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2-05 14:48:00 来源:中国新闻网 说两句 分享到:
国防科技大学智能科学学院着力推进科技创新
做新时代军事智能化发展的开拓者
■王握文 通讯员 张酉龙
“3、2、1,起飞!”随着现场指挥员一声令下,几十架固定翼无人机相继腾空而起,快速集结编队,飞向指定区域执行侦察任务。
12月初,一场复杂条件下固定翼无人机集群自主飞行与探测试验正紧锣密鼓地展开。国防科技大学智能科学学院无人机系统创新团队的科研人员,冒着严寒进行各种性能、参数的测试与验证。
“这项试验,团队已连续奋战了9个多月,忙的时候,一天要进行100多架次试验。”该院院长、团队领头人沈林成教授说,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加快军事智能化发展”,作为新调整组建的学院,既然以“智能科学”命名,必须在军事智能创新中有所作为,让学院名副其实。
学院新调整组建后,院党委一班人围绕军事智能内涵与技术支撑,组织专家教授多次召开“诸葛亮会”,调研部队需求,优化学科布局与资源配置,将科技创新向加快军事智能发展聚焦。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一份经过专家组评审的《智能科学学科群建设方案》出台,为学院长远发展规划了清晰蓝图。
翻看方案,记者留意到,方案确定的近、中、远3个阶段发展目标,与十九大报告关于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的3个时间节点高度契合。该院领导说:“学院的建设与发展必须以习近平强军思想为引领,与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的战略安排同频共振,做到看齐追随,上下同心。”
学院党委提出,为战斗力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科技支撑,必须紧紧抓住学科建设这个龙头。学院依托现有的3个国家一级学科,着力形成智能控制、智能机械、智能仪器深度交叉融合的科学布局,重点加强认知智能、群体智能两个领域的基础研究;开展智能机器人、智慧型无人平台、智能集群弹药、无人机集群作战、有人无人协同作战5个重点方向攻关;推进反无人机系统与无人智能化综合保障技术突破,努力将智能科学学科群建成具有我军特色的国际一流学科群,成为军事智能化高素质人才培养和高水平科学研究的高地,引领军事智能化发展。
“我军特色”“国际一流”“两个高地”……这是记者采访时经常听到的高频词。背后折射的,是学院为加快军事智能化发展作贡献的不懈追求。
“无人作战是人工智能应用的制高点,必须抓紧抢占!”试验现场,团队年轻的技术总师、副教授王祥科告诉记者,无人机集群系统,是他们开辟的一个全新研究方向。今年3月完成前期研制工作后,就一直在这个新开辟的试验场进行各种关键技术的试验与验证。
试验场条件简陋,试验要求高难度大。这支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创新团队克服种种困难,夜以继日,历经酷暑严寒,一步步将试验向前推进。经过不懈努力,他们在并行感知与行为意图预判、以意外事件处理为核心的集群自主飞行控制等方面实现了一系列原创性技术突破,为无人机走向规模化集群应用和形成作战能力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与无人机集群飞行试验相比,无人驾驶技术创新团队的创新追求同样值得称道。教授贺汉根虽已74岁,却仍奋战在科研一线,每天带领团队成员攻关不止。
今年7月,这个团队历时3年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项目研究,突破了无人驾驶汽车复杂环境感知与识别、智能行为决策和自主优化控制等一系列关键技术,创造了我国无人驾驶汽车高速公路自主驾驶的新纪录。
创新永无止境。“推动武器装备从信息化向智能化发展,必须在自主协同、人机协同、自主组织等智能化方面实现新的突破。”正在组织研究生开展科研攻关的副研究员孙振平说,无人驾驶汽车研制历经20多年研发与技术积累,为加快军事智能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走进该院实验室、试验场,一个个研究团队忙碌攻关的场景处处可见。曾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的脑科学与认知科学研究团队,在认知与感知、生物智能等领域开展研究;智能机械与智能仪器研究团队围绕智能传感与测量、智能装备等进行技术攻关;精确制导与控制研究团队在自主导航、精确制导、智能协同打击等方面着力突破;智能机器人研究团队正开展仿生机器人、安保机器人研制;从事磁浮列车研制的团队则瞄准军事应用需求,开展无人机弹射、超音速悬浮式电磁辅助发射等课题研究……
以提高创新对战斗力增长的贡献率为牵引,该院目前已形成了“以战略研究为引领、基础研究为支撑、关键技术为核心、型号研究作贡献”的科研新格局。
做新时代军事智能化发展的开拓者,当加快军事智能化发展排头兵。在习近平强军思想指引下,这个新调整组建的学院扬帆起航,向着宏伟目标奋力前行。
责编:徐凤佳
参与讨论
我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