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6-20 09:14:00 来源:中国军网综合 说两句 分享到:
5月28日,习主席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实现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具有强大的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广大科技工作者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引领科技发展方向,肩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勇做新时代科技创新的排头兵,努力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围绕如何深入学习贯彻习主席关于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重要论述等问题,记者专访了国防科技大学文理学院有关专家。
●科技兴则国家兴,科技强则国家强
●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
●坚持向科技创新要战斗力,下更大气力推动科技兴军
努力建设世界科技强国
——学习贯彻习主席在两院院士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专家访谈
专家简介
曾华锋:国防科技大学文理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
杨爱华:国防科技大学文理学院军事思想与军事历史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5月28日,习主席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实现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具有强大的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广大科技工作者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引领科技发展方向,肩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勇做新时代科技创新的排头兵,努力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围绕如何深入学习贯彻习主席关于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重要论述等问题,记者专访了国防科技大学文理学院有关专家。
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
记者:习主席在2016年就发出了“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而奋斗”的号令,这次又特别强调,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需要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应如何深入理解把握习主席关于建设世界科技强国重要论述的重大意义?
曾华锋:科技兴则国家兴,科技强则国家强。习主席深刻洞察世界科技革命发展大势,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发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动员令,为新时代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战略部署、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注入了强劲动力,指明了前进方向。
从历史逻辑看,科学技术决定民族兴衰和国家命运。纵观人类发展史,抓住科技革命机遇走向现代化的国家,都是科技基础雄厚的国家;抓住科技革命成为世界强国的国家,都是在重要科技领域处于领先行列的国家。意大利、英国、法国、德国、美国先后成为世界科技活动中心,清晰演绎了从科技强到经济强,再到国家强的发展路径。
从发展趋势看,当今世界各国竞争的核心是科技。世界主要国家纷纷把科技创新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竞相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科技发展的战略规划,例如,美国发布《科学与国家利益》《技术与国家利益》,日本颁布《科学技术基本法》,法国出台《国家创新计划》,等等。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下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领先机、赢得优势。
从实践逻辑看,我国由大向强发展的关键在科技。经济大国不等于经济强国,一个国家长期落后,一个关键因素就是由于科技落后,而不取决于经济规模大小。没有强大的科技,“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就难以顺利达成,中国梦这篇大文章就难以顺利写下去,我们也难以实现由大向强的关键一跃。因此,我们比以往任何一个时期都更需要发挥科技的基础性、战略性、引领性作用。
记者:习主席指出,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有的历史性交汇期可能产生同频共振,有的历史性交汇期也可能擦肩而过。形势逼人,挑战逼人,使命逼人。您能否具体谈谈我国科技发展进程中面临的形势与挑战?
杨爱华:回顾近代以来的科技发展史,我国屡次与科技革命失之交臂,由世界强国沦为任人欺凌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科技事业,经过不懈努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事业密集发力、加速跨越,重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中国天眼”落成启用、“慧眼”卫星漫步太空、“神舟”飞船遨游天际、“墨子号”发射升空、“蛟龙”深潜海底、“复兴号”高速列车引领世界速度……实现了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的重大变化。当前,世界正处在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交汇点上,新科技革命和全球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新技术突破加速带动产业变革,对世界经济结构和竞争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机会稍纵即逝,抓住了就是机遇,抓不住就是挑战。今天,我国在一些前沿科技领域在世界上开始进入并跑甚至领跑阶段,科技实力正处于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点的突破向系统能力提升的重要时期。但是,在视野格局、创新能力、资源配置、体制政策等方面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直面问题、迎难而上,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引领科技发展方向,肩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
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
记者:习主席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的经验时,概括了六个坚持,其中之一是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对此应如何理解?
