与发射单元在进行导弹交接转载时,转运单元画出的车辆定位线前后偏移了2公分。连长认为,因为转运单元的精准度不够,导致发射单元多用了2分钟。转运单元的同志解释说,这种野外场地,怎么可能百分之百精准?

  王旭当下严厉地讲道:“打仗就要100%精准,不行就反复练!”

  压力之下,转运单元反复研究、反复试验,终于找到了一套恶劣环境下快速精准定位的方法。连队的转载导弹时间也缩短了5分钟。

  排长徐兵对三连在训练上的“一号标准”颇有感触,刚下连队时,最让他不适应的就是连队那追求极致的苛刻标准。

  “别人跑3公里的时候,我们跑5公里,别人跑5公里的时候,我们跑重装7公里,在各种训练考核中,先锋连及格的标准都是90分。”

  让徐兵印象深刻的,还有士官指挥长陶德军创造的“不败神话”。2017年红蓝对抗期间,陶德军带领发射单元突破导调组设置的重重障碍,有效处置一个又一个特情科目,创造点火成功率百分之百的奇迹,以零失误、零扣分的优异成绩让所有考核组为之震撼。

  连长王旭告诉记者,以前连队培养一名合格的号手,至少需要两年时间。经过连队的发展、经验的积累,现在培养比较年轻的全能号手,最快只需要两个月。而且部分士官也能够担任像发射单元指挥长这样比较重要的岗位。在战伤减员的情况下,现在最少三个人就能完成导弹发射任务。目前,像陶德军这样的“全能号手”在“导弹发射先锋连”已经达到四分之一。

  在这里,每个老兵都是史今班长

  三连里,像陶德军这样的传奇人物还有很多。不管是“神瞄手”王光庭、“金手指”孙世帅、“车控手”张如东、“神吊手”琚鹏飞,还是赫赫有名的红旗车驾驶员左小山,先锋连的兵只有一个追求——那就是打赢。追求打赢的道路只有一条,那就是把本领练到极致,练到无懈可击!

  和连队的战士们聊天,记者听到最多的就是哪位班长如何如何,一打听,战士口中的他们都是三连的老兵。这些老班长们像是一台台免维护的发动机,一直驱动着连队的高效运转。

  1994年入伍的王光庭就是这样的一位老兵。25年兵龄的他是单位首屈一指的瞄准大拿,带过的徒弟遍布全旅,到哪儿去都有人尊称他一声“王班长”。虽然家住营区家属院,但老王班长却是每天早上第一个到单位打扫卫生的人,多少年来雷打不动。

  今年在野外训练期间,官兵们在大雨里一连三个波次进行火力突击,还要处置各种特情,进行减员和全防护操作。如此大的强度,很多年轻同志都吃不消,已经四十多岁的王光庭却始终坚守在指挥长的岗位上。

  精气神对抗是旅里的一项特色训练科目,战士们要全副武装跑5公里、扛圆木过水沟,运动量非常大。

  但“先锋先行,敢闯敢拼”是三连的精神,就是再难也没人提过退出精气神对抗。

  上士魏光虎说,王光庭班长年龄大,腰也不是太好,但还每天咬着牙、拼着跑。

  “有一天我跑到后面去拉跑不动的战友,好像听到跑在前面的王班长自己在碎碎念着什么,我仔细一听,他是在说‘敢闯敢拼、敢闯敢拼。’那一瞬间,我哭了。”

  二级军士长左小山同王光庭班长年纪相仿,也是连队里的老大哥,还有着“车王”的名号。

  2014年,左小山在新兵里发现了张博、张小天两个特装驾驶好苗子。他为两个战士制定了详细的训练计划,带着两人天天泡在车库学原理、操实装,周末也不例外。张小天因高强度训练不太适应,左小山便让他先到一旁休息调整,自己先给他们做示范。

  看到老班长不知疲倦地示范训练,对工作如此认真拼命,小张被左班长的精神深深打动,连忙上前加入到训练中。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老班长的悉心教导下,两个新兵的驾驶能力稳步提升。


连队一角

  敢于挑战师傅的张如东、宁兆云,把工作做到极致的蒋冬冬、张贺,用于挑战自我打破连队纪录的焦红阳……正是在这些老班长的表率和影响下,三连一茬又一茬的官兵才得以保持一如既往的优秀习惯。

  这些人、这些事,只是一个个缩影。三连的血性胆气、优良传统,并非个人的英雄主义。

  当然,肯定有人质疑过三连,难道这么一个连队就靠这些老士官、老骨干支撑吗?

