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军事 > 中国军情

投稿:ygjs@cnr.cn
联系我们:010-56807231

老红军记不起自己的生日,却清楚记得自己的入党日

2017-08-29 10:50:00  来源:新华社  说两句  分享到:

  这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中年龄最小的95岁,最大的已经107岁。

  这是一群不老的传奇:他们身上,有对死生的坦然无畏,对信仰的坚定纯粹,对生活的乐观豁达……

  他们,是值得我们永远铭记的红军。

  在江西赣南,记者寻访了十多位健在的老红军、红军失散人员和老苏区干部。在和他们对话时,我们感受到跨越时空的精神之源、历久弥新的人格力量。

  “红军是我们大恩人,当兵就要当红军”

  ——心灵深处的红色记忆

  98岁的红军失散人员廖月英已卧病在床多年。在赣南大山深处生活了一辈子的她,听闻有人来采访她当红军的事,愣是在儿子儿媳搀扶下爬了起来,精神出奇的好。

  廖月英是赣州市宁都县蔡江乡罗坑村人,2岁时父亲去世,母亲改嫁。1932年,年仅12岁的她跟随哥哥参加了红军,专门负责给大山里的游击队送信。

  “山里有豺狼、野猪,我就拿棍子东敲一下、西敲一下。为了躲避敌人搜查,我还把信藏在牛粪下。后来,部队对我进行过嘉奖。”老人注目远方,高兴地向我们述说着。

  老人说,她爷爷是游击队员,外公在长征中牺牲,在自己生完小孩不久,丈夫也去参加了革命,后来也杳无音讯。

  “这可能是母亲唯一还清楚的记忆了。”廖月英73岁的儿子龚发富说,老人年事已高,时而清醒时而糊涂,大多数事都没了记忆,唯独当红军的事念念不忘。

  苏区时期,参军参战的赣南儿女有93万余人,占当地人口三分之一,仅有名有姓的烈士就有10.8万人。在二万五千里长征路上,平均每公里就有三位赣南子弟倒下。

  是什么使他们那样地战斗?是什么样的希望,什么样的目标,什么样的理想,使他们成为顽强到令人难以置信的战士?——埃德加·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如是问道。

  在赣县南塘镇石院村,我们见到了102岁的钟祖鉊。苏区时期,村里16位钟氏同宗兄弟结伴参加红军,13位成为烈士并绝户,最后回来了3位,至今仍健在的只有钟祖鉊。

  80多年来,每天起床后钟祖鉊做的第一件事,是拄着拐杖从卧室走到厅堂,向挂在墙上的毛泽东主席画像行军礼。

  “红军是我们的大恩人,当兵就要当红军。”土地革命时期,钟祖鉊一家没有饭吃,只得靠租田谋生,是红军来了才有地可耕。为了支援革命,钟氏兄弟踊跃参军。

  钟祖鉊的亲哥哥在1931年8月的兴国老营盘战斗中牺牲,他自己的双耳则在敌机轰炸中相继被弹片击伤。长征途中,钟祖鉊因为一场大病被送回了家。

  “当时,我死活不愿离开!指导员说,小鬼别伤心,病好了再来找我们。”钟祖鉊回忆说,当时他病情越来越严重,高烧不退,指导员就叫人把他送了回来。

  回忆到动情处,钟祖鉊情不自禁唱起苏区时期在瑞金学的《国际歌》:“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起来,全世界受苦的人!满腔的热血已经沸腾,要为真理而斗争……”

  夕阳里,钟祖鉊耳后那两道疤痕分外醒目。

  在赣南,像廖月英、钟祖鉊这样投身革命参加红军的人还有很多。“他们在革命之初可能只是为了朴素的愿望,但在斗争中逐渐变成了坚定自觉的革命者。”长期关注老红军群体的赣州市作协常务副主席卜利民说。

责编:徐凤佳

参与讨论

我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