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7-21 11:39:00 来源:央广军事 说两句 分享到:
军人的天职是打仗和准备打仗。然而,长期的和平环境使有些官兵不同程度患上了“和平病”,认为战争离我们还很遥远,或多或少产生懈怠。和平积弊是战斗力致命的腐蚀剂,是练兵备战的头号大敌。面对复杂严峻的安全形势,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强化底线思维,荡涤麻痹思想、破除和平积弊,把时刻准备打仗作为不可动摇的精神状态和行动自觉。今天,向大家推荐两位部队主官的发言,看看他们是如何破除和平积弊的,希望大家能从中有所启发。
纠治和平积弊,看看部队主官怎么说
章海军在维和一线指挥。韩立建摄
战场是打赢的“终极考场”
■第5批赴马里维和部队指挥长 章海军
近日,在北部战区陆军党委机关组织的和平积弊讨论辨析大会上,第5批赴马里维和部队指挥长章海军结合执行任务实际进行的发言引起强烈反响。他深刻地感受到,战场是打赢的终极考场,对手是军人的最好老师。维和部队迈出国门、走入硝烟是最直接的强军实践、最有力的打赢历练,“在战争中学习战争”是维和行动最大的收获。
战场就是考场,敌人就是考官
备战应战的虚与实,不是及格与优秀的差别,而是生与死的距离。马里是联合国公认最危险的任务区。面对严峻形势,我们高度警惕、时刻准备,成功处置了多起突发情况。这也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敌人真实存在,恐袭就在眼前,应战备战决不能大而化之,必须精准精实。任务区“天天有速报,日日有敌情”,伤亡更是家常便饭,这些现实敌情和经验教训都是最生动的教育资源。正是在这种“敌情式教育”“任务式教育”的熏陶下,“时刻准备战斗、全员准备战斗”成为自觉,“白天全副武装、夜间抱枪而眠”成为习惯。积极与联马团、大使馆、友军等沟通联络,针对敏感时段,提高安防等级,严格盘查人员,在未雨绸缪中化解危机。始终紧盯任务抓演练。行前训练阶段,我们严格按照“实用、管用、好用”的指示要求抓训练,真正实现了训战无缝对接;执行任务期间,我们始终遵循训战一体的指导思想,在全员强化必备防护技能基础上,反复强化任务急需的组织指挥、快速反应、临机处置等能力。
出动即是出战,胜败就在瞬间
千钧一发之际,一锤定音的不是临时的发挥和侥幸,而是苦练形成的记忆和本能。面对恐怖分子袭击、民众哄抢财物、曲射火器打击等突发情况,要求我们每次都要在分秒之间做出反应、正确处置、有效应对。一次次惊心动魄的实践,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只有训到极致、练成自觉,形成肌肉反应,才能在关键时刻万无一失。指挥无小事、事事连胜败。我们努力将指挥能力化为内在素养。友军的正反案例告诉我们,真正考验指挥员的不是那种教条式、一厢情愿式、规避矛盾式的演练,而是电光石火之间的冷静判断和果断决策。为了强化这一能力,我们结合交班每天组织干部骨干进行处置推演,定期开展无预案对抗、随机性导调、情景式演练,在穷尽各种问题中提升应急能力。我们努力将基础能力练成肌肉记忆。今年2月份,我带42名官兵驻守某营区,因人手缩减、设施拆除、任务倍增,官兵极度紧张疲惫。15日凌晨2时左右,营区北侧突然传来密集枪声,所有官兵在意识尚未完全清醒的情况下摸黑拎枪而出、占领战位,反应之快、到位之准、动作之实,甚至超过平时训练水平,真正实现了“命令一句话下达、装具一站式携带、分队一体化响应、部署一分钟到位”的应急能力。去年底,联马团组织首次作战能力评估,中午讲评阶段突然拉动快反排,当时官兵正在清洗餐具、组织午休,处于零散状态,但接到命令后,全员仅用46秒就转入战斗状态,被联马团副司令凯恩将军称为“不可思议的中国速度”。
平时也是战时,一切为了打仗
