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3-10 10:49:00 来源:中国军网 说两句 分享到:
空军少将王燕崎:只要演练不作假,“红军”赢了又何妨
每年两会,国防和军队建设备受国内外媒体关注。实战化训练,必然成为少不了的话题。
实战化训练哪家强?红蓝对抗来较量。提起“实战化”,就不得不提演习,提起演习就少不了把“蓝军”拿出来讲一讲。那么,回眸反思中国军队“蓝军”建设30年就显得很有必要。
如果说1955年辽东抗登陆演习时就有了红蓝对抗的影子,那么1986年4月22日三界合同战术训练中心成立则标志着红蓝对抗成为中国军队真正迈出了探索的第一步。而真正意义上的红蓝实兵对抗,则是1987年10月份三界战术中心打响的解放军历史上第一次代号为“871”红蓝对抗演习。
虽然最终结果仍然是“蓝军”败北,但“红军”赢得并不是那么轻松。一直到上世纪90年代初,“红胜蓝败”仍是演习的主流,仿如“红军”开了“无敌”的外挂模式,“蓝军”常被称为“陪练”。
真正的“蓝军”当是能燧石击火,激出思想的火花。随着时间的推移,朱日和基地、确山基地等一批合同战术训练基地相继成立,这当以朱日和基地最具代表性。我们把目光聚焦到2000年一部引起诸多反思的电视连续剧《突出重围》就可以发现端倪,该剧大胆地批判了当时我军演习对抗中“红必胜、蓝必败”的现象。那一时期,我军上下开始认真反思“蓝军”这个“假想敌”的重要性,逐步认识到战胜心中的“蓝军”的重要性,一些单位开始了大胆的尝试。
按照时间轴推算,2000——2010期间,全军的“蓝军”部队建设有所深化,红蓝对抗的形式和演习的设置更加完善,2005年电视剧《沙场点兵》,就说是对“蓝军”深入探索的一个艺术展现。“蓝军”究竟应该长成啥样?这是全军上下都在思索与探索的问题。演习本就是一个“试错”的过程,在这一时期,慢慢出现了“红军”战败的例子,检讨反思、自揭伤疤渐成主流,演风训风的巨大转变可以视作是我军军训史上的重要转折点,“蓝军”成为“磨刀石”“试金石”的作用愈发凸显。
思想观念的开放,换来的是训练理念的提升。2010年以后,有狼性的“蓝军”多了,形神兼备的“蓝军”多了,含军量、含战量足了,从“靶场思维”向“战场思维”转变的步子大了,束缚思想观念的“绊脚石”慢慢化作了提高实战化训练水平“垫脚石”。尤其是一次对外公布的“红军”6败1胜案例,有领导表示:“7场演习的结果出来后,以往演习中‘红必胜、蓝必败’的思维定势已经历史性地结束了。”当然,为了这个“历史性”转变,中国军队探索了将近三十年。然而,从这个时期开始,“蓝胜红败”的例子仿佛又成为了媒体报道演习对抗的“主流”。(西部战区空军副参谋长 王燕崎)
责编:宋道玉
参与讨论
我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