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6-05 21:39:00 来源:央广军事 说两句 分享到:
一等功臣、抗美援朝老兵蒋诚
央广网6月5日消息 (记者杨鸿 张灵雨 徐慧莹 陈虹燕)当记者在重庆市合川区的一个普通居民小区见到蒋诚时,这位93岁的老人已经白发稀疏,步履蹒跚,语言表达也不太清晰。虽然岁月无情,催人老去,却湮没不了这位抗美援朝老兵的英雄光芒和人生传奇。
蒋诚,1928年12月出生于当时的合川县隆兴乡广福村一个农民家庭,1949年12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编入第12军31师92团1营机炮连。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他随部队入朝作战,在战火中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上甘岭战役中,蒋诚在身负重伤、肠体流出的情况下,把肠子塞回体内继续战斗,以重机枪歼灭敌人四百余名,并奇迹般地用机枪击落敌机。半个多世纪之后,在当地媒体2019年的一次采访中,老人讲述了那场难忘的战斗。
蒋诚:有八架飞机从远处飞过来攻打我们,当它们往下打的时候,我就往上打,它们的飞行高度进入我攻击距离的时候,我就攻打它们的尾部。
尘封了30多年的一等功喜报
鉴于蒋诚在战斗中的英勇表现和显著功绩,1953年,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部、政治部为他荣记一等功。然而,部队在邮寄立功喜报的时候,误将“隆兴乡”写成了“兴隆乡”,兴隆乡查无此人之后,将喜报退回县里,从此在档案馆一放就是几十年。
1954年,蒋诚随部队从朝鲜战场归来,回到驻地浙江省江山市后,又投入到部队的营房建设中。作为班长的他,因为表现突出,又荣立一次三等功。1955年2月,蒋诚光荣退伍,离开了自己热爱的军营和战友。弟弟蒋启鹏记得,二哥蒋诚退伍回到家乡农村后,扛起锄头就到了庄稼地,回归到一个普通农民的生活。
弟弟蒋启鹏:1955年2月10日,二哥回到了我们隆兴乡,先到县武装部报到,办理了退役手续。看到他活着回来,我们非常高兴,因为我们知道,有很多人牺牲在朝鲜战场上。他回来以后,从来没有对我们提起过他的立功事迹。
人武部在1973年为蒋诚换发的复员军人证明书
在解甲归田的人生中,蒋诚没有向任何人透露过自己堪称传奇的功绩,也没有找任何一级组织提出哪怕是正常安排工作的请求,只是以一个农民的身份默默劳作。因为当过兵、打过仗,农闲之余,蒋诚就帮着乡里组织民兵开展训练,有时还带队修铁路。1958年到1962年,蒋诚带领一个中队的民兵参加修建湘渝铁路,他发挥军人的吃苦奉献精神,吃住都在工地上,一干就是五年。弟弟蒋启鹏说,因为蒋诚在外面忙于工作,连母亲去世都没能见到最后一面。
弟弟蒋启鹏:我的母亲、父亲病死的时间,都是在7、8月份,天气非常炎热,不能长时间停放。我大哥当时考虑到,即使把这件事写信告知二哥,也无法把信及时送到,所以最后决定,由我的大哥和姐姐,把后事料理了。
勋章,铭刻着老兵的光辉岁月和英雄传奇
1962年,因为蒋诚在修路期间的组织能力和工作表现,铁路局准备安排蒋诚到另一个铁路段的下属单位当书记。大儿子蒋仁君回忆说,因为家里子女年幼,母亲还患有癫痫病,父亲最终放弃了组织上的安排,再次返回家乡务农。
蒋仁君:那个时候,我们家里的生活很艰难。母亲在生下我之后得了癫痫病,我们要护理她。父亲看到这样的情况,就选择了回家。
因为养蚕投入低、见效快,合川地区许多农民把栽桑养蚕作为家庭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蒋诚爱学习和钻研,很快就成为远近闻名的养蚕能手。从1964年起,他被政府先后聘请到官渡、铜溪和隆兴三个乡担任临时蚕桑技术员,这份临时性的工作,他一干就是24年。在这个岗位上,他继续发扬老兵的作风,每天除了通过大喇叭给十里八村的农户讲养蚕技巧外,还到各个村子进行实地指导。女儿蒋晓灵回忆说,山区的路格外难走,最远的村有四五十里远,父亲走到哪个村遇到天黑了,就住在那个村,常常顾不上家。
蒋晓灵:爸爸并不是不疼爱我们,他就是以工作为重,以国家为重。我们每天都想见爸爸,但是见不到,只能听听他的声音。因为每天天不亮,他就通过广播教授村民养蚕的技术。
身上的伤疤,是老英雄当年浴血奋战的见证
1983年,在女儿蒋晓灵眼中一直“像山一般沉默”的父亲,干了一件石破天惊的“大事”。那一年,当地决定修建隆兴乡到永兴乡的道路,蒋诚主动请缨,牵头修路。那个年代,修路的牵头人并没有报酬,参与修路的也全是本地村民,大家按工分兑现工钱。然而,路修到一半,上面的款项拨不下来,拿不到工钱,一些村民就不愿意干了。
