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军事 > 中国军情

投稿:ygjs@cnr.cn
联系我们:010-56807231

“七七事变”80周年听耄耋老兵忆峥嵘岁月

2017-07-07 07:54:00  来源:新华社  说两句  分享到:

  用生命铸就伟大历史

  ——“七七事变”80周年听耄耋老兵忆峥嵘岁月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边燃起战火,中华民族的全面抗战正式打响。“万山丛中抗日英雄真不少,青纱帐里游击健儿逞英豪”。在民族危亡关头,无数中华儿女义无反顾走上战场,以血肉之躯铸就钢铁长城。80年后,无情岁月带走了一代人的壮丽韶华,然而,在他们零散的言语、稀疏的记忆里,民族精神璀璨如昨,英雄豪气贯千古。

  “打日本,谁也不怕死!”

  中国的全面抗战一展开,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四万万同胞齐奋起”!带着对日本侵略者的仇恨和保家卫国的热情,中华儿女不屈不挠、浴血奋战。

  100岁的老八路邓云就在当年加入了晋察冀四分区五团三连。为了纪念在战斗中牺牲的战友邓世军,他将自己的名字曹立忠改为邓云,就连孩子们也随了“邓”姓。虽然现在老人的记忆已经模糊,但提到抗日,他精神抖擞,语气铿锵有力。“当兵打日本啊,他们把咱们中国占领了。”

  92岁的刘乙丑,14岁参加抗日先锋队。他的头上、背上、手臂上多处留有伤疤。“哪次战斗不是负伤就是牺牲,一个连一百四五十人,能回来四五十就不错了。但那时候思想简单,就是把日本鬼子赶出中国!”

  93岁的郭德和,16岁加入八路军,同年参加百团大战。当年,吃的是带皮的高粱、大麦,经常填不饱肚子;穿的只有一套衣服,时间长了生虱子;打仗不带被褥,钻到麦秸垛里睡觉。“虽然很苦,却是我一生中最富有色彩的一段。”

  93岁的杨富余,参加过百团大战,和战友生擒过铃木川三郎。他的身上满是战争留下的印记:右眼看不见,右耳听不见,肚子上还有一块很大的伤疤。“那会儿日军有机枪大炮,咱们靠砍刀和手榴弹,但不怕死,谁也不怕死!”

  “挺进敌后扎下根,叫鬼子不得安宁”

  杨富余又瘦又黑,脸上布满深深的皱纹,一如他曾经历过的苦难辉煌。这位瘦小的老人一辈子打得最多的就是伏击战。

  杨富余说,在日伪军队里有不少我们的地下党员,所以知道日本兵要去哪里,去谁家吃饭。“知道日军要从哪儿过后,我们就在土里埋地雷,石头里埋石雷,想尽一切办法打击侵略者!”

  说起当年打伏击的经历,老人激动地站起身、挽起袖子,比划着打枪、瞄准、埋地雷的场景。杨富余说,日军到农村弄鸡蛋,让老百姓给他们做饭吃。八路军就在路上埋地雷,填上土,弄上脚印,日本兵一过,“咣”一下就炸了。

  “您一共杀了多少侵华日军?”记者问。

  “哈哈!”杨富余爽朗地笑了,“不知道,哪有数呢。消灭一个少一个。”

  作为民兵队长,刘乙丑的任务就是带领队伍打游击。日军前来扫荡,他们就掩护老百姓撤退;利用地形优势,配合武工队和区小队,用手榴弹炸日军;破坏敌人的交通、割掉敌人的电线等。

  “咱们挺进敌后扎下根,叫鬼子不得安宁。”刘乙丑说,我们夜里出击,只要鬼子不从炮楼里出来,就把他们的电线割掉,然后再打两枪,反正不让他们好受。

  “不敢浪费,一个子弹消灭一个敌人”

  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挺进敌后建立根据地,在“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的艰难环境中,主要靠发动群众制造地雷、土枪等简单武器打游击战。

  “那会儿可穷、可困难了,吃不上、穿不上。”杨富余反复诉说着抗日战争时期条件的艰苦。根据地的老百姓纺花织布,为八路军做军装、军鞋。当时武器落后,主要以砍刀、手榴弹为主。“枪不多,有枪也没有子弹。5升小米才买国民党一发子弹。所以打的时候,不敢浪费,一个子弹消灭一个敌人。”

  与军队相比,民兵条件更加简陋。刘乙丑说,一支40余人的民兵队伍中,仅有两三支枪,其余都是经过改装的猎枪。20步以外看着像枪,实际上是装着火药和铁沙子,打一枪还得往里面装,有时候五六分钟还装不上。

  “民兵最好的武器就是手榴弹。”刘乙丑说,他的民兵队里共有8个爆炸组,每组三人,可当时只有十余个铁雷,怎么办?自己想办法!于是,他们就自己制造石雷。“把石头中间掏空,装上炸药,然后安上拉火炮,老百姓转移后,把石雷搁进门上的门檐里,把绳子挂好,然后关上门,日本兵一推门,石雷掉下来,一下就把他们给炸了。”

  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利用这些简陋的武器装备,以他们为代表的军民依靠游击战,将侵华日军埋葬在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虽然战争很残酷,但这些老人回忆起戎马岁月,依然充满自豪和骄傲,他们用生命铸就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和辉煌。(王学涛)

责编:刘鹏

参与讨论

我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