备战散掉多少精力,应战就要付出多少代价。一年来,官兵们都有一个突出的感受,记不得星期几,天天备战的任务都一样重;分不清昼和夜,时时备战的神经都一样紧。险重的任务、严峻的形势,要求我们必须始终中心居中,坚持全部心思向备战用劲,一切工作向打赢聚焦。关乎备战打仗的建设,难度再大也坚决完成。抵达任务区后,两支分队顾不得长途颠簸、时差影响,第一时间构筑掩体,挖设阻绝壕,加装摄像头,补充增设无人检查站、自动阻车桩,完善安全防卫体系。与遂行任务无关的事项,再小也坚决剔除。从行前准备到轮换部署,从应急备战到防卫执勤,从教育管理到营区建设,精简一切繁文缛节,删掉所有形式主义;认真学习借鉴友军“数据化”分析、“简平快”指挥等模式,加快命令流转速度,尽量缩减指挥层级,提升指挥效率;营区施工修建最多的是掩体、形势分析研究最多的是对手、开会教育强调最多的是敌情。官兵精神虽然紧绷,但都绷在备战上,平时大家虽然忙碌,但都忙在任务上。提升遂行任务能力时,风险再大也要坚决组织。在这方面,法军和德军给我们的触动很大。安全形势越是复杂,法军越是加强应急演练,甚至白天遭受袭击,晚上照练不误;德军直升机分队全天候进行低空巡逻,两名乘员分别手持重机枪悬于舱门,不间断地搜排可疑目标,经常从营区上方树梢掠过。我们注重向友军学习,加强实战化训练和演练,无论形势多严峻都要定期赴“绿洲靶场”组织实弹射击,是各国分队中打靶次数最多、弹药消耗量最大的分队。
时时考验信仰,处处体现担当
我军优良传统独一无二、威力巨大,外军羡慕的正是我们最要坚持的。任务区里,中国分队执行任务周期最长、担负各项任务最重,也是唯一没有假期的,却是工作标准最严、官兵士气最高、内部关系最好的。这些令外军感到神奇和不解的,正是我们优良传统独特优势所焕发出的巨大威力。比如,我们始终坚持官兵一致、情同手足,大家在一个饭堂吃饭,吃一样的饭,党员干部模范带头,始终冲在最前面。某营区关闭之前一个月,处于极高危险期,东战区代理司令几次临机抽查,都看到我带领官兵坚守阵地,他在交班会上动情地说,任何分队的指挥员都不会在最危险的地方,除了中国分队。执行任务期间,我们经历了橙色以上警戒状态180天,45摄氏度以上高温184天,地表温度最高时达到70摄氏度,遭遇沙尘暴袭击87次。在多重考验面前,官兵们夹着冰袋走上哨位,带着面罩施工保障,执勤回来时迷彩服没有一处是干的,战靴里全是汗水,近一半官兵皮肤被紫外线严重灼伤,却没有一个人打过退堂鼓有过怨言。
(特约记者李 亮、通讯员安东海推荐,发言内容有删减)
董红利为民兵讲解投弹要领。卫根总摄
“最后一站”更要决战决胜
■河南省郑州市中原区人武部部长 董红利
7月2日,在河南省郑州警备区组织的“和平积弊大起底大扫除”讨论交流中,郑州市中原区人武部部长董红利在发言中结合成长经历,倾诉心路历程,尤其是对事业追求、岗位责任、进退去留有着深刻而独特的视角和感悟,给人触动,引人深思,在党员干部中引起较大反响。
走向“终点”回望起点,想一想我们的今天是谁给的?
我出生在豫东平原的一个农民家庭,再有一个多月就年满46岁了,这身军装已经穿了28年。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如果把军旅生涯比喻为一列火车,我即将靠近终点站。
前不久,有件事对我触动很深。几个老战友一起闲聊,一位老乡原来在正团职岗位上干得很出色,在改革中交流到人武部当部长,他感到迷茫惆怅,满腹牢骚。在座的老连长沉思许久,郑重地说:“军改大潮中,个人成长进步受些影响,甚至有些怨言,都能理解,可我们是不是该回过头来想一想,二三十年前,咱都是农村和山沟里的穷孩子,今天我们进了城、有着体面的工作,这一切都是谁给的?”
一句“这一切都是谁给的”催人警醒、振聋发聩。夜深人静,我躺在床上辗转反侧、夜不能寐,走过的军旅之路放电影般涌向脑海——
我家姊妹四个,我排行老三,当兵前没穿过几件新衣服,一年难得吃上几顿肉。到了部队,我一心想把训练成绩搞上去,单杠、投弹、越野等各个项目都名列前茅,成为新兵连的训练标兵。当兵前3年,参加师、团两级军事比武拿过第一名,两次荣立三等功,第四年,被组织推荐提干。
老百姓常说,饮水要思源,做人不忘本,遇事讲良心。一路走来,我一不找关系、二不靠送礼,从排长到人武部部长,哪一步都离不开组织的关心培养。无论何时,都不能忘记组织的教育栽培之恩,激励关怀之恩,甚至是批评劝诫之恩。这样,顺境时才会多份感激之情,逆境时才会多份理解之心。
想到这里,我心里亮堂很多。第二天,考虑到我们人武部也有个别同志对进退去留有焦虑和抱怨,在组织“传承红色基因、担当强军重任”主题教育讨论时,我和程雨笋政委一起给大伙算了一笔账:从普通一兵成长到今天,大家是否算过,党组织在培养我们成长的过程中给予多少引领和帮助?如果立业成家了,不是想着如何回报,而是这不满意、那看不惯,于公于私都说得过去吗?这一算账,算得大家心里释然很多:想想昨天,看看今天,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知足、不奋进、不担当?
