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5-24 08:15:00 来源:中国军网综合 说两句 分享到:
众所周知,国产无人机“首秀”是在2009年国庆60周年大阅兵上。李浩,曾是一名能驾驭6型战机、拥有30年飞行经验的尖子飞行员。昔日,他驾驶战机,翱翔在万米高空。如今,他运筹斗室、牧鹰千里,飞翔在大地上。
飞翔在大地上
——空军首席无人机飞行员李浩速写
夕阳如火,染红了大漠。清风徐徐,杨柳依依。
突然间,发动机的轰鸣声,撕碎了戈壁深处的宁静。机场跑道上,一架无人机缓缓滑行。
“起飞!”指令电波从机场角落里的一座迷彩方舱传来。无人机随即高速滑行,腾空而起……
这,是空军某部一次意义非同寻常的无人机夜航训练。
操控这架无人机的神秘“牧鹰人”,是空军首席无人机飞行员李浩和他的战友们。
李浩,曾是一名能驾驭6型战机、拥有30年飞行经验的尖子飞行员。昔日,他驾驶战机,翱翔在万米高空。如今,他运筹斗室、牧鹰千里,飞翔在大地上。
“这种置身大地之上的飞翔,同样惊心动魄,同样需要高超技巧,同样令我和战友热血沸腾。”这是李浩7年无人机飞行生涯品味出来的心语。
众所周知,国产无人机“首秀”是在2009年国庆60周年大阅兵上。两年后,李浩成为空军某型察打一体无人机首批飞行员。
这一年,李浩已48岁,战斗机飞行生涯即将结束。对于这个高风险职业,到龄的飞行员们可以选择多种方式“安全着陆”:享受不错的待遇退休、高薪受聘地方航空公司……
李浩作出了自己的选择——当空军首批无人机飞行员。他的理由很简单:“飞行是我的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东西,只要能继续飞行,不管在天上还是在地上都行。”
此刻,无人机爬升至指定高度,开始沿预定航线飞行。
李浩近影。杨军摄
凝视屏幕上闪烁的航线,不由让人联想到李浩几年来的奔波足迹——
自2011年加入空军无人机部队以来,李浩从白山黑水到东南沿海,再从齐鲁大地到西北大漠,先后4次转隶、5次更换驻地,地方越走越偏、条件越来越艰苦。
“破旧的钢丝床,睡上去嘎嘎直响;被子晒在树下,落了一层虫子……”讲起部队组建初的艰辛,李浩面带微笑。昔日的苦,经过时间酝酿,如今都成了甜蜜的记忆。
当无人机飞行员,意味着更多的挑战,更多的担当,更多的汗水。
“从有人战斗机飞行转型到无人机飞行,困难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料。”李浩说,这是一个从理念到实操的全方位转型。
学习无人机理论,他向比自己孩子年龄还小的技术人员请教,刨根问底的严肃劲儿有时令人哭笑不得;钻研飞行要领,每个菜单用哪根手指去按更精准、更快都要搞清,他精益求精的严谨让战友们叹服。
此时,夜色渐浓。飞行控制席前的屏幕上一片漆黑,只有绿色的数字和线条跳动。
没有了头顶的星光,没有了实际环境中的感知,前不久加盟的“金头盔”飞行员陆冬辉,这一刻真切感受到无人机飞行之难。
“当数据在眼前刷新,要做到态势在脑中呈现。”李浩一边解释,一边指导陆冬辉轻压操纵杆,修正无人机飞行的航向。
李浩所在部队司令员王进国这样评价他:“李浩始终处在‘首飞状态’。每一次飞行,他都是全力以赴,力求完美。”
李浩的“徒弟”、无人机飞行员陈永超这样评价他:“师傅似乎浑身有使不完的劲,有一次长航十几个小时,他始终两眼放光。”
