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军事 > 中国军情

投稿:ygjs@cnr.cn
联系我们:010-56807231

中国航天人为何用“长征”命名运载火箭

2016-06-28 15:25:00  来源:中国国防报  说两句  分享到:

  从长征路到飞天路的精神传承

  写在前面

  6月25日,长征七号运载火箭首飞成功。

  80年前,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工农红军跨越千山万水,历尽千难万险,胜利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翻开了中国革命的新篇章。

  80年后,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七号从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腾空而起,中国航天征程踏上了一个新起点。

  从长征路到飞天路,贯穿其中的是精神的薪火相传。这便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

  从长征到飞天

  都是在走前人没走过的路

  长征七号运载火箭使用的科技环保燃料液氧煤油加注站。本报记者 岱天荣

  站在距离发射塔架约3000米之外的指挥控制中心远眺,近处是葱郁的椰林,远处有浩渺的大海。不同于西昌的群山怀抱、酒泉的戈壁大漠以及太原的黄土高坡,这是中国首个滨海发射场独有的南国风情。

  作为继酒泉、太原、西昌之后的我国新一代航天发射场。这座年轻的发射场一诞生,就拥有多个中国之“最”:纬度最低、离海最近、最开放、最环保、最先进。

  “文昌发射场不是任何一个发射场的翻版。”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副总工程师周凤广告诉记者。一眼望去,整个发射场就是一片创新的试验田。发射塔架旁的避雷塔采用“1个工位设4个避雷塔加挂线”技术,远远看去宛如4名“手拉手”的护卫。

  远处的垂直总装测试厂房拥有中国单层最高的厂房、亚洲最大的钢铁之门,采用垂直总装、垂直测试、垂直转运和远距离测试的新“三垂一远”发射测试模式,极大提高了发射效率。

  这次长征七号发射,再创3项新纪录。首先是运载能力达到13吨,是中国以往运载火箭的1.5倍;第二是发射占位用时只用了84小时,是我国目前发射占位最短的火箭;第三是首次在海洋环境发射,长征七号的顺利发射标志着我国运载火箭已具备在复杂气象、气候环境下全天候发射的能力。

  为什么要创新?唯有自主创新才能生存下来,强大起来。

  80年前,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年轻的中国共产党带领工农红军走出了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完成了震惊世界的长征。80年后,面对发达国家在高技术领域的一系列封锁,中国航天人的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与日俱增:“在我们的头顶,每天有多少别国的卫星飞过?”“我们离航天强国的距离有多远?”“运载火箭的能力有多大,航天的舞台就有多大,如何提高我国运载火箭的能力?”……

  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研究员杨宇光告诉记者:“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我国实现技术自主创新的辉煌史。中国航天在一穷二白的基础走出来,一步一个脚印,逐步发展壮大,建立健全了涵盖设计、研制、试验等在内的完备宇航产业链,更打造出一批比肩国际的‘拳头产品’,靠的就是创新。”

  火箭发射前40分钟,活动回转平台全部打开,蔼蔼暮色下,照明灯衬得长征七号的白色箭体流光溢彩。就是这枚火箭,从设计到生产采用虚拟现实技术和全三维数字平台,以直观的三维模型取代了过去二维图纸,中国运载火箭迈入了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的大门。另外,它的“大脑”更加精准,配备的卫星定位接收机好比“千里眼”,选用绿色环保又经济实惠的“大心脏”……

责编:李晓波

参与讨论

我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