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24 17:54:00 来源:央广军事 说两句 分享到:
央广网9月24日消息 (记者常璐 臧伯阳 马艺训 王文涛)碧蓝穹顶之下,一座座被烈日晒得泛黄的野战帐篷,组成了庄严阵列。训练场上,战士们挥汗如雨,袖口、衣领早已结上层层盐霜。这里便是荣获“钢刀连”荣誉称号的武警云南总队某支队机动一中队的临时营区。
2019年,一纸命令,让刚转隶武警云南总队不久的中队官兵,打起背包再出发,千里辗转到西南边陲。40多度的“桑拿天”、400多个昼夜的驻训,官兵们以帐篷为家,与黄沙红土为伍,与星空作伴,只为锻造战无不胜的滇西利刃。
冲锋陷阵,战旗上写满荣誉
记者走进“钢刀连”野营村采访,阵阵热浪扑面而来,焦灼感顿生。
“英勇顽强、战功卓著”“秋毫无犯、两袖清风”“钢铁堡垒、连队基石”……帐篷荣誉室里,数百面战旗、一座座奖杯和奖牌陈列其间。最引人注目的,无疑是“钢刀连”战旗。
翻开中队光辉的历史,每一页,都是在披荆斩棘、浴血奋战的交织辉映中坚韧前行。从1937年7月在抗日烽火中诞生的那一刻起,这支部队上高原、驻海疆、守边关、镇国门,南征北战,横跨大半个中国,历经百团大战、淮海战役、两广战役和西南剿匪等百余次战斗洗礼,为祖国和人民立下赫赫战功。
部队创建以来,经历了9次重大改革。但无论走到哪里,官兵都把荣誉带到哪里。
“我们中队荣立集体特等功2次、大功2次、一等功2次、二等功2次、三等功32次,涌现出200余名英模……荣誉多得数不过来,但最‘燃’的荣誉是这面‘钢刀连’战旗!”中队指导员戴东杰向记者介绍,自豪感洋溢在他的脸上。
1979年的一次重大作战行动中,他们以歼敌百余人、缴获武器数百件的卓著战功,被中央军委授予“钢刀连”荣誉称号。
如今,这面鲜红的“钢刀连”战旗,悬挂在荣誉墙的最高处,已成为中队的一座精神丰碑。每当新兵下连,第一件事就是到这座独一无二的“帐篷荣誉室”参观。
荣誉,激励着一代代官兵,在新时代强国兴军的征程上,冲锋陷阵、再立新功。
攻坚克难,永远向前
南疆边陲某训练场。正在担负驻训任务的武警云南总队某支队机动一大队刚结束夜间战斗射击训练返回宿营地,又接到上级下达的紧急拉动命令。
夜色中,全副武装的官兵从帐篷内钻出,迅速跑向预定地域集结。担负尖刀任务的一中队刚出营地就遭遇小股“敌人”袭扰,中队长王学海一声令下,官兵迅速成多路战斗队形,利用夜幕掩护前出接敌,展开激烈交火。短短10分钟内,王学海连续下达了20余组战斗命令,成功抵御了“蓝军”的袭扰。
凌晨2时,“蓝军”调整策略,利用假袭哨兵为诱饵,实则从兵力薄弱处隐蔽潜入营内开展破坏。危机关头,指导员戴东杰迅速调整兵力,最终将深入区域内的“蓝军”悉数抓获。
刻在一中队官兵骨髓中的,便是“钢刀在握,坚不可摧;钢刀出鞘,锐不可当”的“钢刀精神”,指引着中队在履行使命任务中敢为人先、勇往直前,真正成为一把攻坚克难、永不卷刃的“钢刀”。
2014年4月初,中队赴雪域高原执行任务,在五公里武装越野考核中,上等兵刘子瑜突发高原反应,刚跑出几百米,便出现呼吸困难、头晕目眩等症状。看着战友们的背影,他咬破嘴唇让自己保持清醒,在距离终点不远处,他双腿瘫软,跌倒在地。
“这是一个艰难的时刻,我只能以最顽强的精神挺住。”看到刘子瑜晕倒,大家围到他身边准备将他抬起时,刘子瑜却又站了起来,坚持到了终点。
沉甸甸的荣誉背后,是忠诚使命、献身使命的责任担当。2018年8月,班长杨树宏代表总队参加武警部队首届“突击”火力分队比武,他忍着感冒发烧的病痛,在与数十个单位近千名官兵的激烈对抗中,夺得35毫米榴弹发射专业个人第四名、团体第一名的骄人战绩。任何困难都阻挡不了他们向前的脚步。
去年年初,一中队参加支队年度野营拉练。休息间隙,支队组织各中队开展武装奔袭小比武,一中队参赛官兵奋力拼搏,一举拔得头筹。当中队所有人都在等待导调组宣布胜利的结果时,中队长王学海却突然冲到导调组面前:“请取消我们中队的冠军资格。”
当时,在场的所有人都以为听错了:虽说这只是一个小比武,但也是各中队展示形象、提振士气的好时机,一中队怎会将冠军拱手让人?
