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9-14 14:48:00 来源:央广军事 说两句 分享到:
央广网9月14日消息(钟紫舟 何格格 林兆基 严铭苇 康慧学 罗翔 记者赵敏 杨鸿)吴云,江苏泰州人,1983年2月出生,1999年8月入伍,2001年9月入党,空军工程大学航空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多年来,他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致力于重点实验室建设与武器装备发展,在长期从事航空发动机自主创新研究的同时,积极探索新时代教育教学方法,教改成果突出,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发明专利16项,是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被评为“军队科技领军人才”,荣获“航空强国中国心”突出贡献一等奖、中国科协“求是”奖。
教师节前夕,记者在空军工程大学航空工程学院见到了吴云,他刚忙完实验室的工作,大步流星地走过来。今年38岁的吴云身形清瘦、动作干练,说话总是面带微笑。采访中,讲起在空军工程大学当教员的感受,吴云动情地说:“在军校当教员,我的幸福感很强!因为我们培养的学生遍布空军各个基层部队,他们将来会成为空军坚实的中坚力量。同时,我们的科研成果,会提高我军装备的作战效能,这些对于我们教员来说,都是很有成就感的事情。”
吴云出生在江苏泰州农村,1999年,他带着父母的期许,以优异的成绩考入空军工程大学。离别家乡时父母叮嘱他:上军校要好好学习,要记住“艰苦奋斗,天道酬勤”。这句话在吴云心中深深扎下了根。
吴云:勤奋对我而言是理所应当的。我们家在农村,平时农活很重,父母吃苦耐劳的精神,对我的影响非常大。
空军是高技术军种,父母希望我能到军校学习,争取能考上研究生。刚上大学时我又瘦又小,军训成绩很一般。当时我们队里要选拔队员组成方队,接受上级领导检阅,我没有被选上。那时候,我心里想,一定要好好学习,全方位提升。说实话,以前我的学习动力主要是受家长驱动,但读了研究生之后就变成自我驱动了,不用别人驱动我了。
记者:是什么契机让您对自己的专业有了深刻认识,并且产生了学习和科研的自我驱动力?
吴云:我从大学三年级开始就在系里参与一些科研项目,空军第一位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应红当时还在担任系主任,他经常在晚上连续加班。当你亲眼看到专家那样全身心地投入科研工作时,心里感到非常震撼。后来,我们系获得了空军院校历史上第一个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解决了十分重要的关键科研问题,很多事情我直到现在都记忆深刻。例如,当时我们做了一个模拟座舱,贾莲英教授已经60多岁了,他冒着把耳膜压破的风险,坐到座舱里测试压力。而且做科研工作时,许多教员要经常面对高原、戈壁这样的恶劣环境,还要解决一些非常困难的技术问题,这就需要我们有自驱力。
说起空军科研前辈的故事,吴云的敬仰之情溢于言表。吴云告诉记者,前辈们从无到有进行科研探索的奋斗坚守,和脚踏实地的勤勉担当,成为他理想的灯塔,他下决心一定要成长成才,为所从事领域创新突破作出贡献。
吴云:作为空军,胜利的那一瞬间发生在空中,但促成胜利的条件和因素是在地面完成的。我们航空工程学院培养的学生是要托举战鹰的,飞行员驾驶飞机升空作战,我们作为地勤人员,就要把飞机维护好,为飞行员搭建起通往飞行安全、作战胜利的天梯。能够做到这一点,我们也就为战斗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我经常讲,我们是一手托举国家的宝贵财产,一手托举着战友的生命。
吴云讲解技术难题
把潜心钻研的事业做出成绩,需要长期坚持不懈的辛勤付出。对吴云来说,工作到深夜是常态。在参与筹备创建空军院校第一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时,长时间通宵达旦工作让吴云身体免疫力下降,口腔溃疡长期无法治愈,连吃饭都成了问题。老师同学很担忧,他却笑着说,全身心投入工作是件幸福的事,吃点儿苦、受点儿累没什么。
吴云:空军院校第一个国家级的重点实验室,是前些年老师们带着我们一帮年轻人干起来的。一开始大家都觉得很艰难,不太可能实现,但我身边的那些专家,他们都很勤奋,刻苦钻研,“啃”了很多硬骨头,一步一步奋斗出来了。我们现在必须要继续努力奋斗,这样才有可能把前辈开创的事业越做越大。
记者:您在博士毕业时有很多选择,为何最后会决定留校工作?
