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4-08 08:36:00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说两句 分享到:
——跳出固有套路,着力转变工作方式。
新旧体制转换的过程,也是工作方式创新再造的过程。尤其是对领导机关来说,职能转变了、机构压缩了、人员精简了、要求提高了,这倒逼各级必须敢为人先、勇于冒尖,释放创新潜力、激发创造活力,打破旧体制下的思维定势、固有模式、路径依赖,实现各项工作的反应灵敏、高效运转。
把准特点是前提。既坚持眼睛向内,搞清自身运转的工作流程、内在机理、特殊要求等;又注重打开视野,全面了解其他部门和单位新的变化,把整个工作关系、工作体系的新特点新规律掌握住,把对上对下、左右协调关系的要素程序理清楚,做到心中有数、有条不紊。
依法办事是根本。变革的本质是变法,改革最终要靠法治定型致远。要发挥法治的引导、推动、规范和保障作用,按照立法与改革相衔接的推进策略,强化法治思维和法治信仰,及时做好法规制度立改废释工作,缩短新法旧法之间的“过渡期”,确保各项建设和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完善机制是保障。机制围绕体制转,机制建设跟不上或错位了,必然影响体制改革成效,甚至可能打乱仗。要紧密结合自身职能任务和工作实际,抓紧建立健全工作决策论证、部署实施、督导调控、检查评估、组织协调等方面的运行机制,确保新体制有序高效运转。
以上率下是关键。实现“三个转变”,领导把着“方向盘”。各级领导机关要从我做起、从自身转起,军委机关要带头动起来,在出台法规、制发文电、召开会议、组织活动、下部队调研等方面,探索完善新的运行机制和工作模式,给自身“减负”“清障”,为部队树好导向。
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转变职能、转变作风、转变工作方式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上下合力、同向而行,每名官兵都要以“主人翁”“先行者”“突击手”的姿态投身其中,以坐不住、等不起、慢不得的紧迫感实现转变。
(四)
改革的雁阵已经形成,振翅前行依然任重道远。面对国防和军队改革向纵深挺进这场攻坚战,面对从眼界视野、观念理念到工作方式、运行模式的全新考验,每一名革命军人都要以创造历史的神圣感、舍我其谁的责任感、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尽快适应新体制、有效履行新职能、自觉担当新使命,在改革强军伟大实践中贡献智慧力量、实现人生价值。
——坚决听党指挥、对党忠诚。
步调一致才能得胜利。新体制面前,要深刻把握我军建设“五统四性”的政治意蕴,自觉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经常主动坚决向党中央、中央军委和习主席看齐,向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军委决策部署看齐,始终同党中央、中央军委和习主席保持高度一致,坚决维护和贯彻军委主席负责制,坚决维护党中央、中央军委和习主席权威,坚决听从党中央、中央军委和习主席指挥。
无论体制怎么变,强军之魂不能变。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和制度,使之真正落实到指挥链、建设链、管理链、监督链,落实到各级组织、各个环节,落实到一兵一卒,确保党从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牢牢掌握部队。
闻令而动、听令而行、依令而止,这是铁的纪律。要以坚强的党性觉悟和政治品格,坚决维护改革决策部署的严肃性权威性,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雷厉风行、不折不扣落实改革举措,防止政治上组织上行动上的自由主义。
——矢志练兵打仗、备战打赢。
磨砺胜战刀锋,方能不辱使命。改革强军的根本指向是能打胜仗。新体制下虽然职能有所调整、角色有所变化,但军队打仗的根本职能没有变,军人谋打赢的最大职责没有变。要更加自觉坚定地抓备战、谋打赢,全部心思向打仗聚焦,各项工作向打仗用劲,扎实开展实战化军事训练,持续强化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战斗精神,始终保持箭在弦上、引而待发的高度戒备态势,确保一旦有事能够上得去、打得赢。
谋打赢,先要做明天战场的明白人。要有强烈的危机感紧迫感,大兴学习战争、研究战争之风,主动来一场军事学习革命,深化作战问题研究,把握现代战争制胜机理,探索创新战法训法,把自己锻造成驰骋未来疆场的打赢尖兵。
——勇于担当任事、开拓创新。
“大事难事看担当”。要强化干好第一任、跑好第一棒的事业追求,真抓实干,埋头苦干,抓紧快干,高标准完成各项改革任务,做改革的促进派和实干家。
创新能力不足是制约我军建设发展的“老大难”问题,新体制下开拓创新就是一种担当。面对补上军事斗争准备短板、突破武器装备发展瓶颈、推进政治工作创新发展等艰巨繁重任务,不能遇到矛盾问题就绕着走,也不能消极应付、上推下卸。要把解决问题作为前进的动力和创新的起跳点,大力激发锐意创新的勇气、敢为人先的锐气、蓬勃向上的朝气,强化谋划创新、推动创新、落实创新的思想自觉和行为自觉,人人争当创新的推动者和实践者,让创新创造在军营蔚然成风。
“若以小利计,何必披征衣。”担当精神还体现在正确面对利益关系调整、勇于冲破利益藩篱上。要处理好小我与大我、局部与全局、眼前与长远的关系,客观看得失、辩证看进退、平和看去留,自觉在大局下行动。
责编:宋道玉
参与讨论
我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