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军事 > 原创独家

投稿:ygjs@cnr.cn

军旅人生 | 李立山:写兵演兵,在舞台上“练兵备战”

2021-02-15 20:54:00  来源:央广军事  说两句  分享到:

  央广网2月15日消息(记者李子骄)李立山,男,1949年出生于天津宝坻,1969年入伍,相声快板表演艺术家、曲艺作家,国家一级演员,原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曲艺队队长。曾多次参加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及其他大型晚会,在舞台表演的同时,兼长创作且作品颇丰,代表作有相声《巧立名目》、快板书《哪吒闹海》、数来宝《打扑克》、京韵大鼓《大漠情思》等,先后获全军文艺汇演创作一等奖、表演一等奖,第二届中国曲艺牡丹奖文学奖等数十项大奖,被授予“新中国曲艺六十年突出贡献曲艺家”称号。多年来,他始终坚持“为兵服务”和“为部队战斗力服务”,经常深入边防一线演出,深受官兵喜爱。

李立山年轻时的演出照片

  记者:立山老师您好,听说您从小酷爱曲艺,12岁就登台演出,您为什么对曲艺情有独钟呢?

  李立山:我是天津人,在天津,曲艺可以说深入人心,我就是在这种氛围当中长大的。我们学校有个老师是曲艺爱好者,他写了几个节目,然后组织我们一帮小学生到左邻右舍那里演出。所以,我七八岁就开始接触曲艺,到十二三岁的时候,在一定范围内已经小有名气了。尤其是1963年,天津闹大水,在海河、子牙河一带到处都是抗洪的部队官兵,天津市组织了好几支慰问团到大堤上慰问抗洪官兵。那时我才14岁,就参加了其中一个慰问团。1969年,我参军到部队后,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又重操旧业。

  记者:您当初为什么选择去当兵呢?

  李立山:第一,有这个情结;第二,我的亲叔叔参加解放战争时,在东北战场上牺牲了,我们家是烈属,所以有这种情缘,军队的情缘,我就想当兵。我入伍后,给自己定了一个标准,既然当兵了,就一定要当个好兵。

  记者:您刚入伍时不是文艺兵,那后来您在曲艺方面的特长又是怎么被发现的?

  李立山:新兵训练结束后,我分到了陕西独立师三团四连,在基层连队工作没多久,被调到了政治部宣传股。有一天,俱乐部仓库要搬家,仓库挺大的,我们主任跟我说,你去电影组帮帮忙,帮着搬一下东西,于是我就去了。仓库里有锣鼓、二胡等乐器,还有一堆竹板,我下意识地拿起来,呱哒呱哒地打起来。当时恰好我们主任从窗边经过,他说,小李你会干这个呀?那你调到战士演出队吧,就这样,我调到了我们团的战士演出队。

李立山演出剧照

  记者:《夸夸排长肖宝成》,是您在军营的第一个快板作品,能给我们讲讲它是怎样诞生的吗?

  李立山:我调到演出队后,正赶上团里开基层工作表彰会。那年我们团评出一个基层先进典型,是警通连一个叫肖宝成的排长,所以领导给我们演出队分配了任务,让写一个快板节目,表扬一下肖宝成。我说我不会写,团长说,你快板唱得那么好,不会写?写一个不就会了嘛。基层部队就是这样,干着干着可能就学会了。那时候,我压力特别大,点灯熬油地写。好在过去我唱的段子不少,写起来合辙押韵并不发愁,最后写了一段,感觉还挺不错的。

  记者:听说这部作品的手稿您到现在仍保留着,它算是您创作生涯的启蒙之作吧?

  李立山:这是我迈出的最难的第一步,后面陆续的就有其它作品创作出来了。那个时候,咱们部队一直强调要准备打仗,要备战、备荒为人民。后来,我从团里调到了师里的战士演出队。当时,我们到了甘肃的武威地区,那里在修国防工事,所以那个时期,我写过一个作品叫《开大山》。后来我带着这个作品参加了甘肃省军区的业余文艺会演,作品受到了大家的关注,也取得了一定成绩。

 

李立山到基层部队慰问演出剧照

  记者:多年来,您始终将“为兵服务”“为部队战斗力服务”作为己任,进行创作和表演,对您的这些作品,战士们是不是非常喜欢?

  李立山:战士们热烈欢迎,非常喜欢。我在西北工作了15年,1984年才调到北京。甘肃省当年有11个专区、84个县市,没有一个地方我没到过,所以我对大西北很熟悉,现在也有西北情结。无论是边疆、海防、戈壁滩,还是崇山峻岭中,当时生活条件很艰苦,我们经常给基层官兵送文化,带去欢乐。我们所表演的节目和战士、部队息息相关,我们写兵演兵,说的是兵的生活,讲的是火热的军营,和基层官兵能够碰撞出火花来,不仅受战士们欢迎,也受在我们部队周围住的老乡的欢迎,军民关系很密切。

庆祝西藏自治区成立六十周年,中央代表团解放军代表队在那曲的演出剧照

  记者:据我了解,这些年来您多次深入基层部队慰问演出,在活跃官兵文化生活的同时,也被驻地群众所喜闻乐见。

  李立山:是的。我记得,在甘肃中蒙边界马鬃山有一个边防营。有一次,我们去那里演出,周围的牧民都是蒙古族,马鬃山公社通知他们,说解放军来演节目了。牧民们近的十几公里,远的几十公里,骑着马、骑着骆驼来看演出。我在那儿说快板,说相声,战士们很欢乐,牧民也跟着乐。下场后我就问他们,我们说的这个怎么样?牧民说,好!我问他们,您听得懂吗?他们说听不懂。我说听不懂您怎么还乐?他们说,他们都乐,我也乐,感觉这种环境,这种氛围大家互相感染,每个人都能从中得到享受,得到愉悦!这次演出,给我留下的印象特别深。

  记者:您和牛群老师在1988年春晚表演了相声《巧立名目》,当时风靡全国,可谓是家喻户晓。您能回忆一下这部作品的创作过程吗?

