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军事 > 中国军情

投稿:ygjs@cnr.cn
联系我们:010-56807231

中国新型防空导弹列装东南 摧毁射程边缘目标

2016-04-28 10:49:00  来源:解放军报  说两句  分享到:

  海滨滩涂,风急浪卷。演练场上,长剑昂首屹立,弓满弦张一触即发,一场陆空对抗大战随时会打响。

  一分钟过去,两分钟过去了,五分钟过去了,似乎每分每秒都在考验东部战区陆军某防空旅官兵的意志和耐力。

  “目标出现!”

  “发射!”新型导弹营博士营长倪志军锁定目标后,果断下达命令,天地间一个洪亮声音刚落地,蛰伏在此多时的一柄防空长剑挽弓向天,伴着惊天巨响腾空出鞘,挟着缕缕白焰直扑目标……

  “摧毁目标!”捷报传出,旅作战指挥所里欢呼雀跃,旅长张松黎兴奋地说:“倪志军这只猛虎又为旅里立了一大功!”

  一

  两年前的春天,伴随着军事改革的浪潮,新型防空武器列装镇守东南的某防空旅。新武器能否尽快形成战斗力,全军瞩目,上下关注,形势逼人。

  谁来当新装备营的营长?当时机关有人建议,从旅属导弹团物色一名营长,可少走弯路,加快形成战斗力。

  此方案倒也合理,但旅政委林晖深谋远虑:军事变革浪潮汹涌而至,党委如果仍按部就班选人才,依靠老经验去驾驭高新装备,这是典型的“穿新鞋走老路”;只有不拘一格选人才,超前培养储备人才,才能真正抢得先机,战胜强手,打赢未来高科技战争。

  在这样的选人背景下,倪志军走进了旅领导视野。虽有人提出,倪志军学历是高,但他不懂导弹专业,隔行如隔山。然而,旅领导对倪志军格外信任,他们深知,经过8年磨砺,倪志军已然成长为一员可担重任的“猛将”。

  2007年7月,倪志军以全优成绩提前一年博士毕业来到该旅,成为旅里50多年来第一位博士排长。

  旅领导对这个博士既充满期望,又有一丝隐忧:倪志军下到高炮一营一连后,接连遇到队列训练闹笑话、武器操作玩不转等尴尬,更苦恼的是,跟战士们融不到一起,难适应严明的纪律……为治愈他的“水土不服”,旅里特意安排他到基层锻炼,一切从零开始。

  “宰相必起于州郡,猛将必发于卒伍”。从普通战士,到班长、排长、副连长、作训参谋……倪志军调整心态,积极适应,虚心学习,补齐短板,先后在基层8个岗位历练,岗岗干得精彩。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在旅里组织的营长竞选中,倪志军通过层层考核与筛选,一路过关斩将,拔得头筹,成为新装备营的首任营长。

  二

  再大的理想,落地才能开花;再远的志向,实干才能实现。上任伊始,倪志军就在全营军人大会上立下军令状:大干3个月,拿下新装备!当即,倪志军带领全营56名骨干奔赴厂家拜师学艺。彼时,这套先进装备仅有2套,全军共有3个单位来参加培训,教学资源十分紧张。

  为了抢时间,别人休息时,倪志军苦练装备操作。晚上授课结束后,他坚持带头学理论。经常是大家都睡了,他还在梳理当天的学习难点,第二天再向教员请教。学习一个月,他们平均每天睡眠不足4小时,上装操作时间却比其他单位多近100个小时。

  凭着这股拼劲韧劲,倪志军不仅率先熟练掌握该新型武器系统原理和操作要领,还独立总结出《某新型导弹训练与考核大纲》《某新型导弹营防空作战“一个过程”行动要点》等10余项成果。

  好钢要靠火来炼,新装备要到战场去检验。当年4月,装备一落地,倪志军便受领7月份参加总部组织的信息化条件下陆空对抗实战化演习任务。然而,一团乌云笼罩在倪志军心头:该型武器系统设计时,指挥方式以无线通信为主,一旦对手实施强电磁干扰,将严重影响作战指挥。如何提高新装备复杂电磁环境下实战能力,成为演习成败关键。

  为了拿下这只“拦路虎”,倪志军白天参加各项训练,晚上加班加点研究抗电磁干扰方法。在干扰与反干扰对抗试验中,高压辐射电磁波高达170千瓦。官兵们在这种近似实战的环境里坚持训练研究,分析处理抗干扰数据。

  开弓没有回头箭,带头打赢不停歇。倪志军安排4名雷达站人员每人轮流值班1小时,而自己则每天加班工作六七个小时。刚开始还能坚持,时间一长,倪志军开始头晕,一周之后陆续出现耳鸣、失眠等症状。

