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军事 > 军事评论

投稿:ygjs@cnr.cn

已淡出视野的传统家书为何又受官兵青睐?

2015-12-08 11:24:00  来源:解放军报  说两句  分享到:

  在信笺变成电子邮件、短信、微信,传统家书逐渐淡出人们视野的今天,广州军区某团引导官兵感受传统家书独特魅力——

  这个团的官兵为何爱写家书

  “现在谁还写信噢,太老土了吧!”毕业于厦门大学音乐表演专业的段周正,今年9月刚走进广州军区某团新兵二连,从班长张柯轩手里接过信封与信纸时,心里直嘀咕。

  据该团调查显示,今年入营的新战士当中,98%的新战士当兵前没写过家书;90%以上的新战士认为用电话、电子邮件、短信、微信跟家人和朋友交流更便捷,没必要动用笔墨。

  如今,让网络时代的战士用传统家书与亲人交流,他们会喜欢吗?

  记者在团里采访时,碰巧是周四,晚饭后是团里规定写家书与自由活动时间。记者走进几个新兵连发现,许多新战士都在宿舍里安安静静地写家书。

  “团里对写家书并没有硬性规定,培养兴趣,创造条件,写与不写完全自愿。”该团新兵营教导员陈冲告诉记者,为引导官兵重拾传统,团里也想了不少落细落实的办法。比如团政委周辉给全团新战士上的第一堂教育课就是“现在,我们还要不要写家书”,连队每周有“红色家书告诉我们”故事会,还邀请11名精武标兵轮流走上讲台,与新战士一起分享家书带给自己的精神激励。

  段周正心动了,也将自己初入军营的快乐、不适、思念落到纸上,认认真真地填上地址投进信箱,在满心期待里静候远方的回音。入伍一个多月,他先后给父母和女朋友写了11封信,收到12封回信。父母的第一封信很长,段周正把信摊在膝盖上,在草地上坐了很久。

  “当兵前,我从没给家里写过信,我爸说,他第一次收到我的信流泪了,觉得我到部队懂事了。”段周正说,“其实,那天读信时我也哭了。刚入伍时,我体能跟不上,心里迷茫,觉得坚持不住了,甚至后悔当初的选择。从父母的信里,我读懂了许多东西,有时累了,拿出家信看看,心中就会涌起奋发向上的力量。”

  该团收发室下士李文鹏给记者提供了一组统计数据:以前,团里平均每天往来信件不到30封,且越来越少;从去年底开始,许多官兵又开始写家书了,现在每天信件收发量是原来的数倍。今年入营的新战士信件收发量也是直线上升,平均每天都有40多封。

  已渐渐淡出视野的传统家书,官兵们为何又喜欢了?团领导介绍说,去年团党委学习贯彻古田全军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反思基层政治工作弱化问题,其中一条就是忽视了优良传统的传承。团里引导官兵写家书,不光是让官兵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还是以传承优良传统为抓手,让家书家训成为培养“四有”新一代革命军人的重要载体,实现社会、家庭和军营“三位一体”育人方式的对接。

  记者了解到,从去年开始,该团一些曾经中断的传统又开始延续。比如,新战士入营,带兵骨干要给新战士家里写一封报平安信;新训结束,班长给新战士父母写一封汇报信;连队定期组织家训分享故事会等,从点滴处引导官兵珍爱亲情嘱托,奋力拼搏前行。

  “一封好家书犹如一本好书,会改变一个人的一生。”至今仍坚持写家书的一营教导员李泽告诉记者,他最初对军营的认识与向往,就来自军营里伯父和哥哥的一封封家书。

  四连上士方超智告诉记者:“写信,就是让自己在忙碌中平静下来,给自己一点时间,用心灵思考、缓缓叙述。”

  “爱在心里口难开,有时候,有些话有些事用文字、以书信的形式表达会更好。”新兵一连战士吴琼琼说,“我爸说,他会把我的信好好留着,将来我会从信里看到自己曾经说过的话、做过的事、走过的路。”

  已淡出视野的传统家书,为何又受官兵青睐?(王雁翔 王文锥)

责编:宋道玉

参与讨论

我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