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军事 > 专题策划 > 不忘初心再长征 > 湖南-广西 > 关注

投稿:ygjs@cnr.cn
联系我们:010-56807231

不忘初心再长征:红六军团用鲜血淌出长征路

2016-08-17 10:02:00  来源:央广军事  说两句  分享到:

“不忘初心再长征”采访组在红六军团誓师西征纪念地合影留念

  央广网8月17日消息(李亮亮 记者徐佳慧 娄思佳)湖南省桂东县寨前镇,80岁的黄义招老人面对记者,仍然可以把红六军团官兵当年经过寨前、誓师西征的那段历史娓娓道来。

  82年前,也就是1934年9月上旬,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行动失败,党中央和中革军委经过慎重考虑和认真研究后,决定进行战略大转移。而在此之前,为了打破国民党军的第五次“围剿”,7月23日党中央和中革军委就电令红六军团:“离开湘赣苏区,转移到湖南中部去发展游击战争,创立新的苏区”。长征史专家董保存说,当时中革军委在电报中并没有把相关意图说得很明白,直到后来才知道,是要红六军团发挥先遣队的作用,为中央红军进行战略转移探路。

  1934年的8月7日,红六军团9700多名将士在任弼时、萧克、王震等军团领导人的率领下,从江西遂川出发,运用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四天之内突破国民党四道封锁线,成功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于8月11日抵达桂东县寨前圩。

  桂东县党史专家胡海波说,这次会议宣布正式成立红六军团并誓师西征。由萧克任军团长,王震为政治委员。会上还明确了突围的目的和意义,布置了行动计划,由此拉开了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序幕。

当地老人讲述红六军团夜宿寨前圩的历史细节

  在寨前圩红六军团誓师西征旧址,72岁的村民黄汉尤老人指着一处杂草丛生的荒地告诉记者,80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河滩,地势较为平坦宽阔,红六军团就在这儿召开了誓师西征的会议。

  黄老说,那个时候,这里还有一个小戏台,红六军团领导在戏台上讲话,老百姓就在旁边听。但是遗憾的是,1954年的一场洪水,把戏台冲毁了。

  当时红六军团为什么选择在寨前誓师?长征史专家董保存说,这个选择绝非偶然。选择寨前誓师既鼓舞我军士气,还可为军队动作造声势,想办法吸引一部分敌人,来减轻中央苏区的压力,甚至为将来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能够起到声东击西的作用。

  誓师大会极大地鼓舞了红军指战员的斗志。带着西征必胜的信念和决心,红军将士当天晚上就从寨前圩出发,继续踏上西征之路。在接下来的78天时间里,红六军团跨越湖南、江西、广西、贵州等省5000多里,历尽千辛万苦,冲破国民党军的重重阻截,最终于1934年10月24日和红三军会师于贵州印江县木黄,探明了沿途国民党军兵力的虚实,查明了道路民情,完成了为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进行侦察、探路的先遣任务。

  当地党史专家罗健东接受采访时说,在纪念长征胜利60周年的时候,时任军委副主席刘华清发表了一篇重要讲话,对红六军团发挥的作用进行了充分肯定。他说:“红六军团奉命西征,实际上起到了为主力红军探路的作用、先锋的作用,是一支真正的红军长征的先遣部队,圆满地完成了先遣的任务。”

  今天,记者站在红六军团誓师西征旧址的纪念广场上,眼前一面长达40几米的主题雕塑墙,以图文的形式形象地介绍了当年红六军团整编、长征和参与重要战斗等一系列史实。红六军团出发时9700多人,最终到达陕北时只剩下不足1000人,可以说,红六军团的官兵们是用鲜血和生命为中央红军长征淌出了一条血路。

  长征史专家董保存说,那一代人对待党交给的任务,有时候明明知道要做出巨大的牺牲,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一定会义无反顾地往前走。在今天,在和平环境下,我们有时候也会遇到这种情况,当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有没有这种勇气?有没有这种担当?这是对我们每个人的一种考验。

记者徐佳慧现场采访

责编:刘鹏

参与讨论

我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