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军事 > 原创独家

投稿:ygjs@cnr.cn

【两会·话强军】卞修武委员:加快国家生物安全战略中病理学科发展解决病理人才短缺问题

2021-03-11 17:32:00  来源:央广军事  说两句  分享到:

  央广网3月11日消息(记者危瑶)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全军临床病理学研究所所长卞修武,去年率领团队对新冠肺炎患者的病理进行深入研究,建立了全球首个新冠肺炎病理样本库,为临床一线医护人员了解致病机理,提高救治成功率,降低病亡率做出了贡献。今年全国两会上,卞修武委员在提案中重点就加快国家生物安全战略中完善《传染病防治法》,促进病理学科发展,解决病理人才短缺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去年,卞修武委员带领团队在武汉抗疫一线奋战两个多月,牵头探索研究的相关内容被全文纳入第七版国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研究成果填补了新冠肺炎诊疗规范中的病理学空白。

  卞修武:我们国家最早在国际上系统地做出了诊疗方案,但是这个诊疗方案在第七版以前没有“病理”两个字,不知道病理是什么样。在武汉的时候,我们每做一例解剖,都做成一张一张显微镜的照片,详细的结论、最后的诊断,我们都一例一例跟医护人员进行了交流。没有这些资料,对这个病肺部以及其他脏器里边的病毒分布、病理变化、基本特征和发病机制就无法了解,这是一个从零到一的历史性贡献。

  病理诊断是临床医生的“眼睛”。历史上很多流行性疾病,都是通过遗体病理解剖找到发病原因,发现传播途径的。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卞修武委员敏锐地发现,面对更为诡异、累及多器官、损伤范围更大的新冠病毒,只有通过遗体病理解剖才能全面揭开它的真面目,为临床救治工作搭桥铺路。为此,他积极建言献策,主动请缨参战,在火神山医院搭建起国内首个负压生物安全尸检方舱。

  卞修武:2020年,我通过全国政协移动履职平台正式提交了两份建议,当天就被转送到国家相关部门并被采纳。当年2月4日,国家卫健委正式出台了《关于规范化开展新冠肺炎遗体解剖的通知》,有了这个依据之后,我们又到武汉想办法建场地,争取捐献的遗体,开展了全球第一例新冠肺炎遗体全身的尸检,一切都从零开始。我们是一直作为武汉唯一一个系统尸检场所,在武汉坚持到了最后,去年4月12日,我们才完成任务,关闭了尸检方舱和病理科。

  在疫情防控一线,卞修武委员带领团队先后完成40例新冠肺炎患者遗体病理解剖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生物安全条件下病理平台诊断体系构建经验,但同时,卞修武委员也意识到我国病理学科发展的一些短板。今年全国两会召开后,卞修武委员带来了有关提高遗体解剖率、完善传染病防治法的建议。他希望,加强顶层设计,做好应急预案,从源头上缓解人体器官和遗体捐献不足的矛盾。

  卞修武:一是基础教学、科研和临床实践都需要器官和遗体的捐献,但根据现有的法律法规,捐献的积极性、获取的渠道还远远不够。二是在特殊的情况下,比如重大疫情、未知原因的新疾病,包括恐怖袭击和战争等,为了弄清楚疾病的病因、发病机理、死亡原因,探求救治措施,提高疗效,找到更好的防控措施,开展遗体解剖非常必要,这也是为了挽救更多的生命。

  病理是医学之本,病理医生被誉为“医生的医生”。卞修武委员在今年两会上再次呼吁,要加强病理学科建设,高度重视病理科人才培养,从而更好地发挥病理学诊断和研究在日常诊疗与疫情防控中的作用。

  卞修武:我在提案里再一次提到病理学科建设问题。我们经常讲,小儿科医生、急救科医生、精神科医生、麻醉科医生十分缺乏,其实更缺的是病理科医生。现在全国只有病理科医生共约2万人左右,但实际需求可能达10万以上,缺口很大,所以我反复提出建议,把临床病理像其他学科一样,作为一个专业,从本科就建立起来。

责编:王苗

参与讨论

我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