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0-02 22:44:00 来源:央广军事 说两句 分享到:
央广网10月2日消息(记者杨鸿 山森淼)2021年9月30日是我国的第8个烈士纪念日。对于各个历史时期为国捐躯的烈士,或许我们无法一一说出他们的名字,但他们每个人的背后,都有一段始终让人感动的牺牲和奉献故事,更有亲人永久的伤痛和无限的思念。为了缅怀和纪念牺牲的英烈,让烈士们的精神赓续相传,《中国退役军人》栏目推出系列报道《烈士身后?守望》,为您讲述四位英烈身后鲜为人知的故事。今天为您介绍康西瓦烈士卡自义的遗腹女,题目是《祁连山下,藏族牧羊女的心愿》。
祁连山绵延千里,山峦起伏,雄浑壮美。祁连山北麓的甘肃省张掖市肃南县祁丰藏族乡观山村,就是藏族姑娘卡晓玲的家乡。作为牧区的孩子,卡晓玲从小就帮助家里放羊,只是,因为一出生就没见到过父亲,她哼唱的牧羊曲里,一直带着淡淡的忧伤。
卡晓玲:我在很小的时候就感觉,别人家的女儿都是爸爸的“小棉袄”,都是爸爸的小宝贝,而我不是。我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为什么我没有爸爸?我那会儿就想,爸爸如果能拥抱我一下多好,总觉得我爸爸永远都欠我一个拥抱。
卡自义与妻子贾玉英拍摄于1958年的结婚照
儿时的卡晓玲并不知道,当母亲怀上她3个多月的时候,父亲卡自义就已经牺牲在祖国西部边境的战场。1959年1月,新婚不久的藏族小伙卡自义和3名同乡报名参军,来到新疆军区某部的军营。1962年夏天,妻子贾玉英和县里的另外3名军嫂相约,一起千里迢迢前往部队探亲,在军营里与丈夫相聚才一个多月的时间,部队就接到命令要上前线,几位军嫂依依不舍回到了家乡。
卡晓玲:妈妈那次去部队待了一个多月,就怀上了我。在部队期间,她还帮爸爸的一位战友织毛衣,刚织了一半儿,部队就开赴前线了。没办法,家属必须要回家乡,妈妈和其他几位军嫂就都回来了。
卡自义烈士当年的《军人牺牲证明书》
回到老家不久,贾玉英发现自己怀孕了。当她写信告诉丈夫时,卡自义兴奋不已,他的战友也争相为这个未出生的孩子起名。只是,卡自义却没有等到孩子出生的那一天。1962年11月,卡自义在一场战斗中英勇牺牲,而那时,女儿在妈妈贾玉英的肚子里才刚3个多月。
卡晓玲:当听到我妈妈怀上我的消息后,我爸爸所在班的战友就起哄,要给我取名字,他们说“生个男孩叫军军,生个女孩叫玲玲”。这个事情,我妈从没跟我说过,和我爸爸一个班的战友王同升老人去年跟我说时,我才知道原来我的名字还有这样的来历。
卡自义烈士遗照
卡晓玲一出生就没有了父亲,在她的幼年时期,当看到别的小伙伴幸福地投向爸爸的怀抱,她的眼神里满是羡慕和渴望。在懵懂的年纪,卡晓玲心里也在想:我的爸爸去了哪儿?直到卡晓玲五六岁的时候,她在奶奶家看到了父亲的遗照,才明白自己的父亲已经不在人间。
卡晓玲:那张照片,是我爸爸的遗照,我小时候第一次看到那张照片时,我就感觉到照片上的人可能是我爸爸。
6岁的卡晓玲
父亲牺牲后,母亲一个人带着卡晓玲,含辛茹苦抚养她长大。在那个物质贫乏的年代,为了给家庭寻找一份依靠,母亲在卡晓玲5岁那年,改嫁了新疆阿克苏的一位退伍军人。
卡晓玲:妈妈带着我嫁的,当时妈妈也年轻,在那个时候,不嫁人也不容易生活下去。
后来,卡晓玲还明白,母亲之所以选择远嫁新疆,并且一定要嫁当过兵的人,原来她心里还存有一份念想,希望在新疆有机会能找到丈夫牺牲后掩埋的地方,把丈夫的遗骨带回家乡。
卡晓玲:那时候,妈妈本来可以在我们甘肃嫁给各方面条件更好一些的人,但是她总有一个愿望,就是想找到我爸爸牺牲的地方,把爸爸的遗骨找到并运回家乡。
再婚后,贾玉英带着女儿在新疆生活了两年,由于夫妻感情不太融洽,自己的工作也没有着落,于是,她又带着卡晓玲回到甘肃老家。即便后来又生下了三个儿女,但贾玉英一直与后来的丈夫两地分居,日子过得依然艰辛。37岁那年,贾玉英因为一次意外,导致下肢瘫痪,10年后不幸离世。
卡晓玲:有一天中午,我妈妈挑水时,不慎跌了一跤,去医院做腰椎穿刺后就瘫痪了,整整卧床10年,年仅46岁就离世了。
年轻时期的卡晓玲
母亲瘫痪时,卡晓玲才刚上初一。卡晓玲既要照顾病床上的母亲,还要拉扯年幼的弟弟妹妹,只好辍学回家。18岁时,虽然县里有照顾烈士子女安排工作的政策,但为了照顾母亲,卡晓玲不得不放弃了进城工作的机会。
卡晓玲:我不能离开家,弟弟妹妹当时年纪都还小。我如果离开家,我妈妈就没人管了。为了妈妈,我也没敢往外地嫁,不敢离开这个村庄。
1983年,村里包产到户,家里分到的羊没人放养,为了生活,卡晓玲决定嫁给同村一位会放牧的小伙子,两人一起挑起家庭的重担。然而,按照当地藏族人嫁女的习俗,女儿结婚那天,须由父亲把女儿抱上马背,并亲自牵马把女儿送到婆家,但这些对卡晓玲来说,却是一个奢望。