  眼瞅着演习时间越来越紧,倪志军在心里不停地告诉自己:必须坚持。吃不下饭,他就靠营养液维持体能,一边输液,一边带领大家分析研究采集的数据。

  营里的战士都说,营长看起来很斯文,训练起来却不要命,像一只随时敢于拼命的猛虎。经过上千幅雷达图像和数据分析处理,倪志军终于摸索出5种新装备抗干扰的方法,在全军率先编写出该型导弹雷达抗干扰图册,解决了强电磁干扰条件下的综合抗干扰难题。

  面对“强敌”,倪志军明白按套路出牌,只会被“敌人”牵着鼻子走。他勇出险棋,敢用险招,亲自伪装成技术保障人员深入“虎穴”,近距离接触干扰装备,强行记忆相关参数;回来后,带着技术骨干对“蓝军”可能的飞行航路、攻击样式等进行分析,探索形成“弹炮结合、近远抗击”等防空作战新打法。

  三

  猛虎一扑蜷数月,长剑出鞘正此时。两年前的夏天,倪志军奉命率队开赴演习场。面对近乎苛刻的实战环境和前所未有的“专业蓝军”,他见招拆招,从容化解30多场险局、困局。

  实弹射击这一天,黄海之滨,艳阳高照,晴空万里。然而,在倪志军眼中,湛蓝天空中却是波诡云谲。一辆辆战车整齐列队,一枚枚导弹蓄势待发,砺剑数月,终于等到了“亮剑”时刻。指挥席上,倪志军杀气十足,志在必得。导弹列装以来,他硬是把一天掰成两天用,晚上挑灯夜战,白天苦练操作,一个个“老炮手”在他的带领下成长为“导弹尖兵”,他有理由,更有信心打赢这一战。

  陡然间,不预设航路、不固定高度的靶机腾空而起。不到10秒,雷达迅速捕获目标。此时,防空群外围部署有便携式导弹,按任务区分,这个范围应该由他们拦截。“火力1单元做好射击准备。”为防止靶机逃脱,倪志军进行射击准备。30秒过去了,目标不但没有消失,反而一步步向我防空中心逼近。原来,导演部临时导调,禁止便携式导弹进行射击。此刻,靶机正处于稳定发射区,现在射击一定能打中目标,可上级射击命令迟迟未下达。1秒、2秒……目标肆无忌惮地在屏幕上闪动,倪志军焦急等待。“是否可以射击,是否可以射击?”他急切地请示。 60秒!靶机已接近发射区边缘。倪志军屏住呼吸,两眼紧盯着屏幕。

  “可以射击。”射击权限终于下达,而倪志军此时却面临一个艰难选择:目标在发射区边缘,命中概率仅为50%,选择射击就要承担失败的风险;放弃射击,则可以等待下批目标来临时再次发射,确保万无一失。

  留给倪志军犹豫的时间不多了,目标一旦飞出发射区,就将错过此次机会。倪志军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为检验新装备,他不知道度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一个月前,自己打着点滴还在琢磨抗强磁;10天前,他为把装备从工事里转移出来,和战友泡在水里冻得直哆嗦……

  如果这是真的战场,面对的是真的敌机,我们还可以选择重来吗?倪志军一遍遍拷问自己。他想起动员大会上,旅领导殷切期盼和官兵们发出的必胜誓言;他想起自己对打仗的承诺:为了打仗,自己放弃待遇优厚的研究所,选择基层部队摔打;为了打仗,全营官兵没日没夜勤学苦练……

  “为了打赢,拼!”倪志军当机立断,下达“发射”命令。导弹直冲云霄那一刻,他眼睛紧紧锁住弹道。1秒、2秒、3秒 ……他挺拔的身体有些僵硬,一动不动。

  “打中了!打中了!打中了!”捷报传来,射击场顿时沸腾了,倪志军的心也跟着燃烧起来,眼眶里蓄满了成功后激动的泪水……

  四

  “志军,志军,志在军营!”这一天距离新导弹列装正好112天,而距当年那个毛头小伙子倪志军毅然从军正好13年。

  13年,从一介书生到携笔从戎,他摸爬滚打,终得大用,勇当防空劲旅科技练兵急先锋;13年,从“百年老炮”到新型导弹,他带领官兵华丽转身,练就发发命中制敌绝技;13年,从亮剑东南到挺进荒漠,他不改初心,矢志不渝书写了一段书生爱军精武的传奇。

  但对军人来说,时刻准备打仗是唯一的选择。这是倪志军的座右铭,更是他从军谋打赢实现强军梦的信条。

  导弹穿云破雾、呼啸长空的画面渐渐淡去,海风依旧挟着浪花,拍打着礁石,仿佛有人弹剑而歌:“书生心怀强军梦,英雄义气古今同。横戈原不为封侯,武当第一会挽弓。西风走马出北山,黄海试剑裂苍穹。论功还欲请长缨,倚天擒狼气如虹。”(李根萍 刘昌宝 叶昌剑)

责编:彭洪霞

参与讨论

我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