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10月21日消息 据“中国之声·大会之声”报道,提到“小香玉”的名字,大家都不陌生。但我们似乎更熟悉她作为演员的身份。今天我们走近十九大代表“小香玉”。打开“小香玉”的微信朋友圈,听听这位“校长妈妈”如何为子孙做“别人干不了的事”。
工作人员程珊说,“校长在微信里说,要各部门的领导把自己部门的人安排好,还有十几二十分钟就开始了,有问题及时打电话通知喊人。”北京绿谷小香玉艺术学校,有一个由行政后勤和普通教师组成的微信群,“小香玉”将这群命名为——“别人干不了的事”。她说,“因为全中国任何一个基础教育学校都干不了。比如戏曲里分大一箱二衣箱三衣箱,是戏曲团队的设置。但放在学校里,我们的大一箱是党办主任、办公室、生活部、后勤四个人组成的……从没培训过的戏曲团队,要让一帮10岁以下的小孩演一出大型豫剧《花木兰》你想想要付出多少。所以就是一个专业校长把一些不专业的人训练成一个专业团队!”
9月23日,小香玉艺术学校推出了儿童版大型豫剧《花木兰》向十九大献礼。零戏曲基础、平均年龄不到10岁的76名在校学生完成了全剧110分钟的演出。戏曲长征路上,有孩子们的汗水、老师们的付出,当然,少不了小香玉校长的“午夜微信骚扰”。
“小香玉”说她一般10点以后静下来了才处理艺术方面的事。“这时候就会通知这个通知那个,在群里吆喝。好多人说,你能不能选个时间?没有时候!偶而凌晨的时候,我也会不好意思,说‘今天别回复了’。”
8岁登台,15岁演花木兰一举成名。近二十多年来,“小香玉”的脚步逐渐从艺术舞台转向艺术教育的讲台。在“小香玉”看来,“习近平总书记说,少年强则国强。传统文化戏曲想强大,一定得从少年开始抓。得有一批人专门为孩子提供接触的渠道,并让他们小孩自己唱着,会更容易让其他孩子喜欢和理解。”
在学校的微信公众号里,她专门开办了“小校戏曲学堂”,希望“课堂、舞台、平台”结合,让更多的人有机会接触到戏曲艺术。“小香玉”介绍,“我讲生旦净丑、请名人来解读戏曲艺术、讲你的孩子学什么艺术合适,琵琶如何定弦等方方面面。大家分享、共享。”
话说到这,教室门被推开,进来的是央视少儿戏曲节目《快乐戏园》主持人赵宝乐。
小香玉:他是来录《快乐戏园》,这是个贴近学校,专门为学生学习戏曲、展示戏曲的平台。
赵宝乐:我们来三四次了,拍小同学的戏曲音乐舞蹈节目。他们做的挺成功,既调动起小同学学习民族文化的兴趣,又给戏曲储备了后备力量。
传统戏曲艺术如何发扬光大?当选十九大代表给了“小香玉”更大的平台,“这么多人在为中国的艺术教育做推动工作,自己在路上走着,尽心地做着,感受着这么好的契机。戏曲进校园更是‘春风’。”
视戏如命又教戏成瘾,“小香玉”一心要为子孙干别人都干不了的事。“18岁就入党了,受党的教育比较深。当年我奶奶常香玉在国家有难的时候为国家捐献了一架飞机。我也希望当我做奶奶的时候,他们说奶奶做的也不错!”
“小香玉”唱戏、教戏、做人,当年奶奶教给她的,她又传给了自己的学生。乡音乡情中饱含着文化的种子。文化就是人化、化人。传统戏曲传承的是中华文化之根。
立足本职,模范带头。2280位十九大代表,他们身后是8900多万党员,更联结着13亿中国人。透过这些面孔,他们的行动、思考和牵挂,我们不难感受一个个共产党人的使命担当和责任荣光。就像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所说,“党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