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15 15:01:00 来源:央广军事 说两句 分享到:
央广网9月15日消息(记者宋鹏超)据报道,印度和日本政府近日签署了《物资劳务相互提供协定》。根据这项协定,日本自卫队和印度武装部队在联合演习期间可以共享食品、燃料、备用零件等物资,可以相互使用运输服务和军事设施。那么,印度和日本签署这份军事合作协定,各自出于哪些考量?这项协定签署后,印日两国间的军事合作将发生怎样的变化?就相关话题,军事观察员杜文龙将为您深入解析。
印度国防部长阿贾伊·库马尔和日本驻印度大使铃木智之签署协议(日本外务省)
据报道,根据印日签署的《物资劳务相互提供协定》,日本海上自卫队可以使用印度位于安达曼群岛的军事基地,而印度海军也可进入位于吉布提的日本后勤保障基地。军事观察员杜文龙分析,印日双方意在借这项协定相互利用,在远海建立依托,拓展各自战略版图。
杜文龙:从战略上分析,这是一个日本和印度相互利用的协定。目前印度正在向东看,而且要把“向东看”变成“向东干”,这样要进入南海、进入太平洋就需要一个国家进行接应。如果印度和日本签订了所谓劳务物资相互提供的军事协定,那么日本的港口、基地及各种物资补给将会形成一个中转效应。印度在向南海、向太平洋进行兵力部署的过程中,能够有一个比较稳定的依托。这对于介入南海事务,对于在太平洋地区显示印度海军、空军所谓的军事存在会起到一定作用。
另外,日本正在向西走,争取能够走远一点。日本在试探,如果第一步迈向南海,第二步迈向印度洋,在美国的扶持下能够让自己的自卫队实现远海、远空军事力量存在,这也是一个基本目标。所以现在如果能利用安达曼-尼科巴,甚至是在印度洋北部得到印度的某种支持,那么日本自卫队的航迹有可能会越来越远。
印度海军驱逐舰(资料图)
报道称,这项协定预计将推动印日两国军事合作更加紧密。军事观察员杜文龙认为,以印度当前的国防军事实力,无法在远海维持常态化军事存在,而且印日两国武器装备和后勤保障标准也不尽相同,因此这项协定能产生的合作效应非常有限。
杜文龙:如果从印度自身的海空作战能力来看,远海方向极其有限,即使有了补给的中转站,也没有办法在大洋远海保持常态化的军事存在。毕竟印度国内疫情很严重,海军、空军主要装备是“八国联军”,在远海形成体系化的作战能力难度极高。
印日双方的这种协定,除了基地保障能够提供一定的战略支撑之外,其他方面的效果几乎是零。因为印日两个国家条件不太一样,另外武器口径和物资维护和保障的标准也不太一样,因此这些方面现在没有办法第一时间落到实处,如果想真正形成一个所谓的战略合作效应,还需要很长的时间。
2019年6月28日,特朗普(左)、安倍晋三(中)、莫迪(右)在大阪出席G20峰会(资料图)
近期美日印三国间防务合作动作频频,三国不断走近是否意味着美日印同盟体系正逐步提上日程?对此,军事观察员杜文龙认为,当前美日印三国加强防务合作是基于各自不同的利益考量,三国只能算作“准同盟”关系,要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军事同盟难度很大。
杜文龙:美国的目标是实现美日印大三角关系的军事联盟。目前美国和日本是联盟,和印度只能算准联盟关系,实际上都是美国主导下的一种军事准联盟关系。
其实在美国心中,印度也是一个威胁:国土面积比较大,海、空兵力在多国支持下能力也在进步,如果远程打击、海上作战威胁到了美国在印太地区的军事利益,美国也会把印度当成一个敌人。所以美国对印度作战能力的成长是有红线的,这条红线现在可以向上提,今后一定是向下踩。
目前还没有办法去判断美日印能不能够形成真正意义上的联盟。因为现在印度如果放弃自己的不结盟政策,投向美国,投向西方,自己的国家利益会受到严重损害。倘若这么多条约都签署了,美军可以进入印度的港口,可以踏上印度的国土,这样无论是主权尊严,包括其他方面,印度都会受到比较大的损害。所以印度目前是把利益放到第一位,联盟关系放到第二位。现在的美日印三角关系,从地理空间位置上基本成立,但要想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军事联盟,难度很大。
责编:翁倩悦
参与讨论
我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