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07 14:40:00 来源:央广军事 说两句 分享到:
央广网9月7日消息(记者胡晶)杨鲁平,1953年出生,1969年入伍,原南京军区前线文工团曲艺艺术指导,国家一级演员、曲艺作家。军旅生涯40多年,他始终以“为战士服务、为提升部队战斗力服务”为已任,勤于曲艺创作与表演,经常深入基层部队慰问演出,深受官兵喜爱。代表作有相声《把心留住》《榜样》、快板书《智擒毒枭》、故事《生命的起飞》等,两次荣获中国曲艺牡丹奖表演奖,多次获评全军曲艺比赛一等奖,被授予中国曲艺60年“突出贡献曲艺家”称号。
杨鲁平创作、表演评书《中国枪王》获第七届中国曲艺牡丹奖表演奖
记者:杨老师您好,听说您14岁就到兵团当了战士,16岁正式参军,当时您在部队主要做什么呢?
杨鲁平:我的父亲是1940年参加革命的老同志,我的母亲当年是一名护士,在三大战役中她冲到一线,像王芳一样立了功,我们家几个孩子都在部队。那时候我才14岁,就到内蒙古插队,成了一名战士,就开始喂马。零下30度,外边风雪满天,马不喂夜草不肥,你必须在夜里值班起来去喂马。回到北京以后就参了军,当时我在部队是军委工程兵,就是野战部队,我们负责架黄河飞线,常年就在露天作业,早上出去到晚上回来,吃中饭都在麦田里,睡觉就睡在田埂上,非常艰苦,但这种环境很锻炼人。
杨鲁平创作、表演音乐说唱《开放的城市天天变》
记者:那您是怎么走上表演这条路的?
杨鲁平:我不是文艺兵,当时我们站长经常到地方参加军民共建的一些活动,有天回来就叫我过去,说书记啊,你看人家的节目在台上演的,又蹦又跳,我们自己就没有一个节目上去吗?你赶紧的,把这个宣传队给我抓起来。就这一句话让我走上了文艺的道路。当时最早就是从电视、电台上扒段子,扒下来就照葫芦画瓢,模仿着这么演。
杨鲁平创作、表演音舞快板《这方热土这方人》获中国曲艺节精品节目奖
记者:等于说是没有任何表演基础,咱也不是科班出身,最初完全就是靠模仿吗?
杨鲁平:一开始是模仿,模仿到一定程度以后就感觉光演别人的东西不行,我说咱得自己写,写连队身边的人和事,就这样开始不断创作。第一个作品是快板书,叫《朝阳路上》,第一篇作品写完以后,发表在我们军区的《前线》杂志上,我把它放在枕头底下,一夜起来了6次,我都不敢相信自己的文字能够在书上出现。从那以后,一下子就激发了我的创作热情。一个非常单纯的想法,就是写大伙熟悉的、有意思的事,让他们高兴,让他们鼓掌,打着小快板鼓舞士气,我就满足了。所以我要感谢我的连队,激发了我的这种激情,到今天我还在坚持军事题材的创作。
杨鲁平与搭档陈峰宁创作、表演相声《把心留住》获中国曲艺牡丹奖表演奖
记者:您曾以“两弹一星”元勋郭永怀烈士的事迹为原型,创作了《最后十秒钟》,听说您从受领任务到创作、组织排练到最后演出,仅仅用了4天时间,这应该是您创作生涯中最高效的一个作品吧?
