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之畔,湘水奔流。
历史的回音壁里,一个青春的声音在这片土地上响起。
1919年那个炎热的夏天,一位26岁的年轻人在《湘江评论》创刊号上充满激情地高呼:“时机到了!世界的大潮卷得更急了!洞庭湖的闸门动了,且开了!浩浩荡荡的新思潮业已奔腾澎湃于湘江两岸了!”
他,是青年时代的毛泽东——“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江水潺潺,杨柳依依。
98年后的今天,湘江之畔,响起了一群年轻人从内心深处呐喊出的“真理之声”:成长于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是我们的幸运。祖国的未来,握在我们年轻人的手中……
他们,是国防科技大学硕士博士宣讲团。10多年来,他们奔走在军营一线、学校社区、田间地头,向人们讲述着中国故事,传播着中国理念,诠释着中国道路,坚定着中国信念。
听!今日来自湘江之畔的青春之声——或抑扬顿挫,或娓娓道来,或振聋发聩,或润物无声,宛如一首时代赞歌。这穿透人心的声音里,我们都能听到一个共同的、跨越时空的旋律,那就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一、“我感觉心中奔涌着一条‘河’,那涛声让自己激情澎湃”
人生中难忘的记忆,总是同紧张相伴。
“那时感觉自己紧张得浑身的血液都凝固了!”今年42岁的黄朝峰教授,如此描述当年的情景。那是他第一次登上理论宣讲这个特殊的讲台。那时的他,还是国防科大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一名在读博士生。手里的教案,是他和小伙伴花了20多天精心准备的,可他“心里依旧没有底,不知道自己能不能讲清楚”。
走上这个特殊的讲台,对于黄朝峰来说,实属偶然。当时,学校里的不少博士、硕士只看重各自的专业研究,对于公共理论课“觉得用处不大,不愿意听”。老师想了一妙招:既然我讲你们不愿意听,那就你们自己讲给自己听。于是,黄朝峰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那一堂课,黄朝峰讲得大汗淋漓,效果出乎意料地好,赢得老师和同学一片掌声。从此,黄朝峰站上了理论宣讲这个讲台;从此,国防科大硕士博士宣讲团的大门打开。
那一年,是2003年。黄朝峰自己都没想到,他这一讲,就讲到了现在。
“那时候,其实是为了拉直自己心里的问号。”黄朝峰一笑,脸上又露出了酒窝,“国家的政策理论对我们来说,熟悉又陌生——好像每天都在听,可到底有啥深意,不仔细琢磨还真的不明白。”
为了拉直自己心中的问号,也为了让自己的人生变得更有“重量”,黄朝峰开始钻研,并不断与同学分享、碰撞。
理论看似高深,答案其实就在身边。黄朝峰所在的国防科技大学,是一个有着许许多多传奇故事的地方。他最先遇见的,是“银河”的故事——
“我们大家把要造的巨型机叫‘争气机’,就是要争一口气,不能让西方国家再卡住我们的脖子。”这是国防科大“银河”计算机领军人物胡守仁教授的名言。黄朝峰第一次听到这句话时,被深深震撼了。
从1979年邓小平同志提出要造巨型机,到1983年12月首台亿次巨型机“银河”问世,只用了短短5年时间;从“银河”到“天河”,从亿次到千万亿次,他们在27年里完成了世界超级计算机领域的“逆袭”,创造了中国速度,登上了“世界之巅”。
这一奇迹,他们究竟靠什么创造?答案写在可贵的“银河精神”里——胸怀祖国,团结协作,志在高峰,奋勇拼搏。
“若是为名为利,他们是绝对无法完成的。”黄朝峰越研究越心潮澎湃:“信念的高度,决定了创新的高度。他们每一个人都有一颗赤子之心,就是怀着为国家做事的心。”
