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军事 > 原创独家

投稿:ygjs@cnr.cn

抗美援朝老兵记忆 | 吴韵琴:在枫叶中永存的战地记忆

2020-11-02 20:46:00  来源:央广军事  说两句  分享到:

  央广网11月2日消息(记者山森淼 邓士勇)吴韵琴,湖南省长沙市人,1935年10月出生,1950年3月参军,1951年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6军文工队战士奔赴朝鲜战场,用多种形式的文艺节目,为前线志愿军战士鼓舞士气,因表现突出荣立三等功。1954年回到祖国,先后在四川人民艺术剧院、中央广播事业局、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工作,1985年导演的电视剧《她们和战争》获中国电视剧“飞天奖”和中国大众电视“金鹰奖”。

  吴韵琴15岁刚参军时留影


  吴老向记者展示自己的中国人民志愿军胸章

  吴韵琴:翻开积满年代浮尘的日记,里面夹着几片七十年前在朝鲜采摘的枫叶,看着这历经几十年却完好无损的叶子,思绪便飘回到了那抗美援朝艰苦而激情满怀的岁月。那是1952年的冬天……

  这首自由诗《枫叶中的记忆》,是今年85岁的志愿军老战士吴韵琴创作的,诗歌中记录下她在朝鲜战场亲历的种种险情,也表达出她对牺牲战友的无限追思。

  翻开泛黄的日记本,两片深褐色枫叶错落摆放,陪伴吴韵琴走过了近70年的岁月。吴老告诉我们,每当捧起日记,凝视枫叶,她的思绪都会飞回到当年抗美援朝战场,回想起自己为前线战士唱歌时的情形。

  吴韵琴:我去慰问前线那些战士,我记得,第二天就要出征,马上就真刀真枪上战场,但战士们一个个眼睛炯炯有神地注视着我们,听我们唱歌,没有任何畏惧。尽管明天早上就要出征,也许再也回不来了,但他们根本不考虑这些问题,祖国让干什么我们就干什么。

  吴韵琴的中国人民志愿军胸章背面写有她的名字

  1950年3月,15岁的吴韵琴怀着满腔爱国热情报名参军。1950年冬季,她所在的部队准备开赴抗美援朝前线,并被编入志愿军16军文工团,进行战前集中训练。吴韵琴出生在湖南长沙,是地地道道的“湘妹子”。对她而言,北方的寒冬冷彻肌骨,但为了练好身体,早日奔赴朝鲜战场,她起早贪黑加紧训练。

  吴韵琴:我们都是南方人,以前也没有到过北方。到北方地区以后,觉得特别特别冷,而且每天都是四五点钟不到,就要起床进行训练。但我们知道,一定要有好的体魄,才能到前线完成好任务。所以我们基本上半夜三更就起床,把被子叠得方方的,很有棱很有角的,然后就出去训练。

  那段日子,吴韵琴和战友们经常要背着足有四五十斤重的背包,进行越野跑、急行军、跳壕沟……这样的负重体能训练,对于十五六岁的女孩子来说,无疑是很大的挑战。然而,吴韵琴都咬牙坚持下来了,支撑她的只有一个信念:做一名真正的战士,到前线去!

  1951年,吴韵琴随大部队出征终于进入了朝鲜。她虽然唱着“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志愿军战歌,但她却没能亲眼看到中朝边境鸭绿江的模样。

  吴韵琴(左)在朝鲜和战友排练

  吴韵琴:我们进入朝鲜的时候,坐的是闷罐车,所以我也不知道鸭绿江是什么样的。和我们一起入朝的,有战士,有我们自己文工团的人,就这么过了鸭绿江,然后有汽车把我们送到靠近作战前沿的地方。

  到朝鲜以后,吴韵琴和十几位战友住在狭窄的坑道里。床是用树枝和茅草堆起来的。坑道里很潮湿,经常有水顺着岩石滴下来,我们就找来4根树杈,支起一片防雨布挡水。到了冬天,他们将冻住的河沟凿开,用冰水擦脸。说起那段战场上的岁月,吴韵琴老人笑着说,那时候虽然条件恶劣,但身在其中并不觉得苦,反而以苦为乐。

  到前线慰问演出后,吴韵琴荣立三等功,部队将喜报送到家中

  吴韵琴:洗脸没有水,就到河沟里用铁锨凿一个洞,把毛巾放进去,弄湿了赶紧擦一把脸。毛巾很快就冻住了,再次把毛巾放进去弄湿一点儿,都是用这种方式来洗脸。那时候,我们也没考虑生活应该是什么样子,年轻又单纯,被一种革命热情和激情包围着,住坑道,我并不觉得苦。

