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军事 > 原创独家

投稿:ygjs@cnr.cn

中国退役军人 | 纪念抗美援朝特别节目《归来》第七集:《拥抱》

2020-11-14 16:54:00  来源:央广军事  说两句  分享到:


  何光英与丈夫古臣坤不离不弃,共同度过大半个世纪的人生岁月

  央广网11月14日消息(杨鸿 张灵雨 秦劲松)浩浩荡荡的长江从重庆市忠县流过,滋养着当地人重情重义的品格。在大山环抱的忠县双桂镇石宝村,抗美援朝伤残军人古臣坤与妻子何光英持续了大半个世纪的真情故事,被人们传为佳话。

  虽然,光阴已经过去了70年,86岁的何光英依旧还记得当年走进古臣坤家的情景。1950年,她嫁给了邻村的青年古臣坤,举行了简单的仪式后,从此两个年轻人的命运,就紧紧连在一起。

  婚后的日子虽然清苦,但是丈夫勤劳体贴,妻子能干贤惠,小家庭很幸福。然而,幸福的时光并没有持续多久,随着抗美援朝战争打响,宁静的生活也发生了改变。1951年2月,石宝村有12名青年参军入伍。欢送时,村里安排几名姑娘去给新兵戴“大红花”,何光英便是其中的一位。让她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她在新兵队伍中竟然看到了丈夫古臣坤,原来,古臣坤瞒着家人悄悄报名参了军。

  古臣坤:“保家卫国,抗美援朝,我悄悄去报名参军,没有告诉她,我担心她不准我去,拖了我的后腿。”

  古臣坤奔赴前线后,一直靠书信传达着对妻子的思念之情。在第1封信中,何光英得知丈夫分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第67军201师601团后勤担架连,负责抢救伤员;在第2封信中,她知道了丈夫三次荣立三等功;在第3封信中,丈夫说在战场上表现突出,入了党……然而,从第三年起,她却再也没有收到丈夫的来信了,直到战争结束,也不见丈夫归来。他究竟是否平安?何光英陷入了深深的担忧之中。

  饭桌上,小家庭其乐融融

  此后又过去了三年时光,何光英每天都会站在家门前眺望,田埂上的青草绿了又黄,大雁一次次北去南归,却依旧没有丈夫归来的身影。终于在1956年秋天,正在地头挖红薯的何光英,遇见了当初与古臣坤一起当兵的战友古达华。

  何光英:“古达华回来后,在东边的山坡上喊我,他说何光英、何光英,你来一下,我跟你说个事。他说,古哥生了个大疮,很严重,所以他不能回来,也没有给你写信。我问他生的什么疮,他不说,只是说他那个病在我们这个地方不能治,也没有说他是在哪里受伤的。”

  原来丈夫还活着,何光英悬了3年的心终于放下来。得知古臣坤正在成都的一家疗养院疗伤,何光英一刻也等不及,她把家里养的猪卖了,换做路费,当即踏上了漫漫寻夫路。

  何光英:“我步行到垫江县,在垫江县坐汽车到长寿县,再从长寿县坐船到重庆,到重庆后再乘火车。我既不认识字,也不认识人,这一路上,心里还是有点儿害怕。”

  村里的小路上,夫妻俩如影随形,留下相伴一生的深情足印

  以前最远只到过乡里的何光英,这一刻仿佛有了无穷的勇气。3天4夜之后,她风尘仆仆地赶到成都,找到疗养院,见到了几年未见、日思夜想的丈夫。然而,迎接她的却不是热情的拥抱,而是一句冷到让她快要窒息的绝情话。

  古臣坤:“那个时候,我走不了路,连翻身都翻不了,我觉得她还年轻,怕耽误她,就叫她各走各的,可她不同意。”

  原来,1953年7月,在敌军的一次猛烈轰炸中,古臣坤所在的防空洞垮塌下来,他被砸伤了脊椎,造成下肢瘫痪。为了不连累年轻的妻子,他选择了躲避,决定不见妻子,也不愿意再回到家乡。

  何光英:“他说,我不回去,我残疾了,怕别人笑话我。我说,你又不是去偷别人的东西被打残废的,你是为了保卫国家,为了人民过上幸福生活,才伤残的,你怕什么?他说,我回去了也走不了路。我说,你想去哪里,我跟你一路走,你走不了路,我走得了,可以推着你走。”

  一往情深的何光英不嫌弃自己的丈夫已经残疾,坚持要带他回到家乡。在何光英的再三恳求下,疗养院的院长终于松口,为他们申请了一个月的假期。于是,瘦小的何光英背着身高1米7的丈夫,一路乘车坐船、爬坡上坎,走完500多公里水路和山路,把古臣坤从成都背回忠县老家,开始了每日无微不至的照料。

  何光英:“早上,我给他洗脸、穿衣服,上衣他自己能够慢慢穿,我还给他穿鞋,给他穿袜子。有空了,就给他洗脚、洗澡。洗完澡后,我给他铺一块油布,我扶着板凳,让他扶着床,慢慢把他移到上面躺着,经常都是这样。”

  闲暇时光,柚子树下,夫妻俩品尝当年一起种下的柚子树的甜蜜果实

  一个月的假期结束后,疗养院来人接走了古臣坤。1959年10月,国家政策调整,符合条件的伤残军人可以由集中供养申请为分散供养,何光英知道后,立刻向疗养院提出申请,但古臣坤依然不同意。最终,妻子的一句话,让他改变了主意。

  古臣坤:“她说,我不离开你,你即便是讨饭,我也要跟着你一起去。”

