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9-27 09:41:00 来源:中国新闻网 说两句 分享到:
很多人都曾梦见过自己掉进冰河里,光做梦就会惴惴不安。但如果有一天,你真的掉进冰河里了,那该怎么办?
这是个大难题,即使是对于生在东北、入伍11年、有着强健体魄的黑河边防官兵姜玉芳来说,也不能轻松应对。
黑河位于黑龙江省西北部,与俄罗斯布拉戈维申斯克市隔江相望,是中国有名的高寒区,封冻期达165天,最低气温达零下40℃。
就是在这样的高寒天气里,在一次巡逻中,姜玉芳不慎掉进了江中。巡逻时,他们都会全副武装,光穿御寒的衣服就至少要花费20分钟。然而,再多御寒的衣物在寒冷中都会“失效”,只要下到冰面上,人一下子就冻透了,就更别说掉进零下几十度的江水中了。
姜玉芳说,幸亏自己体力好,冰层也很厚,他硬生生用手扒着冰面爬了上来。
爬上来还不算,他疾跑了三公里回到连队。战友见到他时,他全身都冻僵了,衣服也都冻得硬邦邦,脱都脱不下来。常用的驱寒措施也都没用,他只能坐在暖气旁边,让衣服慢慢融化。
这样的事,在“黑河好八连”并不是没有发生过,战士们出去在江面上巡逻,会遇见很多意外情况,这就是其中一种。
“黑河好八连”是一个在全军都闻名的边防连队,它驻扎在黑河,执行战备执勤任务。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八连为加强边境管控,每年冬季在界江主航道中方一侧设置执勤板房,最多时达12座,官兵每人每昼夜需要在零下40多度的江面上站岗执勤近10个小时。
那时候,官兵住的是地窨子,吃的是高梁米,取暖靠的是地火龙。“通信基本靠吼、观察主要靠瞅、守边离不开狗、巡逻主要靠走”是工作的常态。
几十年过去,八连执勤的方式发生了大变化,从肉眼看、拿嘴吼到实现信息化建设。八连及时引入新设备,创新了“视频监控全域覆盖、防阻设施全线封控、报警器材全面预警、重点地段全时把守、执勤车辆全程机动、划区联段全员定责”的信息化立体交叉执勤模式。
执勤的环境也大为改观。执勤有了板房,巡逻的雪橇变成了摩托雪橇,取暖也从煤炉到电暖风,实现电取暖。虽然外面温度很低,但是哨位内却可以保持恒温。
不过,硬件条件好了,并不意味着执勤的任务就会变轻松,技术进步可以解决很多问题,但很多事机器却无法代替。
张扬来“好八连”四年了,他说,虽然板房里有暖气,但是战士们却很少进去,因为里面温度高,一进去就会犯困。为了保持警惕性,一般大家只在冻得不行的时候,才会进去休息一下。
白天一班,晚上一班,一个哨位只有一个人,冬天执勤的时候,除了寒冷,要克服的还有寂寞。张扬说,在工作之外,他有时会用脚踢冰块,踢着踢着也不觉得无聊了。
来自河南的张玲根入伍一年,刚来就赶上了黑河最冷的时候,他说,有那种“冻得难以呼吸”的感觉。不过,时间长了,他也慢慢适应了这里的环境。
尽管辛苦,他们自己却乐在其中。张扬说,以后还想继续在连队待下去。张玲根从小就想当兵,他说,父亲年轻时因为身体原因没能当成兵,所以他来这儿,父亲一直很支持。
来自贵州的张广灵,因为父母在外打工,他从小跟外公外婆一起长大。每次打电话,外公问他冷吗?他都会说:“挺热的,我都把衣服脱了。”
他说,外公今年已经八十多岁了,怕他担心,所以也不会说太多。而且,外公从小就叫他当兵,他也想争口气。
“不畏艰苦、爱国奉献、严守国门、一尘不染”,这是“黑河好八连精神”的内核,它承载着好八连过往的厚重历史,同样也传递着新的未来。(袁秀月)
责编:刘鹏
参与讨论
我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