  在朝鲜三年多的时间里,作为一名文艺战士,吴韵琴经常要为志愿军演出,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在1952年夏天。当时要组织一支小分队到前沿阵地去慰问演出。刚患过痢疾、尚未痊愈的吴韵琴得知消息后,第一时间报了名。

  吴韵琴:我觉得,我很幸运,我上了一次最前线,上最前线不是所有人都能去的。所以这个机会非常难得,我自己就说,哪怕身体还没有完全康复,那我也得去。

  吴韵琴佩戴军功章留影

  出发前,慰问小分队被告知,在去往最前沿阵地的路上,会经过一个封锁线。那是一片开阔地,敌军天天往这片区域投掷炸弹,所以要趁中午敌人吃饭时可能出现的短暂时间,以冲刺的速度从这片直径一两百米的开阔区域上跑过去,否则就有可能遇到敌军攻击。吴老回忆说,那片区域可以说是死亡地带,想要冲过去着实需要勇气和耐力。

  吴韵琴:那个开阔地,可不是你们想象的那种开阔地,炮弹已经把地都打松了,像沙子一样。队长和连长在前头,我在第二个,后头还有两个男同志,这样分开跑,不能一起跑。该我跑的时候,我左一脚右一脚,跌跌撞撞的,有时候脚就陷在土里出不来,急死人了。那种路,跑起来是非常非常累人的。我觉得,当时我自己跑得只有出气、没有进气了,就这样子跑。最后跑到大概还有一二十米的时候,我实在跑不动了,一屁股跌坐在一个小弹坑里。已经跑过去的队长和张连长急得简直不得了,我就冲他们远远地招手,但是我真的站不起来了。没有办法,连长三步并作两步,从那边又跑回来,一下子抄起我,连拖带拽地才跑过封锁线。那天真的是拼着命在跑。

  吴老为记者讲述在前线慰问的故事

  冲过封锁线后,吴韵琴和战友们暂时躲在一处坑道里。等夜幕降临时,在连长的带领下,他们才踩着壕沟里的泥水,深一脚、浅一脚向前沿阵地走去。在吴老的记忆中,那天晚上,漆黑一片,一点儿月光都没有。

  吴韵琴:走了好长时间,后来就到了一个洞口。进去以后,感觉黑乎乎的,好像是点了一盏油灯,还是蜡烛,我记不太清了。里头坐了七八个人,有的抱着枪,也没有床。到了那儿以后,我们就开始一个一个地表演节目。我是演唱《慰问志愿军小唱》,“同志们呀,我们对你们来慰劳,你们辛苦……”就是非常大实话的一些词,没有什么更多的修饰语。他们想听什么,我们就唱什么。因为第二天出征,可能以后就……见不着了……所以我自己的嗓子都唱哑了。一个一个坑道地走下来,走了多少个坑道,我已经记不得了,猫耳洞走了几个,我也记不得了。

  走到最后一个坑道时,我记得最清楚,那里有一个小战士。我觉得,他最多十六七岁,眼睛大大的,吧嗒吧嗒的,看上去很亮,脸圆圆的。战士们在那儿听我唱歌,看到我嗓子唱哑了,他就把他的水壶拿过来,说“同志,你喝一点儿”。当时,水很金贵,所以我就稍微抿了两口。

  时隔近70年,回忆起那天晚上的情景,吴韵琴还是几度哽咽。她说,那些战士大多不到20岁,那么年轻,第二天就要上战场奋勇杀敌了,有的再也无法回来。而她能做的,只是给他们唱唱歌,为他们鼓劲儿。

  吴老一直保留着两片从朝鲜采摘带回的枫叶

  在吴韵琴老人的印象中,朝鲜有很多枫树,一到秋天,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如今,当年从朝鲜带回的枫叶已经枯黄,那首曾在坑道里许多次唱响的歌曲《慰问志愿军小唱》,她也记不清歌词了,但志愿军战士的眼神和笑容,却深深印刻在吴韵琴的心里,以至于在回国后的几十年间,她时常会想起那些战士的样子,那一双双望向她的眼睛,那一个个鲜活的生命。

  吴韵琴:弹指一挥间,70个春秋交替,我忆起了长眠在松林中千万个战友兄弟。抗美援朝的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用鲜血和生命书写的,它将千秋万代、万代千秋地传颂下去。“最可爱的人”,这神圣高尚而不可复制的称谓,彰显着这一代人不可磨灭的丰功伟绩!

责编:王苗

参与讨论

我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