原来,在拉练途中,王学海发现部分官兵为了减轻防弹衣的束缚,将里面的钢板取下放到了背囊里。
“这不符合实战要求!如果是打仗,敌人会给你穿上钢板的时间吗?”面对大家的不解,王学海的质问令中队官兵惭愧地低下了头。
“训练面前争、荣誉面前让,是一中队传承下来的精神火炬。”总队司令员王宁向记者这样介绍他们。
战士守边关,人民是靠山
旷野天低,风急雨骤。
2014年7月,香格里拉县上江乡发生严重的山洪泥石流。中队第一时间奔赴抗洪抢险第一线,抢救受灾群众、清淤泥、搬垃圾、建家园,先后转战3个任务点,死守灾情最严重的仕旺村,连续奋战8天8夜,共转移群众185人,抢运粮食22.5吨、牲畜102头,搬运沙袋800余个,加固河堤3公里,搭设救灾帐篷20顶……
四班班长赖永洪回忆,接到上江乡突降暴雨引发大面积泥石流救援命令时,他和战友正在驻训基地的靶场训练。赖永洪和战友们来不及拿换洗衣物,就背着随行背包赶往了灾区。而背包里仅有一套雨衣,衣服潮湿了,就换上雨衣接着战斗。
近年来,中队先后参加抗震救灾、抗洪抢险、森林灭火等急难险重任务10余起,次次在抢险救援中当主力,在危难时刻显担当。
“太震撼了!”回想12年前第一次到荣誉室参观的场景,已是上士警衔的黄云波觉得仿佛就在昨天。听老兵讲述每项荣誉背后的英雄故事,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军旅奋斗目标:精武强能,做先辈那样的人!
“只有流淌着崇尚荣誉的血液,大家才会为荣誉而拼搏。”为了弥补手臂力量的不足,黄云波用钢管和水泥墩做哑铃。没几年,就成为中队的“刀尖子”,连续执行了多项重大任务。
2014年,随队到高原驻训的黄云波主动请缨,参加森林火灾扑救任务:巨龙似的火线迎面而来,风借火势、火助风威,高温烈焰足以将一切化为灰烬。
“眼睛都睁不开,周围到处是火星,感觉自己快被融化了。”在烈焰沸腾的茫茫林海,黄云波和战友们与大火鏖战两个多小时,开辟出一条宽2米、长1200米的隔离带,成功阻止了火势蔓延。
那一年,23岁的黄云波荣立三等功,践行了荣誉室立下的誓言。
部队身处西南边陲,中队的每名官兵一举一动都关乎军队形象。中队营区临近村落,村里的大部分年轻人在外地打工,留守的老人和孩子居多。官兵们在训练之余积极帮助村民干农活、打扫卫生、开展巡诊等。村民波正明说:“部队来了之后,有了更多安全感和幸福感。”
“我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村里一位孤寡老人的机顶盒坏了,又找不到年轻人帮着修,只好请部队帮忙。战士们发现机顶盒无法修复,就悄悄凑钱买了一部新的机顶盒为老人安装上。部队帮了很多忙,但我们平时送去的土鸡等农产品他们都不收。”波正明说,“相处一年多,感觉他们就像亲人一样。”
今年6月,中队再次移防。在得知这一消息后,村民们自发组织来到帐篷营地送行,并送来了两面锦旗。
83年栉风沐雨、百战沙场;83年披荆斩棘、淬火成钢;83年初心未改、本色依旧。
新时代,传承着红色基因的一中队,在强军兴军的征程上,正在谱写新的辉煌篇章!
责编:徐凤佳
参与讨论
我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