蒋晓灵:爸爸说,“不要紧,我想想办法,你们该干还是要继续干。”然后,他去贷款,贷了2千多块钱。那个时候,我爸每月的工资是40块钱左右,而且我们家有兄妹5个,妈妈还生着病,花销多,家里根本就剩不下多少钱。贷款到手以后,爸爸马上就把这些工人的工资发了下去。最后,那条路基本修成了。
后来,因为这笔贷款没有地方支出,就落到了蒋诚个人的头上。为了还钱,蒋诚带着全家省吃俭用,每年还一部分,直到二儿子蒋明辉上班后,父子两代人历经八年才陆续还清。女儿蒋晓灵说,即便这样,父亲仍然觉得,尽量不给国家添麻烦,有困难自己扛。
蒋晓灵:遇到困难的时候,爸爸从来不想着依靠谁替他解决,都是自己扛,为人非常老实、本分。在我爸的影响下,我们兄妹几个也非常老实、本分,做什么事情都有始有终。
蒋诚的品质默默影响着子女们成长。子女长大后,不管是种地,还是外出打工,一直都保持着踏实老实的作风。大儿子蒋仁君1974年参军到了西藏,在部队不怕吃苦,工作勤勤恳恳,新兵时就获得营里的嘉奖。第二年他入了党,后来又在高原超期服役两年,退伍回来被招工到县里的一家缫丝厂当了一名炊事员。后来工厂倒闭,人到中年的蒋仁君远赴广东打工和做小生意,但是不管走到哪里,他都牢记父亲的叮嘱,脚踏实地,干一行、爱一行。
蒋仁君:对我们来说,父亲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他一辈子做事老老实实、踏踏实实,我们这些子女要向他学习,一定会把他的精神传承下去。
2020年,蒋诚被重庆市表彰为“最美退役军人”
1988年,蒋诚年满60岁,就要在蚕桑技术员的岗位上退休了。这时,政府在重新修撰《县志》时,意外发现了那份在档案室尘封的一等功喜报,经过多方查证,才发现将“隆兴乡”写成了“兴隆乡”的错误。于是,蒋诚的“一等功臣”身份终于曝光在世人面前。深藏功名36年,功臣终于得到了应有的关注,但蒋诚依然无怨无悔,并保持着谦虚的心态。
蒋诚:我这一辈子,从来没有后悔过。战争年代,我只想怎样多打几个敌人,取得胜利,为人民服务,这是我为人处事的宗旨。我从来没觉得,这些事情值得我骄傲。
蒋诚90周岁时拍摄的全家福
1988年9月23日,当时的合川县政府专门下发通知,将蒋诚由临时工转为正式职工,并按正式职工待遇为他办理了退休。同时,根据当时的国家政策,安排蒋诚的二儿子蒋明辉接班,到蚕厂当了一名工人。蒋晓灵说,虽然二哥工作几年后因为蚕厂倒闭下岗,又开始了四处打工的生活,但父亲依然没向组织开口。
蒋晓灵:在我父亲的观念中,这么多的战友都牺牲了,他能活着回来,就是一件非常幸运的事情了。他一直认为,有什么困难,我们自己能解决的话,就自己解决,不要给国家添麻烦。就这样,几十年过来了,我们姊妹几个都是靠自己在外面拼搏,从来没想过依靠爸爸的照顾。
蒋诚近影(杨鸿 摄)
退休后回到村里安享晚年的蒋诚,依旧没有忘记一名共产党员的职责,他每月按时向村党支部缴纳党费,准时参加党员学习教育,力所能及为村里做一些工作。村里在2014年进行土地流转时,遇到一些村民的反对,蒋诚不仅带头签协议,还为大家讲解土地流转对产业发展的好处。在他的带动下,全村第二天就签约了1400亩土地。村党支部书记杨原蛟说,如今,村里通过土地流转,已经发展起了5千多亩油橄榄种植,增加了村民的收入。
杨原蛟:蒋诚退休后回到广福村有三十多年了,我一直都很崇拜他。我觉得,上过战场,当过兵的人,和其他人真不一样,他们非常有素质。蒋诚年轻的时候在农村搞蚕桑养殖,其实那个时候,下村是一件很艰苦的差事,但是他还是穿一双枯草编的草鞋,直接就下去了。我现在在开会的时候,经常跟年轻人说,要向蒋诚那样的人学习,不为私,为作贡献。
在老兵心中,“国家”二字永远高于一切
如今,已是93岁高龄的蒋诚,思维和语言表达已不太清晰。然而,当家人问起他当年浴血奋战的战斗经历和默默无闻的退役人生,他依然回答:不后悔。
蒋晓灵:爸爸,你当时在朝鲜当兵打仗,入了党。作为一个党员,你这一辈子有没有后悔过?
蒋诚:不后悔。
深藏功名,英雄无悔
岁月流逝,忠心不渝;英雄老去,军魂犹在。虽然往事已模糊,但是每当电视里响起《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时,老人浑浊的眼睛里,总会燃起不同往日的别样光彩……
蒋晓灵:当年,我父亲在朝鲜战场上写了入党申请书、入了党,对党许下了承诺。这一辈子,父亲用实际行动履行了对党的承诺,默默地奉献着。作为子女,我们为有这样的父亲而感到非常骄傲。
责编:徐凤佳
参与讨论
我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