卡晓玲:我妈当时瘫痪在床,我继父在新疆回不来,按照我们的习俗,没人送我就会嫁不掉。最后,是我舅舅嫁他的女儿,顺带把我也一起嫁了出去。那个时候,我就特别想爸爸,我就想,“人家的爸爸牵着马,我一个人,连牵马的人都没有”。我是自己骑马去的婆家,几十年过去了,我还是不敢回想这个事情。
卡晓玲一家的全家福
婚后,卡晓玲和丈夫一边辛勤放牧,一边照顾母亲和年幼的弟弟妹妹。为母亲送终后,弟弟妹妹也逐渐长大,卡晓玲也有了自己的孩子,日子虽然过得辛苦,但终究一天天好起来。
2004年,由于患了严重的类风湿性关节炎,卡晓玲到山外养病,留下丈夫和儿子在家继续放牧。10年前,为了响应国家退牧还草政策,卡晓玲一家和一些牧民退出畜牧养殖业,儿子和老伴出山打工。2017年,从新疆打工归来的儿子在张掖市开了一家火锅店,卡晓玲和老伴也搬到了市里,靠着打工挣来的钱和政府相关补贴,全家人的生活过得相对比较安稳。
卡晓玲:现在,我和老伴有两千亩草场,每年有三万元的草原奖补资金。有的时候,我看病花销大了,政府还有一些临时救助、大病补贴、慢性病救助。现在党的政策特别好,我们的生活过得还不错。
自从知道父亲是一名为国捐躯的烈士以后,卡晓玲在以父亲为荣的同时,也一直在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向父亲看齐,做一名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在她36岁的时候,她申请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担任了两届村干部,在培养孩子和操持好家务的同时,热心为乡亲们搞好服务。
卡晓玲:我小时候,我妈就对我说,“长大了你必须要入党,这样你才能像你爸爸”。我那时就坚定了一个信念,长大了我要入党。后来我就开始写申请,前后经过两年多,被组织上发展成为了预备党员。现在,我也是我们村的一名老党员了。
总台央广记者杨鸿在甘肃张掖采访卡晓玲(殷廷国 摄)
这么多年,卡晓玲一直还有个心愿:那就是找到父亲牺牲和掩埋的地方,不管路途多么遥远,一定要去看望和祭拜。2009年,儿子买回一台电脑后,卡晓玲就学着上网,在网上搜寻父亲的消息。
卡晓玲:在网上,我从1962年边境作战开始找,有一天突然找到了与我爸爸有关的资料,当时我特别高兴、特别激动,泪流不止。家里就我一个人,我把门锁上,大哭了一场。
原来,父亲的墓碑上不仅写错了他的名字,把“卡自义”错写成了“卡子义”,还把籍贯肃南错写成了“甘南”。一字之差,相差千里,而且由于当年的部队在历次军队改革调整之后已不复存在,所以,尽管卡晓玲和母亲、儿子三代人数十年来多方寻找,也一直没有找到。
父亲卡自义牺牲后埋在康西瓦烈士陵园。陵园地处喀喇昆仑山腹地,安葬着半个多世纪以来守卫和建设边疆的多位英烈。由于距离遥远,而且雪域高原路途艰险,卡晓玲想为父亲扫墓的期盼未能如愿。
今年6月,卡晓玲千里迢迢赶到康西瓦烈士陵园祭拜父亲(杨宝民 摄)
驻新疆某部自主择业干部杨宝民,近年来一直致力于为康西瓦烈士寻亲。今年6月,在杨宝民和其他志愿者的帮助下,卡晓玲终于带着儿子踏上行程,一路跨越雪山达坂和荒凉的戈壁,来到康西瓦烈士陵园。当卡晓玲走进那片无声的墓群,找到父亲的墓碑时,她跪倒在地,抱着墓碑失声痛哭。
这一天,女儿思念了50多年的父亲终于找到。只是,为国捐躯的父亲早已长眠大地,而当年还在母亲腹中的那个女儿,也已年近六旬,两鬓苍苍。卡晓玲在父亲墓前长跪不起,多年的思念化成无尽的诉说和泪水。
卡晓玲:我抱着爸爸的墓碑伤心地哭,就像抱着爸爸的臂膀一样,几十年来伤心的情绪一下就迸发出来,心里特别难受。我感觉,爸爸的墓碑好像也在颤抖,我就情不自禁地说:“爸爸你不要哭,女儿看你来了,差不多60年了,终于看到你了。”
边关忠魂,永垂不朽
临走时,卡晓玲把黄色的哈达系在父亲的墓碑上,献上从家乡带来的羊肉干和五彩粮,还把取自老家观山村的清泉水轻轻洒在父亲的坟头,让长眠喀喇昆仑的父亲感受到亲人的思念和家乡的气息。
从康西瓦烈士陵园为父亲扫墓回来后,卡晓玲的生活又恢复了平静,只是,随着年岁的增大,她心中对父亲的那份怀念有增无减。她期待着,再过一两年,如果身体情况允许的话,她还想去康西瓦,还想再去看父亲。因为,这首名为《怀念父亲》的歌,一直在她的心头不绝吟唱。
卡晓玲:都说父亲是儿的一片天,可您丢下女儿永别在人间,午夜梦回想起您模糊的笑脸,伤心的泪水偷偷滑落在枕边。阿爸呀,阿爸啊,女儿把您思念,今生却只能在梦里面相见,一次次翻开您唯一的照片,阿爸永远活在女儿心里面……
责编:王苗
参与讨论
我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