几年前,一位老八路在作报告时说:“当年我们在战场上,谁提拔快就意味着牺牲得快,因为官职越高,危险越大。你们可不能光想当官,不想担当啊!”闻听此言,如芒在背。
宋代诗人朱熹曾说:“保初节易,保晚节难。”前些年,有位人武部领导参过战、抗过洪、立过功,在生死考验面前屡战屡胜,却在“最后一站”面对权力和金钱的诱惑放纵堕落、锒铛入狱。血的教训警示我们,“最后一站”是一场不能输也输不起的攻坚战,决不能城门失守、人仰马翻!
入党不是入股,军人不是商人。我们党员领导干部不能太世故、太庸俗;不能有了“奔头”就有劲头,没了“奔头”就耍滑头,事业追求和品德操守应当更阳光、更脱俗、更远大些。我经常用“我们的今天是谁给的?”这句话提醒警示自己,一定要永远恪守当兵之初、入党之初的那份纯朴和本真。
终场哨声不响,冲锋子弹不退膛,摸一摸军装里的那颗心还滚烫吗?
今年初,组织上把我从新密市人武部平职调整到中原区人武部任部长。有人劝我:“你都忙这么多年了,该图清闲、照顾家,该好好考虑后路后院后代的问题了。”我认为,打枪想多了会跑靶,私事想多了会走神,在风起云涌的改革强军大考中,军人的定力有时比能力更重要。
忙是军人的常态,不忙是病态。人的舒适感多了,责任感就少了。一到新岗位,我就对区里23个编兵企业检查一遍,拉动一遍,看看民兵应急队伍能不能拉得出、用得上。几个月连轴转,老婆孩子都说我离家距离近了,可进家门却少了。
我认为,在部队当主官,就要有敢打主攻的战斗精神。有的人见了任务就往外推,我是见了任务就兴奋。今年5月,我们人武部组织民兵集中轮训,搞战术课目时天下着雨,我第一个站出来,趴到草地上做示范。有的民兵感到不可思议,说你都当部长了还一身泥一身水,有些掉价。我说,军事主官不带头训练,才不可思议。
因为长期训练,我的膝盖患有滑膜炎,一跑步就痛,但每天还坚持跑,生怕体能下降,履行不了军人职责。今年初,警备区机关组织三公里考核,组织训练的参谋跟我说,你的腿有病,可以请假不考,我没答应,让我站在旁边看比自己考个倒数第一都丢人。这次考核前,我把膝盖揉麻了,跑起来不觉得痛,结果又跑了个第一名。
生为一名军人,身上的热血任何时候都不能冷却,燃烧的心任何时候都不能熄灭。担任人武部主官期间,我主动请缨,连续3年代表警备区参加上级军事训练考核拉动,都取得优异成绩;参加警备区训练考核12次,11次取得单位综合成绩第一名。
有人问我,你进步空间不大了,年龄也不小了,这么拼图个啥?反思这些话,我就想起这样一种现象,我们登山时,挑夫的脚步总比游客走得快,为什么?就因为他肩上有担子!我要珍惜每一个与军号相伴的日子,只要戎装在身,就要保持军人冲锋的姿态。
军旅战斗不终止,手中刀枪不入库,闻一闻我们身上还有硝烟味吗?
盛夏时节,我仍穿着秋裤,因为两条腿都有训练伤,不能受凉。家属孩子看我整天风风火火地忙,经常埋怨我,说当兵这么多年落下一身伤,老了怎么办?我说:练兵备战哪能不受伤,这是部队授予我的特殊勋章。
不务训练、不思战场,不是真军人;养尊处优、追名逐利,不是真军人。有人说,人武部是团的架子、班的编制,一层楼两台车、七八个人,干不出啥名堂。但军分区姓军,人武部习武,在我军战斗力生成的链条上,每个岗位都是不可或缺的战位。
前些年,我刚到新密市人武部任职时,有地方朋友说,人武部事不多,没事可以喝喝茶、练练字。我是从训练场成长起来的,哪有饮茶弄墨的闲情逸致。如果整天坐在办公室琢磨养生不思考养兵,研究书法不思考兵法;如果对辖区内的旅游景点、风俗人情了如指掌,而对兵要地志、动员潜力知之甚少,我们能练好兵、备好战吗,能履行新职能、担当新使命吗?
新密市有许多国防工程。我们在巡查时发现,有些地方企业蚕食军事设施保护区。有人说,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吧,别得罪地方,很多工作还要依靠他们。我说,那样的话我睡不着觉。一旦战争来临,国防工程是人民的安全后盾,要是不想战备、不管这事,就是历史和人民的罪人。最终,我和人武部曹红学政委多方协调,新密市出台了国防工程保护实施办法。
以前论天过,如今论秒数。面对部队改革伟业,是等待观望,还是主动作为?是当好“守门员”,还是当好“进球者”?如何抉择,考量的不仅是心态,更是党性。当此之时,思想上的哨兵时刻不能打盹,要在“最后一站”上打胜仗,把每一天都看作军营最后一天,把每项工作都当成完美收官。
(焦景宏、解放军报特约记者魏联军、王根成推荐,发言内容有删减)
责编:徐凤佳
参与讨论
我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