当他从“银河”“天河”人身上悟到了这个道理,他心中的问号开始逐渐拉直。他的心中,有一扇大门豁然洞开。他接下来要做的,就是要让自己的宣讲,打开更多人心中那扇家国情怀的大门。黄朝峰将这件事,视作自己的责任。
“我感觉心中奔涌着一条‘河’,那涛声让自己激情澎湃。”黄朝峰踌躇满志地望向远方。——近年来,他科研硕果累累,主持国家、军队、省部级课题12项,出版学术专著3部,获全军军事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1项,全军政治理论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1项。2013年,他成功组织建设和申报《国防与财富》精品视频公开课,成为国防科大第一门人文社科类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
白驹过隙,光阴似箭。当年刮在几个人头脑的这场风暴,一刮刮了十几年;黄朝峰的课,一讲也讲了十几年;当初不定期的小论坛,也变成了现在朝气蓬勃的硕士博士宣讲团。
听黄朝峰的课,宣讲团成员游翰霖总是会比别人多一分思考。他来自贵州遵义,从小听着长征故事长大。2014年,游翰霖第一次来到延安,当亲眼看到无数次出现在想象里的场景,他心中从“转折点”到“胜利点”的那条通道也随之打通。2015年到加拿大访学,他心中那棵爱国的树苗疯长——“只有读懂中国,才能看懂世界。”
其实,无论是科技创新,还是理论创新,其“魂魄”都只有一个——对国家的忠诚和使命。国防科大人正是因为心怀祖国,才创造了中国国防的一座座科技“地标”。
现在,同样因为心怀祖国,国防科大这群年轻的硕士博士才能擎起党的创新理论的旗帜,搅动更多人内心的河流。那涛声,让人心潮澎湃。
二、“人生就像一场马拉松,坚持很重要,知道为什么坚持更重要”
“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
可是,怎样才能让自己的生命不碌碌无为,不虚度年华呢?
追寻这个答案的过程中,每一个青春都免不了会迷茫和徘徊。
4年前的马璐亦是如此。
这个有着大大眼睛的漂亮姑娘,2013年考入国防科大攻读硕士。也是从那时起,她第一次坐进了硕士博士宣讲团宣讲的教室。她至今仍记得,当时在课上,授课的博士师兄讲的一件事——
“大家都知道咱们国防科大的‘北斗’团队吧?”师兄问道。
马璐和同学们都点点头。大家怎么会不知道,在校园里那座外观极不起眼的白色小楼里,诞生了一支多么了不起的科技创新团队——北斗卫星导航创新团队。 “但大家可能想不到,北斗卫星导航的某型关键设备技术,是3名咱们学校的博士研究生突破的。”师兄的话引起了马璐的兴趣。
国防科大3名年轻的博士,用薄薄的几页纸打动了陈芳允院士。于是,陈院士决定让他们放手一试:5万块钱建一个仿真模型,实验室和设备都是临时借用。可就在大家都觉得不可能的时候,3个年轻人用1年的时间,突破了制约北斗卫星导航定位工程的“瓶颈”——数字快捕精跟定位技术。2008年,当3个年轻人看着电视里,部队官兵使用自己研制的北斗手持机穿梭于汶川抗震救灾现场时,他们热泪盈眶。
听完课,马璐专门来到了“北斗”楼前。这座小楼仍然那么普通,楼顶镶嵌的“北斗”两个大字也已随着时间的流逝显得斑驳。可是马璐觉得,那斑驳正是“北斗”团队一路走过的低谷、爬过的险峰。斑驳背后,是“北斗”团队持之以恒、不惧艰险的闪光精神。
那一刻起,马璐觉得“自己度过了迷茫期,安全着陆”。2016年,开始攻读军队政治工作博士学位的她,加入了硕士博士宣讲团,她讲的第一课,就是她心中的“北斗”。
从台下走到台上,从听众变成讲师,马璐说:“人生就像一场马拉松,坚持很重要,知道为什么而坚持更重要。这也是我现在坚持留在宣讲团的原因。”
