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航空工业一系列重点机型取得了井喷式的发展,从望尘莫及到望其项背,从跟跑到部分并跑,并开始向领跑迈进。” 5月7日,在西安阎良举办的2018年中国大中型军民用飞机发展高峰会上,中国商飞预研总师杨志刚如此概括我国航空工业2012年以来取得的进展。
当天,歼20总设计师杨伟、运20总设计师唐长红、AG600水陆两栖救援飞机总设计师黄领才以及正在带领团队研究新一代民用大飞机的中国商飞预研总师杨志刚悉数参会。会后,唐长红、黄领才和杨志刚集体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有目共睹大进步
阎良是中国的航空城,是中国飞机研发制造试验的最重要基地之一。60年前,中国最重要的航空企业之一西安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在此建厂。5月7日,2018年中国大中型军民用飞机发展高峰会在此举行,同时也为了纪念西飞建厂60周年。高峰会邀请了各方嘉宾,杨伟、唐长红、黄领才、杨志刚四人围绕着中国航空工业的成就、科技、应用和未来发表了演讲。
自2012年以来,运20、歼20、C919、AG600等多个重点机型的相继研制成功,它们有的已经正式列装部队,有的实现首飞,开辟了中国航空工业新的历史阶段。目前我国航空工业在国际上究竟处于什么地位,与国际最先进水平还存在哪些差距?
杨志刚表示:中国大飞机的研制水平既取得了巨大的突破,为后来者实现追赶和超越搭建了平台,但又要正视目前与强国的差距。以C919和正在研发的CR929为例,中国的这两款飞机均对标空客、波音最先进的机型,后两者是目前国际上最先进的大飞机研制单位,也代表了世界最高的水平。
“C919成功填补了中国在民用大飞机这一领域的空白,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积攒并初步形成了研制大型民机的能力和体系,建立了一支全新的人才队伍。”杨志刚认为,正因为有了这个基础,才可能让后面的CR929以及未来的机型更加成熟。
运20的研制成功实现了中国军用大型运输机的突破。在这个200吨级别的产品研制之前,中国只参与研发过50吨级别的军用运输飞机。因此,一步实现如此大的跨越,在世界军用大飞机的研发历史上也很少见。值得一提的是,中国仅用了5年左右的时间完成了这一跨越,远远短于其它国家。
根据唐长红的介绍,运20飞机的完善和进一步开发正在按照计划进行,比如正在开展极限飞行试验,其生产和交付工作也在顺利开展。“运20是一个平台,目前平台+工作已经启动,相信在未来会表现得更好。”唐长红说。
作为一款水陆两栖灭火救援飞机,AG600的研制对于中国来说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据黄领才透露,AG600今年1月份两次实现陆上试飞,目前正在为水上试飞做充分的工作,并计划于今年7月底在湖北开展水上首飞前的试验验证工作。
“计划年底前实现水上首次试飞。”黄领才显得信心满满,“争取2021年取得适航证,2022年正式投入使用。”
据黄领才介绍,AG600的个别研发指标高于国际同类产品。比如从水上救援来看,AG600单次可救援50多人,多于日本同类产品10人左右。与之相比,汲水灭火能力则不相上下,均可以单次汲水12吨。
坚定信心迎挑战
虽然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三位大飞机的总师对我国航空工业的成绩并没有盲目乐观,反而对差距有着清醒的认识:我们可以对标国际最先进的机型,可以在某个细分领域甚至实现超越,但是在子系统、基础部件等方面还需要继续努力。
对于这些差距,三位大飞机总师有着相同的看法:由于我国航空工业起步较晚,而且很长一段时间受到国力等因素影响,没有得到充分发展,以商飞为代表的民机仅有十年的短暂历史,存在差距是必然的。
航空工业是极难发展的行业,其研发投入大、周期长、不确定性高,而且还要考虑经济承受能力、适航条件等因素,极为复杂。
以AG600的研制为例,黄领才8年前担任AG600的总设计师,他说:“在技术攻关的过程中,每一步都是坎,尤其面对关键技术领域,经常感觉走投无路。”正是在重重困难面前,AG600实现了突破。
唐长红说:“大飞机研制必须依靠自己,而且一旦起步必然起飞,国家有巨大的需求,我们有更大的决心信心。”
黄领才说:“我相信只要我国想要做的事,按照科学规律来办,就一定能够做到。”
杨志刚则说:“中国民用大飞机正在不断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力争在不久的将来实现并跑。”
采访的两天时间里,阎良上空时常出现中国飞机试飞的身影,轰鸣的声音,显示着中国制造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