  李立山:当时原总政治部文化部和《解放军文艺》编辑部,在全军连续办了三期曲艺创作班,全军大部分的曲艺创作骨干都参加了这个班。大家全力以赴帮着修改作品。部队有这个好作风、好传统,这么多年,我们部队出了好多优秀作品,《巧立名目》就是其中之一。

  上春晚演出之前那阵子,我住在剧组,住了近两个月,来修改这个作品。我们这个作品的主人公最早是处长,后来改成了科长。第二,作品太长,春晚给不了那么长时间,删、删、删,删成了现在这样,8分钟,正好。

  1988年的春晚,我说了两段相声,纪录到现在没人打破。

  八点半左右,我说的第一段,和当时南斯拉夫一个叫卡尔罗的演员一起说了一段相声。12点以后,我和牛群说的这段《巧立名目》。在同一届春晚上说两段相声,在相声界很罕见,直到现在再也没有过。

  记者:疫情期间,您也创作了很多抗疫作品,包括山东快书《站哨台》、快板书《柳林湾》《摔泥壶》等等,这些作品的创作灵感和素材都源自哪里呢?

  李立山:抗击疫情的过程当中,出现了很多的优秀事迹和先进人物。作为老曲艺工作者应该有所行动,要通过曲艺形式去弘扬抗疫精神。作为我们的曲艺创作来说,应该是有人、有事,有情、有趣的。比如我写《站哨台》的时候,就觉得,如果把农村防疫过程中的典型事件作为创作素材,通过一个小村庄中的群众,去折射整个抗疫期间的全民行动,群策群力,还是很贴近生活,很有意义的。

李立山与战友探讨曲艺创作

  记者:李老师,您是原解放军艺术学院的客座教授,而且据我了解,此前您在没有教材、没有教学经验的情况下,先后在中央戏剧学院、中国戏曲学院、中国曲艺研修班都教过课。从表演、创作到教学育人,实现这样的角色转换很不容易吧?

  李立山:2001年,冯巩倡议在戏曲学院举办了首届曲艺创作相声大专班,首届和第二届,我都参加了,带出了一共70多个学生。贾玲是我们班的学生,还有贾旭明,目前在观众当中小有名气的一些曲艺演员,大多是我们班的。

  万丈高楼平地起,尽管我没有教学经验,但我们可以去查资料,去总结经验。现在中国曲艺家协会和辽宁科技大学艺术学院联合出了一套曲艺方面的高等教育教材,已经出来了4本,其中相声表演艺术是我主编的,已经出版了。这是我国第一部关于相声专业的高等教育教材。

  曲艺就是语言艺术,相声这个专业又是幽默艺术专业,所以你讲课既要有理性,还要包含有幽默风趣的表述方式,这样讲出来的课就比较好听,学生们也愿意听。

李立山赴基层部队演出时,到炊事班帮厨

  记者:李老师,你觉得军队文艺工作者如何才能更好地为鼓舞官兵士气、提升部队战斗力发挥作用呢?

  李立山:一定要有火热的、鲜活的基层生活原型,要多深入基层,不能高高在上。我们过去一听说要搞创作,首先问上哪个部队?我们有一个获得过全军文艺会演一等奖的作品,是数来宝《嘿,有这样两个士兵》。当初,为了写这个作品,我们在基层部队住了好长时间。那个团有几个新战士入伍前在地方经商,到部队后成了连队骨干。

  当然,刚开始他们还是习惯于地方青年的作派,就连站岗都是,今儿个我有事,你替我站个哨,不白站,请你吃顿牛肉面。后来经过部队教育引导,让他们把心思全部放在军事训练上。他们因为头脑聪明,训练的办法就是比别人多,所以进步就很快,后来还当上了班长。我们将这个故事写成了数来宝。节目出来后,大家都说这个太好了,你们写得这么有生活感。

  所以,作为军队文艺工作者,你不深入基层,不到连队去真是不行。是生活当中的这些鲜活故事感动了大家,也感动了我们,我们创作出来,又感动了广大人民。并不是说我们写得有多好,而是我们的战士身上那种朴实、那种上进的品质,一点儿都不用润色,就让我们深受感动。

1998年,李立山在九江抗洪前线

  记者:这么多年的军旅生涯,您最深的感悟是什么?

  李立山:作为军人很光荣,拿枪是练兵备战,拿笔也是,在训练场上是练兵备战,在舞台上也是练兵备战,目的都是为了提高部队战斗力,这就是部队文艺工作者的职责。能成为一名军人是我的理想,在部队干了这么多年,对我来说无怨无悔,非常高兴。因为我踏踏实实地践行了我当兵之初的誓言,一辈子都要当一个好兵。

责编:翁倩悦

参与讨论

我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