  “我也曾怀疑过,如果哪天这些老骨干离开连队了,先锋连还能保持先锋吗?”班长胡俊说,“但当我看到连队年轻战士的表现后,我的顾虑和质疑彻底打消了。”


战士张贺(左一)在和战友交流维修经验

  直招士官魏乾坤刚入伍头半年,一直是连里的“重点关注对象”。由于家里条件优越,没吃过什么苦,刚下连队的小魏,面对紧张快速的训练节奏很不适应,也不愿意主动融入班里的生活。

  “有一天,我找他聊天,他跟我说自己有全程退役的想法。之后,他还找指导员提了这个事情。”胡俊回忆到,“刚来连队那会儿,除了我,他都不愿意跟别人讲话。提出全程退役可是连里的第一个先例。那时候我就觉得我们应该想个办法带他适应军营,适应三连。”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除了给小魏制定个人成长路线图,连里的老同志、老班长们言传身教,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他。

  几个月后,小魏经常挂在嘴边的退役想法不提了,反倒经常看见他在晚上加班学专业的身影。甚至在全营组织的专业考核里,他还创造了连续四次考取本专业满分的历史纪录,一路过关斩将成为旅队兵龄最短的等级操作号手。就连跑不下来的重装五公里,现在都能达到良好水平。有段时间,小伙还当起了连队的新闻报道员。

  “有一次我找他聊天,问他到底是什么改变了他的想法。他说,‘是连队的传统和氛围影响了我。优秀是三连的习惯,那么多老班长冲在前,干在先,我不想更不能成为拖油瓶。’”

  这样的“成长路线图”并不是魏乾坤的专属,在三连,人人都有。下士刘浩在新兵岗前集训时,是个“许三多”式的后进兵。体能不行、专业靠后,让班长很是头疼,大家都认为这个不起眼的兵最多待两年就会退伍。

  让大家没想到的是,下了连队后的刘浩,被三连每个人敢闯敢拼的工作劲头打动了,通过老兵的帮带结对,白天练操作,晚上背规程。凭着一股“不抛弃不放弃”的信念,这个不被看好的小伙,成功转了士官、入伍第三年就参加司机培训,还通过了“两长一手”考核,成为了连队最年轻的特装司机。

  更让战友们欣喜的是,在外学习期间,一向话少的刘浩表现出了不俗的组织能力,领导们的好评被传回连里,由此他还当上了副班长。

  对此,刘浩淡然地说:“走出去,我代表的就是三连,不能给三连丢人。”

  一日在三连,永是三连兵

  2018年6月18日,是“导弹发射先锋连”授称20周年的日子。连队自发组织制作了一批纪念章,想把这份特殊的礼物送给每一个在三连当过兵的战友。

  焦红阳拿着连队收集起来的退伍老兵通联本,逐个打电话联系,和战友们把纪念勋章寄到了每一位联系到的老兵手里。

  在焦红阳的手机里,至今还保留着退伍老兵收到礼物时给他发来的致谢短信。


退伍战友给焦红阳发来的短信

  “其实我们就是想让大家知道三连还记着他们,当我看到老班长回复的一条条短信,我的鼻子立马就酸了,更加坚信我们做的事情有意义。”焦红阳笑笑说。

  指导员刘帅尽管在去年刚刚来到三连,但对于这支先锋连未来的发展,他面对着挑战也充满信心。

  在这一年里,刘帅忙得从没在12点前休息过。不过,这个从初中就立志参军的90后青年干部说:“上学那会儿我总想,以后要做一些不一样的事情。现在成为了火箭军的一员,来到三连,我给自己有一个清晰的定位,回头想想,我所付出的一切是有价值的。我的初心还在。”

  清晨,连队战士们自己改编的歌曲《改变自己》从播放器中传出,铿锵有力,充满朝气。点开指导员刘帅的朋友圈,他的签名似乎告诉了我们三连为什么能打胜仗的答案——

  做一个行动上的完美主义,而不是思想上的。

责编:张灵雨

参与讨论

我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