吴云:我觉得国家要强大,军队要强大,科学技术很重要,没有科技就没有空军的未来,而且做科研是挺有趣的一件事。所以我读博士的时候,就想好了要留校当老师。因为人才培养是最重要的战争准备,我们的工作,对于明天、甚至更远的将来,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
吴云给学生授课
博士毕业后,吴云留校任教。近年来,他一心扑在教学上,把自己从事科研工作的经验传授给学生,通过教学改革来不断提升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他讲授的课程深受学生们的喜爱。采访中,吴云多次提到自己是幸运的,选择了从军,选择了留校,有机会加入科研教学团队,与科学家和教学名师一起,在强军新征程上刻苦攻关。
吴云:在我们这个团队中,大家的精神面貌都非常好。在李应红院士的带领下,所有人都有一种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有创新的信心和勇气,都在努力地工作。
我们经常讲,军队院校有三个职能,分别是教学、科研、服务部队。平时,我们把科研和教学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总结出了科研预实践式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学专业课的时候,就把科学研究所需要的基本技能,比如读文献、查文献、分析问题、提出问题,包括撰写申请书、撰写报告都融合到专业课里,对专业课的教学进行整合再造。等学员们上完专业课的时候,既把专业知识学到了,科研素养训练也完成了。
一身戎装,责任在肩;一声老师,重若千钧。在攀登科学高峰和培养人才的道路上,吴云从未停止过前行的脚步,他以“立德树人、为战育人”的师德风范,呕心沥血、诲人不倦。他说,作为老师,要把自己变成铺路石和阶梯,想方设法帮助学生成长进步。
吴云:我的老师们当时主动给我们年轻人提供锻炼的平台,所以现在只要有机会,我就会让我的学生多参加一些重大任务。实际上,我的学生挺让我感动的。比如,大冬天他们裹着大衣做实验一直到深夜,每当实验做出效果了,他们会满手油污地跑过来报告进展,那种开心的感觉很难形容,这就是当老师的幸福所在。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是在探索未知,要把学生培养得更好,和学生一起带着激情创造事业的这种幸福感,难以言表!
吴云在空军工程大学航空工程学院院庆60年大会上发言
科研是枯燥的,吴云却感觉有滋有味。其中,有和团队合作的快乐,也有收获成果的喜悦。在李应红院士的指导下,吴云带领团队紧盯技术发展前沿,不断攻坚克难,创新飞机发动机点火方式等技术,提高极端作战条件下飞机的安全性,让教学科研工作服务作战急需、部队急盼。
吴云:举个例子,我们研发的技术可以让飞机在相同耗油量的情况下飞得更远,飞机的机动性比原来更好,对飞机结冰、失速等危险故障,可能会提供创新的解决方案。我们经常讲,要有自主创新的信心和勇气,我们老师要和学生一起创造。对教师来说,我们的主责主业有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直接为训练一线服务,为打仗负责;同时,我们还要瞄准未来,做一些前沿性的科研工作。
吴云做学术交流
38岁,博士生导师,“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陕西省教学成果一等奖”、中国科协“求是”奖、“吴仲华优秀青年学者奖”、“航空强国中国心”突出贡献一等奖……在众多荣誉和身份面前,吴云坚持认为自己还是一名“学生”。他总是说,学无止境,全力以赴为空军建设事业交出满意答卷是他的本分,也是他作为党员、作为军人的使命。
吴云:我现在只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沿着他们搭建好的阶梯,继续一步一步向前走。我对于未来没有特别复杂的设想,我的目标就是努力向前辈们学习,努力做出不辜负时代的创新成果,培养出更加有担当精神、有广阔视野的学生。
责编:翁倩悦
参与讨论
我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