  就这样,古臣坤再一次回到忠县老家。从此,何光英在家里开始了对丈夫长达半个多世纪的精心照料。古臣坤大小便失禁,何光英就每天给他翻身擦洗,晚上背他起夜;长期卧床使古臣坤一到冬天就容易生褥疮,何光英就背着他出门晒晒太阳,活动活动身体……1974年,他们生下了儿子古顺平,从记事起,古顺平就亲眼目睹了父母的深厚感情。他明白,父母这一生虽然从未将爱情两字说出口,但这份深爱,就蕴藏在一次次无微不至的照料中。

  古顺平:“我父亲在床上躺了这么多年,从我小时候有记忆开始,我就记得,每天连翻身都是我母亲在帮他。父亲的脚打不直,每天晚上母亲都要给他压一压,按摩一下。”

  每天起床后,何光英都要为古臣坤穿衣穿鞋

  在何光英的悉心照料下,古臣坤的脸上丝毫不见长年瘫痪的阴霾,感觉生活幸福温暖。即便在物质贫乏的年代,身体残疾的古臣坤也保持着军人的本色和热心助人的品格。不能行走,他就用能活动的双手学习竹篾编制,制作背篼、簸箕等农具,他还用在疗养院时学到的绣花技术,主动做一些刺绣手工送给乡邻。何光英还记得,早些年,有位邻居上山摔伤了脚,却没有钱医治,古臣坤听说后,让何光英推着他到了邻居家。

  何光英:“我就用轮椅把他推过去,他问邻居为什么还不去治,邻居说没有钱。他问治疗要多少钱,邻居说了之后,他马上从衣服兜里掏出50块钱递给邻居,让他快点去治病。”

  夫妻俩对邻居慷慨热心,而他们两个人则几十年不离不弃、相濡以沫。然而,随着年岁增大,何光英患上了高血压,以前可以轻松做到的事情,后来越来越吃力。一次,她背着古臣坤去上厕所时,突然头一晕,两个人都摔在地上。古臣坤心里很是愧疚。

  古臣坤:“我这辈子是拖累了她,把她拖累成了这样,我只能说谢谢她。”

  2016年,曾经拍摄过纪实片《最后的棒棒》的重庆警备区自主择业军转干部何苦,听说他们的感人故事后,带着志愿者来到古臣坤家看望和慰问了老人。得知两位老人当年结婚时,因为条件所限,还没有举行过正式的婚礼,便带着一帮热心人,与政府一道,在2016年的金秋时节为两位老人补办了一场隆重的婚礼。

  2016年,在政府和热心人的操办下,古臣坤与何光英终于举办了迟到了六十多年的婚礼


  那一天,前来祝贺的乡亲们挤满了庭院

  那一天,从老伴口中听到了那句盼了一生的话,80多岁的何光英用手捂着沧桑的脸庞,开心地笑了,笑中带着羞涩,仿佛还是66年前拜堂时的那个姑娘。影视制作人何苦深受感动,作为退役后在影视行业打拼的创业者,他以这对夫妻为原型,创作了一部名叫《99万次拥抱》的电影剧本。

  何苦:“我把他们的故事理解为,何光英老人每一次生活上对古臣坤老人的搀扶都是一次拥抱,所以就叫99万次拥抱。这5年来,我有空就会写作和修改剧本,起码改了有60多稿。我在想,今天我们到底应该如何去尊崇英雄,何光英老人给了我们很好的回答,这个故事、这种声音,也应该讲给更多的人听。”

  2017年,古臣坤老人突然被确诊为膀胱癌晚期,随后住进了医院,那个时候的他,已经吃不下什么东西了。

  何光英:“他在医院吃不下别的,我就把电饭锅背到医院,把米也带上,每天煮稀饭给他吃。我特别想让他多活一天,多看一天的世界。我跟他一起走,路上遇到上坡,我就用车推他上去,双桂镇都带他去看了。”

  在生命的最后时光,何光英经常推着古臣坤到医院外面散散心,看看那么多年古臣坤心中一直想去的地方。2017年6月30日,古臣坤去世了,永远地离开了相守一生的老伴何光英。夫妻当年一起在院子里种下的那棵柚子树枝繁叶茂,硕果累累,可是柚子树下,从此再也见不到那个爱她和她爱的人。

  何光英:“哪知道,他最后还是把我给丢下了,让我现在一个人生活。他在临终前对我说,我走到你前面了,你不要怕,有党和政府照顾你。但是,假如你走在我前面了,我就要受罪了。他刚去世的那些日子里,我一想起他,心里就特别难受,这两年我才慢慢想开了,也不去想了。”

  春去秋来,柚子依旧枝繁叶茂,硕果累累,可树下再也见不到那个爱她和她爱的人(杨鸿 摄)

  如今,在孩子的陪伴下,何光英渐渐从悲伤中走了出来。得知忠县有位残疾人同样卧床不起,她把当初受赠的家用医疗床送给了他。双桂镇干部陈良蓉说,何光英的感人事迹传递了社会正能量,在老人的带动下,村里民风纯朴,并有17位青年选择参军报国。

  陈良蓉:“古臣坤老人虽然已经过世了,但我们双桂镇党委政府仍然在关心着何光英老人。希望何光英老人这种忠爱两全的精神,在双桂镇和忠县,能够发扬开来。”

  《望郎归》这首山歌,是何光英和丈夫古臣坤平时最爱听的歌。如今,虽然一生最爱的那个人走了,但是,真爱无价,此生不悔,在何光英老人的心中,拥有过真情过往和最幸福的回忆。

责编:王苗

参与讨论

我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