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7-19 14:46:00 来源:中国国防报 说两句 分享到:
追忆战友杨树朋
“7月10日,中国赴南苏丹维和部队执行任务时遇袭,维和步兵营战士李磊牺牲,另有3人重伤、3人轻伤。11日,重伤战士杨树朋经抢救无效,不幸牺牲。”
当我在网上看到这个消息时,脑袋“嗡”地一下,有些发蒙。再盯着屏幕细读,是的,我的眼睛没有看错,“杨树朋”这个名字对我而言是那么熟悉……
杨树朋是我多年前在教导队集训时一个班的战友,我们曾同甘共苦、朝夕相处过半年。
2003年2月的最后一天,我来到教导队,在那里遇到了来自英雄连队“杨根思”连的杨树朋。教导队主要是进行预提士官集训,遴选的条件比较苛刻,以老兵也就是第2年兵为主,杨树朋就是一名老兵,而我是当时唯一的新兵。相比于建制连队,教导队的训练更苦、要求更严。报到第一天,班长给我们每人发了一张军事训练计划表,上面标注的体能训练安排让我终生难忘:早操5公里、中午3公里、下午5公里、晚上5公里,就寝之前还要做俯卧撑200个、仰卧起坐200个、深蹲起200个。
在一个全是老兵的集训队,自己作为新兵非但没有受到任何轻视,相反却得到了很多关照,这些关照里,有很多就是来自杨树朋的。杨树朋身高大概有1.78米,是一个温和的山东人,话不多,但心很细,也很勤快,干活积极、踏实,为人诚恳、低调,一旦队里出公差,他总是默默地站到最前头。他帮我整理内务柜、把衣服叠成方块、把粗细两根背包绳卷成普洱饼状,生活上给我了很多细致的关怀。
刚开始,我的体能较差,跑步时,杨树朋和另一名叫做常孝亮的老兵经常各执背包绳一端,围在我的腰上拉着我前行。那时我还做不了单杠二练习,杨树朋手把手教我卷腹,耐心地传授我技巧。夜里经常拉紧急集合,我的背包总是打不紧,脸盆、鞋子、洗漱用品乒乒乓乓地掉,一路上都是他在帮我捡。无论是在训练上还是生活上,对于我的每一点进步,杨树朋总是第一时间表示真诚的肯定和鼓励。
我因为投弹不到40米,班长让我把背包绳捆在一棵大树上,反复练习挥臂的动作,随后又一口气投了差不多300枚教练弹。吃饭的时候,我的右手不停地颤抖,筷子都拿不住,杨树朋就端着碗一口一口地喂我吃饭,帮我搓揉胳膊。
杨树朋是一个很能吃苦的人,即使在训练强度那么大的情况下,他还经常给自己开小灶。刚开始,他不是队里跑得最快的,训练时,他给自己绑上绑腿,主动增加距离,别人跑5公里,他总是跑6公里、7公里。为了增加耐力,有一次他穿着从防化营借来的防化服在炎炎烈日下跑3公里,防化服的气密性很好,就是不运动,穿上都感到呼吸困难,何况是在高温下进行剧烈运动。跑完后,我亲眼看到了他从防化服里倒出的汗水,估摸着得有两斤多。
几个月的时间,杨树朋的训练成绩有了突飞猛进的提升,成为集训队体能素质最好的人。毕业的时候,他被评为教导队唯一的优秀学员。我觉得,他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老连长杨根思“不相信有完成不了的任务,不相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不相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的精神。
杨树朋对自己要求很严苛。他的嗓音天生比较低沉,口令不够清脆洪亮。每天清晨,他会跑到训练场中央,对着天空一遍一遍地喊口令、练嗓子。所以他的嗓子经常是嘶哑的,一咳嗽都是血丝。我们看不过去,都劝他说,嗓子是天生的,别那么较真,他却不为所动,总是微笑着说:“练总比不练强。”正是这样一种不认命、不服输的劲头,支撑他一直走得很远、很远。
2003年9月,集训结束后,我们回到各自的连队,彼此的联系也少了很多。后来我上了军校,再也没有回过老部队,也失去了他的消息。如今,13年过去了,再一次得知杨树朋的情况,竟然是在新闻报道中……跨国维和,英雄远去,令人揪心,令人敬重。
随着年龄的增长,突然觉得人生最大的遗憾是分开的时候没有来得及好好道别。然而,作为军中男儿,身在疆场,心系四方,又何曾在乎。13年前的离别,只是匆匆而微笑着道一声:珍重!如今永久的诀别,谨以此文,致以沉痛而真挚的缅怀:老兵,一路走好!(祝孙波 )
责编:宋道玉
参与讨论
我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