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6-23 18:58:00 来源:央广军事 说两句 分享到:
央广网6月23日消息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充分反映中国共产党在建军、治军方面所建立的丰功伟绩,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防时空》栏目从6月15日起陆续推出10集大型广播系列报道《在党旗指引下》。系列报道以当代人的视角,回望中国共产党在一个个危急关头作出正确抉择,创建并领导人民军队穿越硝烟战火、从胜利走向胜利的不平凡历程,全面展现人民军队在党的领导下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不断谱写强军兴军新篇章的历史性成就。
第七集 内容梗概
1950年10月初,武装干涉朝鲜内战的美军,悍然越过三八线,将战火烧到中朝边境。应朝鲜党和政府的请求,中共中央作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历史性决策。为了阻吓中国,在战场和谈判桌上取得优势,美国多次气焰嚣张地挥舞“核大棒”进行政治、军事讹诈。
虽然直到抗美援朝战争结束那一天,美国也没有对中国和朝鲜发动核打击,但党和国家领导人清醒地认识到,新中国一天没有核力量,美国的“核大棒”就可以肆无忌惮地在我们头上挥舞,国家安全就得不到保障。
1953年,在苏联的大力支持帮助下,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制定出台,并迅速上马了一大批重工业项目,初步建立了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新中国的核事业也孕育出希望的萌芽。
我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国营二二一厂旧址 (爆轰试验场)
1955年1月,毛泽东主席主持召开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会上,党中央果断作出发展原子能的战略决策。
中国原子能事业扬帆起航。可谁都没想到,三年后,中苏之间的矛盾冲突日渐加剧。随着苏联突然单方面撕毁中苏《国防新技术协定》,援华专家全部撤走,核技术资料或被带走,或被就地烧毁,早先承诺提供给中国的设备、原材料一律停止供应。刚见到一丝曙光的中国国防尖端武器事业,一下子落入黑夜。一时间,以导弹、原子弹为主要标志的国防尖端项目究竟是“上马”还是“下马”,党中央也难以决断。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从这里(国营二二一厂旧址)运往新疆马兰基地
1961年7月,国防工业委员会在北戴河召开工作会议,会议就“要吃饭”还是“要原子弹”的问题发生了激烈争论。会后,党中央决定派时任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张爱萍去基层调研发展原子能事业的有关情况。
1个月后,张爱萍向党中央提交了调研报告。认真研判调研报告后,党中央终于下定决心——自己动手,从头做起,勒紧裤腰带也要突破国防尖端技术,掌握大国重器!
随后,一个由周恩来总理挂帅的中央专门委员会正式成立。党中央集全国之力,开展原子弹和导弹技术攻关。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全国科技、军队、工程等多条战线,几十万人投身到这项伟大事业中。他们隐姓埋名,以身许国,运用有限的科研和试验手段,顽强拼搏,锐意创新,让我国的国防尖端科技出现质的飞跃。
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时,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成功
1964年7月,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组装成功。为确保安全,工程师们将原子弹拆分成两部分,一部分由飞机运输,一部分用火车从青海金银滩秘密运往新疆马兰基地试验场
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时,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成功。张爱萍上将手拿话筒,直接向北京的周恩来总理汇报喜讯
1964年10月16日15时,随着一朵巨大的蘑菇云腾空而起,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罗布泊上空爆发出惊天动地的巨响,标志着中国从此拥有了保家卫国、捍卫和平的核盾牌。
那一天,在天安门广场,一位老工人激动地说,中国以后再也不会有南京大屠杀,再也不会有火烧圆明园了。
总台央广记者李金鑫、宋康飞采访原第二炮兵副司令员张翔
总台央广记者宋康飞、张娅采访原核工业部办公厅主任李鹰翔
总台央广记者宋康飞采访军事科学院研究员时文生
总监制:刘智力、何鸣鸿、陶金泉
监制:吕锡成
策划:孙利
统筹:谭淑惠、孙杰
本集撰稿:宋康飞、张娅
编审:李燕飞、李金鑫、王锐涛
编辑:胡晶
播音:于芳
制作:王敏
新媒体:徐凤佳、郝志宏、于简狄
感谢两弹一星历史研究会对本集采写工作的支持
责编:徐凤佳
参与讨论
我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