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在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公司成都供电段,有一群鲜为人知的工人队伍,每到夜深人静时,他们便手持听漏设备,竖着一双双“顺风耳”,行走在火车站点,对埋藏在地下的供水管线逐一巡检,保障铁路和旅客用水安全。来听总台央广记者韩民权的报道。
凌晨时分,49岁的杨洲成和工友穿好黄色工服,头戴工帽,手里拿着一根1米多长的金属杆和一台听漏仪,走进成都火车东站,对重点区域内的供水管道展开巡检。
准备工作
杨洲成:现在我们主要是用传统的听音杆和听漏仪一起对我们主进水管进行听音,判别它是否有漏点。
利用金属杆一端贴地收音,一端贴耳聆听,杨洲成屏着呼吸,闭上眼睛,认真思考。每听上半分钟,他就向前迈一步,一遍遍重复同样的动作。
杨洲成:用这个听音杆听的时候,一定要精力集中,心里一定要做到很平静,我们要控制我们的心跳,这样我们能感受到它传导的声音是真实的。
检测供水管是否漏水,是杨洲成工作中最主要的一项职责,也是保障车站和列车上旅客用水安全最重要的一环。地下管道错综复杂,线路密布,“听声寻漏”也成了最经济实用和最快捷的办法。
对主水管进行听漏
然而,这项看似简单的工作,却需要“听漏人”排除环境音的干扰、辨别水流声的差异,准确找到水管漏水点。有着28年工作经验的杨洲成坦言,起初他足足花了三年多时间学习才找到门路。
杨洲成:刚开始接触这项工作的时候基本上是一片茫然,应该说找不到点,因为我听到周围都是声音,没法判别哪个地方有漏水点。在这么长的时间里慢慢摸索,到最后我们基本上能在1米的范围内,就能准确找到这个点。
不仅如此,为了减少环境的干扰,同时不影响铁路正常运行,他们通常只能利用“天窗点”短短3个多小时的空隙,凌晨出动,天亮前收工。
杨洲成:主要是零点以后进入站台,我们通常在一个工作时间段内进行上水管道检查维修还有就是听漏。因为这个要根据给我们的天窗点时间。我们一个星期,最长的有一次是连续4个晚上作业。
昼伏夜出,靠经验吃饭,枯燥乏味,让这项本不起眼的工作变得更加稀有。工区目前加上杨洲成只有4名“听漏人”,平均年龄达到51岁,而他们承担了包括成都火车东站在内的30余个供水站点,一百余公里供水管道的维修保养。
检查阀门内设施
几十年下来,他们早已练就一双听声辨位、听声辨漏的“顺风耳”,而与家人聚少离多也成为常态。今年春节,杨洲成和工友也没能完完整整的陪家人过年,而是用辛勤默默地守护着地下“供水脉搏”的稳定运行,保障着每一位回家旅客的用水安全。
杨洲成:怎么说呢?还是有一种责任感在里面。如果没有这种毅力还有责任感的话,坚持不下去的。我们属于24小时都有人的,就是为了保障旅客能用上水。在新的一年里边,希望大家都平平安安,这就是我们最大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