也许,每个人对自己的未来,都有或多或少的迷茫和担心。时下很多年轻人,更倾向于采用名和利作为衡量自己未来的标尺。殊不知,未来能走多远,其实取决于心中的信念;未来能攀多高,决定于心中是否装着自己的国家。
当下,中国正处于由“大”变“强”的关键历史阶段,中华民族史无前例地接近伟大复兴梦想。如此宽阔的历史舞台上,只要努力,梦想就会花开。
“青春,应当为祖国而澎湃。”马璐说,“生活的快乐离不开金钱和名誉,但,拥有长久而充实的快乐和幸福的人,必定是一个胸怀国家和天下的人。”
国防科大“北斗”人如是,国防科大硕士博士宣讲团亦如是。
“小阵地撑起大天地”,这是国防科大硕士博士宣讲团对自己的形容。守住“阵地”需要坚持。不过,当他们看到台下听众真挚热切的眼神,他们知道,这就是他们坚持的意义之所在。
三、“坚持做好一件事,相信信念的力量,相信时间的力量。”
大四女生刘怡接了一个电话。挂断电话,她去跟实习主管请了一天假。
电话是湖南女子学院艺术表演系党总支副书记周思老师打来的,她想交给刘怡一项任务,让她回来主持一场宣讲活动,宣讲人是国防科大硕士博士宣讲团的三名博士。
主持那天,刘怡兴奋不已:“军人在我心里,是男神一样的存在!”不过,刘怡想到了能与军装帅哥同台的兴奋,却没想到自己会被这几名军人博士讲的内容所打动。
那一天,湖南女子学院的公共教室里,挤了一百多个学生。三名宣讲团成员用发生在军营一线的生动故事,告诉大家什么是“集体荣誉感”。
“听到新疆边防连战士们的生活时,台下有好些女生都哭了。”刘怡认真地说。
“你呢?”记者问刘怡。
“我也流泪了。”刘怡不好意思地笑笑,“但是那天,我真的明白了什么是‘岁月静好,只因有人替你负重前行’。为国担当,吃苦耐劳,这大概是我们年轻大学生身上现在缺少的最重要的钙质吧!”
湖南女子学院是国防科大硕士博士宣讲团的“朋友圈”之一,每年定期开展的宣讲活动,已经让国防科大的“高知们”拥有了一大批迷弟、迷妹。这些年,国防科大硕士博士宣讲团的“朋友圈”越来越广,从大学校园到企业单位,从部队军营到地方社区,他们先后开展了100多场理论宣讲和授课活动,受众达三万余人。
网上有一句话流传甚广:世上最难的事情,一是把别人的钱装进自己的口袋,二是把自己的思想装进别人的脑袋。第一件事,可以立竿见影;第二件事,有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坚持,还需要技巧。
硕士博士宣讲团成员谭真,是一名典型的“工科男”。
2015年的一天,谭真接到一项任务:向校内学员宣讲“一带一路”思想。谭真有点头疼——“一带一路”涉及的范围那么广,涵盖的事物也那么多,该怎么把它讲清楚呢?
坐在实验室里,谭真盯着三台大背投电视发起了呆。电视屏幕上,昨天刚刚构建好的一幅关于军事领域的知识图谱正在上下浮动。屋子里安静得仿佛空气都已凝固。
突然,椅子“吱扭”响了一声,谭真猛地站了起来,盯着屏幕上的知识图谱乐了。
两天后,一幅关于“一带一路”战略方针的知识图谱跃然纸上。以“一带一路”为中心的红色圆点,向四周辐射出数十条线路,每一条线路都带有一个蓝色圆点,上面标有与“一带一路”相关的国家和事件。通过知识图谱,普通听众也可以直观地看到“一带一路”所取得的成果,以及未来的发展前景。
“这可能是我作为‘工科男’的优势吧!”谭真颇有些得意地说。
其实,像谭真这样把自己的学科思维融入传播党的创新理论当中的,硕士博士宣讲团里大有人在。从黄朝峰那一代人开始,他们始终在想办法用生动有趣的方式,坚持着做好宣讲这件事。如今,一代传一代,“学员在教育别人,更是在教育自己”,在他们身上,可以看到时间的力量,更能看到信念的力量。
“坚持做好一件事,相信信念的力量,相信时间的力量。”正如他们自己所说,坚持,是因为相信。他们要做的,并不是“收获”,而是“播种”,信念的力量终会让种子破土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