曾华锋: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自力更生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奋斗基点,自主创新是我们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面向未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最重要的就是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步伐。
首先,我们走自主创新道路是有优势的,最大的优势就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这是我们成就事业的法宝,“两弹一星”、载人航天都是靠的这一法宝,今后推进自主创新也要靠这一法宝。其次,要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强化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启动一批科技创新重大项目,高标准建设国家实验室,鼓励企业牵头实施重大科技项目,支持科研院所、高校与企业融通创新,加快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再次,要全面研判世界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大势,超前谋划布局,制定正确的跟进和突破策略,明确我国科技创新主攻方向和突破口。
记者:习主席强调,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只有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您认为当前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主要应该从哪些方面发力?
杨爱华:关键核心技术是保障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它犹如国之重器,必须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一是以基础研究为抓手,带动应用研究的自主创新,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值得注意的是,基础研究要取得突破,需要长期的坚持与努力,千万不能急功近利。二是提前布局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通过“引进来”与“走出去”,发挥后发优势,力争在重要科技领域成为领跑者,在新兴前沿交叉领域成为开拓者。三是加强协同创新,推动强强联合攻关。核心技术的突破与应用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产学研用各个部门密切配合,加强战略、技术、标准、市场等沟通协作,积极推动国有企业、民营企业联手攻关,鼓励骨干企业加强协作,有效整合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解决好企业之间的衔接问题,形成上下左右、齐心合力、协同攻关的局面。
记者:习主席指出,科学技术是世界性的、时代性的,发展科学技术必须具有全球视野,要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贡献中国智慧,着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您如何看待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这一重要论断?
杨爱华: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是习主席在洞悉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背景下作出的重要论断,这一论断不仅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指明了路径,也必将对全球科技进步产生深远影响。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首先,必须组织实施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我国在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中做出重要贡献,例如,“世界巨眼”平方公里阵列射电望远镜、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计划、人类基因组计划等。今年3月28日,国务院正式印发了《积极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方案》,今后在此方面要加速迈入“快车道”。其次,必须以全球视野谋划创新未来,深化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积极主动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推动建设科技创新基地、科技园区合作等计划,带动创新成果转化。
全面汇聚和培养一流创新人才,大力加强国防科技创新
记者:习主席指出,全部科技史都证明,谁拥有了一流创新人才,拥有了一流科学家,谁就能在科技创新中占据优势。您认为当前应该如何全面汇聚和培养一流创新人才?
曾华锋: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我国科技队伍规模是世界上最大的,但是队伍的水平与结构面临严峻挑战,主要问题是世界级科技大师匮乏,领军人才、尖子人才不足,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与创新实践脱节等。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首先要改革和完善人才发展机制,尤其是人才管理与评价制度。当前人才评价中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以及人才帽子满天飞的现象仍然严重,要改变以静态评价结果给人才贴上“永久牌”标签的做法,建立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其次要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在全社会营造勇于创新、鼓励成功、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形成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人尽其才的使用机制、才尽其用的激励机制、用有所成的竞争机制。再次,要加大人才投入,广纳人才,完善人才引进政策体系,让天下英才聚神州、万类霜天竞自由。
记者:国防科技是我国科技创新的重要领域,习主席提出了科技兴军战略思想,您认为当前应该如何大力加强国防科技创新?
杨爱华:习主席强调,创新能力是一支军队的核心竞争力,是生成和提高战斗力的加速器;必须坚持向科技创新要战斗力,下更大气力推动科技兴军。推动科技兴军必须在国家战略布局中统筹谋划,把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宏观需求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之中,加强同国家战略规划对接,把军队创新体系纳入国家创新体系。统筹协调军民融合科技创新的重要方向领域、基础要素、资源条件和成果运用等。要把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建设的薄弱环节作为推进自主创新的主攻方向,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加强预先研究和探索,努力在前沿性、战略性领域占有一席之地,防止同世界军事强国形成新的技术鸿沟。要紧贴实战、服务部队,使科技创新同部队建设发展接好轨、对好焦,推进军事理论、技术、组织、管理、文化等多方面创新,把创新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战斗力,提高国防科技创新对战斗力增长的贡献率,推动我军建设向质量效能型和科技密集型转变。(记者 黄昆仑)
责编:李晓波
参与讨论
我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