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军事 > 中国军情

投稿:ygjs@cnr.cn
联系我们:010-56807231

一根不起眼的“钥匙链” 一段半世纪的“昆仑情”

2018-12-15 10:44:00  来源:西部战区微信  说两句  分享到:

  夏末秋初,西部战区空军某雷达站收到了一份特殊的“快递”。“快递”的收件人是该雷达站全体官兵,备注上写着江苏籍老兵。

  当站里文书好奇地打开了“快递”后,发现里面有一封信和一根半米长的尼龙绳。

  “鱼胜林是谁?”

  “为什么寄来一根尼龙绳?”

  正当官兵们感到一头雾水时,信的内容为大家解开了心中的困惑。

  解密:尼龙绳的“前世今生”

  原来,寄件人鱼胜林,江苏省张家港市人。1960年8月,年仅18岁的鱼胜林从家乡入伍到辽宁营盘,成为一名光荣的雷达兵。

  1962年,根据上级命令,空军在西安通信学校组建康西瓦独立雷达营,鱼胜林便是该营四站的一员。

  当年10月,战争打响,我部向据守在某高地的敌军发起猛烈攻击,一举攻克了该高地。高地附近,有一个敌军空投场,是敌军的后勤补给处。收复该高地后,前指电话通知天文点四站,去拉取物资、补充生活所需。

  接到通知后,鱼胜林等人随连队当时仅有的一辆卡车前往空投场。到达后,官兵们把罐头食品、白糖以及构筑工事的小麻袋等物资装车。

  在大家准备登车离开时,当时的带队干部把空投落下的降落伞伞绳给每人分了一根留作纪念。就这样,这件特殊的“战利品”伴随了老人半个多世纪。

  溯源:探寻老兵的昆仑岁月

  为何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还如此牵挂曾经的部队,关心年轻的官兵,他身上到底还有怎样的故事?

  鱼老兵的“快递”引起了全站官兵们的热议。

  为进一步走近了解鱼老兵,笔者循着信件注明的地址,专程来到张家港市,看望这位半个世纪前的战友,向他收集更多当年风雪昆仑的战斗事迹。

  简朴的衣装、挺拔的身躯,紧扎在裤子里的衣服下摆,脱下军装的半个世纪里,鱼老兵一直保持着军人严谨的作风。

  见到老部队的官兵探望,鱼老兵特别高兴,拉着笔者到了家里,拿出珍藏的资料,向笔者叙说起当年的昆仑往事。

  他说:“当年,高原上荒无人烟,极度缺氧,饭菜做不熟,水烧不开。上山后,大家气喘、头痛,吃不下饭,睡不着觉,走起路来摇摇晃晃,有的躺下就不能动弹,有的鼻血止都止不住。”

  “当时,伙房里的木柴不易燃烧,炊事员们便用嘴吹火,烟火熏得他们双眼直流泪,那吃的不是饭,吃的是炊事员同志的眼泪。”

  “当时,一出任务,冰块就饼干,就是我们的大餐。”

  “当时,最怕的就是下雨,因为一下雨,辛辛苦苦搭起来的‘房子’就塌了……”

  “但大家清楚,必须要克服这些困难。因为从当兵第一天起,我们就已经把性命交给党和国家了。”

  说到这时,鱼老兵的眼角已经湿润。

  传承:老兵故事激励今日官兵

  回到连队后,笔者把收集的老照片、回忆录等资料,和那串特殊的“钥匙链”,整齐地放在了连队荣誉史馆。

  史馆里,一件件历史物件记录了老一辈“康西瓦人”在“生命禁区”的足迹,一张张宝贵照片见证了新一代“昆仑山上好四站”官兵在强军目标的指引下砥砺前行。

  为了让新时代官兵更好地传承“不畏艰难困苦 甘于牺牲奉献 勇于开拓创新 忠实履职尽责”的“昆仑山上好四站”精神,连队以“传承红色基因 担当强军重任”主题教育为牵引,广泛开展“读老兵来信学优良传统”“向老兵学习,做好四站传人”等活动,进一步激发官兵立足本职岗位、赓续红色传统、守护高原旗帜,在新时代谱写强军兴军新篇章!

  “每当看到这根伞绳,我就会想起那些艰苦奋斗的往事,想起那些可亲可爱的战友。带着它,我的心永远在部队,永远在那片雪域高原。可我的年龄也大了,终究有离去的那一天,我不可能永远带着它。我想,把它交给老部队,让年轻的战士知道这段故事,永远不能忘了我们的过去。”

  这是鱼老兵来信中的话语,他们的故事在一代代好四站官兵的接替下,仍在继续……

  作者:汪俊 刘松涛

责编:刘鹏

参与讨论

我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