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12月24日消息(记者刘天思 通讯员曹彦音) 12月24日,中关村军民融合军地对接平台暨军方联络处在北京海淀区正式揭牌启动,标志着海淀区军民融合工作又向前迈出了重要一步。期间,与会领导为中央军委联合参谋部、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中央军委训练管理部、陆军、海军、空军、火箭军、战略支援部队、军事科学院、国防大学、武装警察部队、后勤学院、空军指挥学院等13家单位驻海淀区的军民联络处揭牌,发布中关村军民融合评价标准体系,启动中关村军民融合创新学院。
一直以来,北京市海淀区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的战略部署,充分发挥军地创新资源优势,积极探索具有核心区特点的“科技拥军、军民融合”新举措、新路径和新模式,强力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从成立全国首家军民融合产业联盟,出台《海淀区推进科技产业军民融合三年行动计划》到中关村军民融合产业园、北理工军民融合创新园、玉泉慧谷信息安全产业园“一体三园”的建设落地,再到今天军民融合军地对接平台的启动揭牌,海淀区的军民融合工作取得显著成效,走在北京市乃至全国的前列。
活动当日,军地领导共同启动中关村军民融合军地对接平台,为中央军委联合参谋部、后勤部保障部、训练管理部,陆军、海军、空军、火箭军、战略支援、军事科学院、国防大学、武装警察部队、后勤学院和空军指挥学院等13家军方联络处揭牌。中关村军民融合军地对接平台正式揭牌启动,进一步推动民口企业的技术和产品与国防需求无缝对接,大胆探索破解促进军民融合体制机制“瓶颈”难题,这标志着军民融合体制机制的颠覆性创新和历史性突破。通过构建“军地双方协调机制,军民先进技术发现、对接和验证机制,军民先进技术成果转化机制”,形成深度融合的工作机制,拓展军地协同创新路径。
启动成立中关村军民融合创新学院。中关村核心区军民融合产业联盟具体牵头,着眼建立学院为主体、线上线下互动、学研孵产一体的军民融合创新体系,打造中国首家融合式组织、混合制体制、体验式教学的创新学院,努力建成军民融合高端人才培养基地、重大技术发明基地、创新企业孵化基地、产业链条培育基地,不断加大军民融合的人才培养投入,着力加强信息安全等重点领域科研开发力度,努力打造中国式“创新梦工厂”;以“百、千、万”作为奋斗目标,即:每年培育孵化100家企业,每年培训1000名高端人才,助力打造“万亿军民融合产业”。
发布中关村军民融合评价标准体系。按照中央12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的意见》提出的“打造一批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形成可推广、可复制、可持续的新路径新模式”要求,中关村军民融合产业园,在北京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海淀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打造“第四代产业园共治模式”,发布军民融合评价标准体系,构建军地供需对接平台,让“政产学研介金孵军”八大市场主体,都在一个平台上讲一套军民融合“普通话”,降低信息不对称,着力提升军民深度融合发展的“量质效”,真正实现军地供需对接平台“对接标准化、展示超市化、交易痕迹化”。
背景资料:
2015年以来,北京市海淀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将军民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指示精神,在军民融合发展上积极探索实践,取得了丰硕成果。
丰富的军地资源优势为海淀区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海淀区作为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布局的重点区域之一,12大军工集团中,8大军工集团总部设在海淀,涵盖了航天、船舶、电子信息、兵器装备等重点科技产业领域,大批民营企业积极参与武器装备科研生产活动,其中全区拥有军工保密资质的企业200余家,拥有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证企业超过数十家。丰富的军地资源优势为海淀区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15年以来,海淀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决策部署,在军民融合发展上积极探索,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一是统筹区域军地创新资源,成立中关村核心区军民融合产业联盟。二是出台《海淀区推进科技产业军民融合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探索适合海淀区特点的军民融合创新发展模式。三是加强与军工单位的对接合作,促进军民融合创新产品和优势技术的推广应用。四是依托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研究制定军民融合支持政策,多措并举推进军民融合发展。五是与国防大学联合举办中关村核心区军民融合高端人才培训班,军地携手,上下联动,探索军民融合人才培训新模式。六是联合社会资本,打造军民融合产业基金,支持军民融合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