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军事 > 中国军情

投稿:ygjs@cnr.cn
联系我们:010-56807231

我军"深挖洞"部队曝光系军委后勤保障部某部

2016-02-02 19:22:00  来源:科技日报  说两句  分享到:

  设计聚焦战场 科研靠拢实战

  来自军委后勤保障部某设计研究所防护工程建设团队的报告

  ■杨亦文 赵 杰

  团队名片

  军委后勤保障部某设计研究所是从事全军防护工程和全国人防工程科研论证、勘察设计、技术立法和审查咨询等任务的重点科研单位。60余年姓军为战征程,他们先后承担和参与了新中国第一个重要防护工程、第一条军用水下隧道、第一个大型地下机库、第一条地铁防护工程等奠基性、开创性工程,以及西北核试验、三峡大坝、奥运安保工程建设等国家级重点工程的技术咨询和保障任务,累计完成重点工程勘察设计项目2400余项、科研论证课题600余项,获国家、军队和部委级优秀设计科研成果奖210余项,被誉为军中设计科研劲旅。躬身研战力挺改革,在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之际,该所连续3年荣膺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为我国国防和军队建设发展奠定了坚固的防御基石。

  坚强的党委班子

  改革擂鼙鼓,强军扬征帆。这是一支非同寻常的姓军为战队伍,一支誉满华夏的设计科技劲旅。60余年至巧至坚强盾征程,军委后勤保障部某设计研究所在打造共和国坚不可摧的钢铁盾牌伟大事业中,用无比的忠勇和卓越的智慧,谱写出华彩乐章。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如今,该设计研究所站在新的时代坐标点上,在改革大潮中自觉肩负起科技强军、科技制胜的历史责任,坚持姓军为战,瞄准制约战斗力提升的重大设计科研难题,以奋进的状态和冲锋的姿态,携手建设军事工程设计大舞台、科技研发大中心、标准制定大平台,勇立军事设施建设事业潮头开启新局,再立新功。

  让我们走进这支团队,去领略和探访那一群奋斗在光华背后,为构筑国家顶级防护盾牌默默贡献着青春和热血的幕后英雄们——

  聚焦提升战斗力根本标准

  寒冬时节,笔者乘着军用越野车,历经颠簸和数道“封锁线”,车辆停靠在了某重点工程。

  “这就是我们负责设计改造的某重点工程,需要紧跟信息化战争的特点重新设计,具有很大的考验。”该所项目攻坚小组成员郁高工迎上来介绍说,“这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我们已经连续工作20余天了,虽然困难重重,但我们也要坚决按期拿下。”

  “这一仗打得干净利落,工程改造再无任何障碍。”当初谁都不愿意碰触的硬骨头,如今迎刃而解,军内的同行们听到这个消息后,都为该所专家团队竖起了大拇指。

  成功永远是奋斗者的足迹。2014年,这支团队某项科研课题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他们并没有徜徉喜悦之中,仍然保持冲锋的姿态,再次向防护工程建设发展的顽疾发起“攻击”。

  高技术精确制导常规武器粉墨登场之初,这支团队敏锐地认识到: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精确制导常规武器的命中精度越来越高,侵彻能力越来越强,将会对防护工程构成严重威胁。随后发生的几场局部战争印证了这一观点。

  自那时起,这个设计研究所以中国工程院院士、防护工程著名专家为主体的团队广泛收集相关资料、调查了解情况、剖析研究规律,结合我国防护工程现状,针对各种破坏效应,详细规划26项研究课题,勾勒出了具有前瞻性的设计蓝图。

  “事关防护工程建设的研究课题,不具备实用性决不允许立项。”这个研究所严格遵循党委制定的课题申报原则。课题研究周期长,少则2年多达10几年,甚至更长时间。如果研究课题缺乏前瞻意识,即使成果出来亦不能解决问题。不仅课题组多年辛劳付诸东流,大量经费也白白浪费。

  一次突发事件引起所党委“一班人”的高度警觉,要想在某项研究领域有所突破,前提必须在摸清破坏机理基础上有针对性提出防护措施,这样才能确保在该领域取得领先地位。经过所在团队的精心筹划,相关科研课题迅速立项。3年后,各种破坏机理被逐一摸清,为防护工程设计提供了可靠依据,该课题研究成果毫无争议地被评为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

  该所以独特的学术追求和设计水准完成了诸多设计研究课题。“走一步看百步,重要的是立足现在看长远,我们始终坚持以使命为导向,以生成战斗力为标准,捕捉课题前瞻性富有独到建树。”该所领导自信地向笔者介绍道。

责编:李晓波

参与讨论

我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