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军事 > 中国军情 > 火箭军

投稿:ygjs@cnr.cn
联系我们:010-56807231

火箭军防汛救灾某部:抗洪一线有个“民族班”

2016-07-18 20:14:00  来源:中国网新闻  说两句  分享到:

火箭军防汛救灾某部:抗洪一线有个“民族班”

  “民族班”的“全家福”。

  连日来,在火箭军防汛救灾部队某部500余名官兵组成的抗洪大军中,活跃着一个由回、壮、苗、汉4个民族组成的“小家庭”。任务中,无论巡堤排险、堵漏固堤,还是解救被困群众,他们总是现身第一刻、挺立第一排、冲锋第一线,被战友们亲切地称为“民族班”。

  这个班7名战士均来自发射一营一连四班,指导员刘世敏介绍,班长上士向居一,苗族,湖南沅陵人。1998年大洪水,冲垮了他的家园,是解放军把他和他70多岁的奶奶从被淹的家中救上冲锋舟。从此,他被解放军那种与洪魔奋勇抗争的精神所感动,2009年大学毕业后,毅然选择了“国防绿”,成为一名直招士官,并凭借过硬的军政素质很快成长为一名班长骨干。

  7月8日晚,当该部接到防汛救灾命令时,下士范鑫迪已经收拾好行李,准备休假。闻令,他主动找到连长要回了假条,并将已在路上接自己的父母劝回。作为入伍只有几个月的直招士官,防汛救灾对他既神圣又陌生,在长江边长大的他,每年汛期来临,都会在江边见到涌动着的“迷彩绿”,但亲身参与抗洪,他还是第一次。他说,这是一场大考,自己不能交“白卷”。

  云南籍壮族上等兵农永奎,刚参加完地方院校的论文答辩,便马不停蹄地归队参与到任务中。从小在水文化中“泡”大的他,水性颇好,游泳、泅渡、施救样样精通,部队休整时,他义不容辞成为战友们的“小教头”。

  同是云南籍的回族上等兵李亚雄饮食有忌口,每天高负荷的体力劳动着实有点吃不消。班里战士每天轮流把自己的鸡蛋、鸡腿留给他,以便给他补充体力。7月12日在封堵管涌时,李亚雄一人搬运了两百余袋砂土。看到和战友们垒好的三米高的围堰,满身的疲惫荡然无存。

  来自武汉的汉族下士杨小康,个头高挑,看起来清秀瘦弱,作为副班长,在此次任务中身先士卒,尤其是堵管涌时,总是抱着沙袋找准缺口,就像一条泥鳅,将沙袋准确地塞入其中。

  上等兵路川东,性格开朗,每次执行任务途中,都会发挥自己能说会道的特长,用略带山东口音的快板书,即兴给大家“来一段”,既缓解了官兵的紧张情绪,又鼓舞了士气。中士舒采顺是基层新闻报道骨干,他在现场采写的反映官兵冲锋陷阵的先进事迹,经过在《战地广播》播出后,汇聚起了巨大正能量。

  民族一家亲,携手捷报频。险情仍未缓解,任务仍在继续,“民族班”的兄弟们随时准备着下一场的征战。(吴天喜 程鹏宇)

责编:路恒

参与讨论

我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