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军事 > 专题策划 > 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 > 岁月如歌

投稿:ygjs@cnr.cn
联系我们:010-56807231

电影《闪闪的红星》潘冬子原型:为老区“尽孝”一辈子

2017-07-07 14:12:00  来源:人民日报  说两句  分享到:

电影《闪闪的红星》剧照

  上世纪70年代,电影《闪闪的红星》轰动全国,主人公潘冬子影响了几代人。潘冬子的原型就是许光。

  许光,开国上将许世友的长子,新中国第一批拥有本科学历的海军军官。因选择“替父行孝”回到老区河南信阳,扎根大别山40多年。10月13日,第五届全国道德模范座谈会和授奖仪式在北京举行,许光获得“全国敬业奉献道德模范”荣誉称号。

  “我看不得这些苦难中的人”

  1965年,已是北海舰队舰艇长的许光,前途一片光明。为替父尽孝,照顾年迈多病的奶奶,许光从青岛回到信阳新县老家。

  “不能在军营里施展抱负,就要在家乡有所作为。”这是许光写给父亲信中的话。半年后,祖母病故,许光本可以重返海军,可他目睹老区的贫困落后,决心扎根家乡,把对亲人的孝爱转化为对老区人民的大孝大爱,带领群众改变老区面貌。

  身为将门之后,他甘愿无名。转业后担任县领导职务,依然保持本色。有一年新县连降大雨,防汛任务重。时任新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的许光拖着有病之躯连夜赶赴前线处理险情。路上车出了事故,许光当场昏迷,被送往县医院抢救3天才脱离危险。伤情稍有好转,他又上前线了,查漏补缺,预防水患。在那场50年一遇的特大洪水面前,新县所有水库没有发生任何险情。

  “没有许光的资助,我们姐弟几个就没有今天。”许光生前的资助对象朱慈柱说。新县田铺乡河铺村的朱慈柱,从1957年就开始接受许光的帮助。当时许光回乡,遇到正在丈夫坟前哭诉的朱慈柱的母亲朱氏。了解到她一人带着5个儿女,整天饿肚子,许光当即拿出80元给朱氏。后来,许光一年资助两次,持续到这个家庭的条件有所改善。

  许光曾和同事说,“我看不得这些苦难中的人”,每次看到就生出深切的痛苦与同情。他工作下乡时,为自己定下了“三不”政策,不喝酒,不吃肉,不免费吃群众家的饭。

  其实,许光的生活一直很拮据。新县原政府办主任、许光好友雷成功回忆,当年许光儿女接连生病,他没办法,80元卖掉了自行车;家里吃得最多的就是馒头、稀饭,直到退休后一天的伙食费也不超过10元。打着补丁的几套旧军装,随着季节的变换反复穿。

  许光一生清贫,却用微薄的工资,资助了100多名红军遗属,1965年至1977年,许光先后为9名老红军遗孀养老送终。

  上世纪90年代初,到新县拜谒许世友将军墓的游客大量增加,县里打算把将军故里开发成旅游景点和红色教育基地。对此,许光主动提出把自己的“祖业”——许世友将军故居无偿捐赠给政府。

  高干子弟的帽子绝不能戴

  许光这一生搬了几次家,却越搬越差。在一间上世纪90年代的老房子里,他“蜗居”了20多年!

  许光多次放弃回部队提拔或调到城市工作的机会,他常对儿女说:“我早把高干子弟的帽子摘掉了,你们更不能再戴!”

  妻子的堂弟杨定根是许光的忘年交。一次团聚时,他请求许光帮忙将自己从乡文化站调到县城工作。没想到,刚才还和他有说有笑的姐夫立即板起面孔,严厉地批评道,“你个人搭梯个人上,想让我为你搭梯,没门!”许光的两个儿子、许世友将军在世时仅有的两个孙子当兵均复员回到县城,如今都是普通职员。

  1992年,许光从领导岗位退下来。他早在1948年就参加革命,应当享受离休待遇,办手续时有人提醒他补个证明,他却不补。他说:“相比那些牺牲的红军,我们的离休和退休还重要吗?”

  2012年5月,许光因肺癌住进了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他提出“三不”原则:不用进口药、不做过度治疗、不给组织添麻烦。住院20天后,家人告诉他患了肺癌,得知实情的许光不让医院为他再“浪费”钱物,坚决拒绝治疗。

  2013年1月6日,许光走完了自己85岁的人生。临终前他将20万元积蓄全部捐赠给家乡的慈善事业。

责编:李攀奇

参与讨论

我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