之所以“浑身有使不完的劲”,源于李浩时刻谨记肩头那沉甸甸的使命——“无人化是未来作战的趋势之一,作为无人机飞行员,我们探索脚步的快慢,决定着空军无人机部队战斗力建设前进的速度。我必须争分夺秒。”
争分夺秒,李浩实现漂亮转身,成为空军首席无人机飞行员,带出了一支优秀的无人机飞行团队。
争分夺秒,李浩和战友创造了空军无人机战斗力建设一项项“第一”——
2014年全军举行大型综合性演习,一架无人机幽灵般出现在战场前沿,发射导弹命中“敌”要害……这是空军无人机部队首次在全军部队面前亮相,完美展示了“侦察-打击-评估”能力。
在同年“和平使命”联合军演中,一架无人机穿越电磁迷雾隐蔽飞行,对“蓝军”指挥车实施“一剑封喉”……这是中国空军无人机部队首次亮相国际舞台,出色表现让人刮目相看。
这些辉煌,身处地面方舱中的李浩和战友们,都不曾亲眼目睹。对许多人而言,他们隐匿在“无人机”身后,似乎并不存在。
可是,回眸空军无人机这支新型作战力量的成长,从无人机首飞到首次实弹射击,再到一次次任务……李浩和战友,是无人机飞行背后那些“无处不在的人”。
飞翔,飞翔在大地上!
夜航从来都是飞行中的高风险课目,对低空的无人机来说更是如此。
在李浩的飞行人生中,风险从来如影随形——
飞战斗机时,老师牺牲了,挚友牺牲了……他没有畏惧,选择继续飞;患上腰椎间盘突出,医生告诉他“飞不了了”,他一边治疗一边锻炼,身体竟“奇迹恢复”,重返蓝天。
飞无人机,50岁生日那天他住进了医院。任务紧迫,他心急如焚,对医生说:“我是飞无人机,这点病扛得住。”2015年,某型无人机上高原飞行试验,52岁的他主动请缨:“我这点高血压,不会影响飞行……”
凌晨时分,此次夜航飞行进入最紧张的阶段:发现目标、建立攻击航线、锁定目标、导弹准备……
地面方舱内,口令声声,键盘声声,一切有条不紊,导弹发射,精准命中目标。
这一次,李浩和战友对无人机夜间作战能力的探索,又迈出了扎实的一步。
披着星光,无人机悄然落在机场跑道上。和以往一样,李浩依旧最后一个走出地面方舱,那种感觉似乎是“还没有飞过瘾”。
“现在是飞一次少一次啦!”这位“老飞”感慨道。按照现行无人机飞行员相关规定,明年55岁的李浩将再次“到龄”。
“只要让我飞,我肯定还要飞!”走在回营的路上,李浩抬头仰望星空,眼神之中满是依恋……
种子·样子
谈到李浩,空军无人机部队一位领导脱口而出两个词:一是“种子”,二是“样子”。
李浩投身无人机事业以来,4次转隶,5次更换驻地,越走越艰苦却“越干越想干”;作为空军某型察打一体无人机首批飞行员,他不仅实现自身转型,而且带教出多名年轻飞行员……李浩用自身行动证明,是“种子”就要落地生根、萌蘖散枝。
部队组建初期,和普通官兵一起睡钢丝床、吃大锅饭,他是令战友竖大拇指的“李老兵”;从无人机理论到操控,他是大伙遇到问题都爱请教的“李老师”;5次重大演训任务,他次次都是“首席”……李浩用实际作为诠释,是“样子”就要树起标杆、率先垂范。
种子、样子,在李浩身上,两个词一笔一画,勾勒出这个老兵在官兵眼中的生动形象;一经一纬,标定出这位“老飞”在改革强军征程上的时代坐标。随着改革深入推进,会有越来越多的官兵像李浩那样面临转身、转隶、转型等考验,期待广大战友都能像李浩那样,做一颗植根强军实践沃土的种子,展现出“四有”新一代革命军人的好样子。(王天益 李国文 郭洪波)
责编:刘鹏
参与讨论
我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