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武汉4月15日消息(记者 于闻 通讯员 孟开盈 王玉磊 周桥)“这辈子能有段维和的经历,我这兵没白当!”随意搭配夹克外套和牛仔裤的柳炳全,个子不高,说话声音不大,看起来斯文腼腆,让人很难将其与维和军人相联系。
28岁的柳炳全,退伍后通过招考成为湖北省竹山县柳林司法所的一名工作人员。回忆起2014年9月至2015年6月一年的维和时光,柳炳全感慨颇多。近日,他向记者讲述了那段既艰险又无上光荣的经历。
层层筛选戴上“蓝盔”
2012年1月,马里发生大规模反政府叛乱,应马里政府要求,2013年4月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决定成立联合国驻马里多层面综合稳定特派团(联马团)。同年12月,应联合国请求,中国派出首批赴马里维和部队。至今,每年都有包括警卫、医疗、工兵的数百名中国维和官兵在马里的加奥市驻扎。
中国第二批赴马里维和部队2014年9月部署到加奥,柳炳全就是人员之一。“能被选去参加维和,很光荣!”柳炳全说。
2007年,读高二的柳炳全报名参军。2014年6月,当得知所在部队要选拔150余人组建工兵分队赴马里执行维和任务时,柳炳全立即向组织递交了申请书。在众多报名者中,经过层层筛选,柳炳全有幸进入维和集训队。在国内集训后,柳炳全凭着出众的个人素质,光荣地加入到蓝盔队伍,成为维和大队的一名工兵战士。
“营地被围攻,两天三夜没睡觉”
2014年9月,中国第二批赴马里维和部队启程飞赴任务区。经过10个多小时的辗转飞行,飞机次日在加奥机场降落。外墙满是弹孔的加奥机场不见民航机的踪影,马里政府军手握架在皮卡车上的重机枪在城里巡逻,市区驻扎着各国维和部队,民居简陋破败,弹壳随地可见,不远处的爆炸声推着热浪扑面而来……眼前这个满目疮痍的城市让柳炳全震惊,感到既陌生又紧张。
中国驻马里维和部队营地所在地加奥市,位于撒哈拉沙漠南部边缘地带。属于热带气候,最高气温可达50℃以上,还经常出现沙尘暴。“不到非洲,不知道蚊子的可怕,这里的蚊虫经常大片来袭。而且,水源短缺,连喝上干净的水都是奢望,更别说洗澡了……”艰苦的自然环境下,被分在给水中队的柳炳全,除了负责每天到几十公里外的地方取水、排污,还要参与巡逻、站岗。无论多么酷热难耐,柳炳全和战友们都得头戴“UN”标识的蓝色钢盔、身穿厚重的防弹衣、脚踏战靴、手持钢枪站岗巡逻,全部装备重达几十斤。每人每天三班岗四五个小时,每次下岗后都全身湿透。
与环境的恶劣相比,维和工作更是不易。2014年马里北部地区持续动荡,在第二批中国维和军人抵达一个月内,马里稳定团阵亡人数就超过了成立一年半来阵亡总人数的三分之一,在2014年10月3日一起针对维和车队的袭击事件中,有9名尼日尔籍维和军人死亡。2015年1月27日,上千名加奥群众聚集到联马团东战区司令部门口示威,局面很快升级为暴力围攻,一墙之隔的中国维和部队营区也遭牵连,多名维和军人受伤。“事后得知,本次冲突造成3人中弹身亡,多人受伤,包括几名外籍警察。我们营地和联马团司令部在一起,大家全副武装,高度戒备,两天三夜没睡觉。”最让柳炳全难以释怀和悲痛的是,他的战友申亮亮在随第四批维和部队到马里执行任务时,遭遇袭击不幸牺牲。
开荒种地 维和日子苦中有乐
维和期间有艰难和危险,也有欢笑和感动。柳炳全说,中国维和军人的业余生活丰富多彩,苦中作乐一直是他们的光荣传统。
维和部队的物资由联合国提供,由于交通不便和天气炎热,蔬菜、水果供应数量不足,很多维和官兵因缺乏维生素出现了口腔溃疡、手上蜕皮等现象。为了解决大家的“入口”问题,柳炳全和战友们发扬“南泥湾精神”,在营区内开垦荒地,用国内带去的种子种植蔬菜。白菜、豇豆、黄瓜……官兵们一有空就去打理这些“宝贝”。
“我们每一个人都时刻不忘自己代表的是中国,谨言慎行。当地群众对我们很友好,当地的孩子也常围着我们让教中国功夫……”讲述中,柳炳全的眼神中流露出怀念和抑制不住的激动,“记得第一次出去排污担任警戒任务时,我全副武装,站在装甲车上,一路上,加奥人民和各国友军都向我们打招呼,并竖起大拇指。那一刻,我为我是中国人感到骄傲,更为我是中国军人而感到自豪……”
“身在异国他乡,使我深深感受到,只有国富民强人民才会幸福安康,只有身在祖国的怀抱才知道自己是多么幸福。在行伍生涯中能代表国家参加维和行动,是无上光荣的。”柳炳全在日记中写道。
尽管环境恶劣,条件艰苦,中国维和官兵顽强的作风和乐观的精神给马里人民留下了深刻印象,在维和部队中树立起中国军人的良好形象,联马团司令部代表联合国授予中国维和军人“和平荣誉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