杨鲁平:郭永怀是“两弹一星”烈士,和警卫员一起带着氢弹试验成功的文件坐着专机回北京汇报,飞机在南苑机场400米的高空失事。当时立即组织大量的人马赶去找这个文件,结果在尸体中间找,找不到。后来发现两个烧焦的男人紧紧地抱在一起,把两个人掰开以后中间有一个黄色的皮包,一点都没有受损,打开后一看是郭永怀带着的氢弹绝密的所有资料。两个人就是在400米的高空落地之前,紧紧地抱在一起保护了这包材料。那么400米的高空落到地面是多长时间呢?十秒钟。命可以不要,材料要保存好,这个十秒钟我们就抓住了,写出来叫《最后十秒钟》。
我接这个任务也没用十秒钟,夜里十二点半我躺在床上,电话铃响,一个鲤鱼打挺就坐起来了,我说你开玩笑吧,四天时间,现在连材料都没有,我还要排练,还要背词……但是,我们最后还是顺利地完成了任务。每次中央电视台播到郭永怀“两弹一星”元勋的时候,我就想,我们终于为郭永怀做了一点事。
音舞快板《九六演习风云录》现场
“你记得不记得咱们连队第一战打穿插,我那枪还没响呢,一发炮弹落下来,眼看着副班长那个腿就炸飞了,当时我全吓傻了,等我反应过来之后,我看见副班长疼得在地上直滚直叫。我的血一下就沸了,怪不怪,什么枪炮声听不见,长这么大没骂过的脏话一串一串的,咱就冲上去啦……”
记者:刚才这段相声《出征梦》,是您1979年上前线慰问战士们回来之后创作的,1985年您又第二次赴前线慰问,能给我们讲讲您当年在战斗前线的所见所感吗?
杨鲁平:1985年,全军组成一个曲艺队,由常宝华老师带队到了最前沿,我们过雷区时,前面一个战士带着走,他走一步我们走一步。猫耳洞我们也爬了,战士们在最前沿,我们要爬过去,顺着战壕,一点点爬过去,和他们见面。
我当时演的相声是《出征梦》,作品反应非常强烈,因为你写了战士们各种各样的梦:第一次上去,他从害怕到勇敢地冲上去,消灭敌人的心理过程。他们在前线打仗,想着将来我能到天安门接受检阅,我能当将军,将军梦。就是把他们多种多样的一些想法都浓缩到一个作品中。当时我们在前线待了将近一个月,那段经历给你带来了强烈的震撼,那是什么?就是坚持为部队去创作。
中央电视台“曲苑杂谈“播出杨鲁平创作、表演的音乐说唱《夸夸咱们的全二平》
记者:据我了解,十几年来,您一直在参加全国道德模范故事汇基层巡演,创作表演了一批以部队道德模范为原型的优秀曲艺作品,把“兵王”王忠心、“枪王”何祥美、消防英雄杨科璋等军队典型的事迹搬上了舞台,深受观众喜爱。杨老师,在您看来,军事题材作品的创作怎样才能拥有更强的生命力,更好地为鼓舞士气、提升部队战斗力服务呢?
杨鲁平:全国道德模范故事汇每两年一次,已经成了一个品牌活动。我们就是把作品写好,把部队的英雄人物歌颂好、演出好。创作一定要有生活,要深入生活,这是最重要的。知道我们部队出了哪些英雄,我就非要去采访他,我还要一个字一个字地写在本子上,然后我把它带到舞台上去。
开完十九大,我就反复地看十九大的内容,然后把重点拎出来,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把它合辙押韵,写成音乐快板。有战士演出队,让他们排出来。连队下午组织政治学习,开始之前快板先上,咵咵咵,音乐一响唱完一段咱们再讨论,战士们就在欢快中获得了理论知识。所以政委就说,太需要了,这比我们枯燥的讲课形式要顶用得多,它就能起到这么现实的作用。
中央电视台”艺术人生“播出杨鲁平创作、表演的评书《美丽的陈美丽》
记者:杨老师,作为一名军队文艺工作者,回顾您几十年的军旅生涯,您最深的感悟是什么?
杨鲁平:我们的文艺和艺术是为战士服务,是为提高部队战斗力服务的,50年来,就围绕这两句话做我们应该做的工作。我们演出一去就是一个多月,一年最少都在120场以上,我们演出就一辆面包车,当时叫面包车小分队,三个战士坐在这儿,我们开始给他演,演完了以后给炊事班的同志再演小场,不能让一个人看不到演出,过去就是这样为兵服务的。
实际上为战士服务的过程中,他们也感染着我们,这种输出和输入是相互的。我印象特别深,一个17岁的小战士,驻守在非常闭塞的山区,大山里边,他和班长两个人守着一个小院,自己养了两只羊。我们去的时候只有小战士一个人,我们问你怎么一个人,班长呢?班长去买米了,没车,要走几十里山路去买米再扛回来,他就留守在家里,我们十几个人就给他一个人表演,小战士坐在那儿,一边流着眼泪一边看我们演出。演完之后,他一个人牵着那只羊站在山头上看着我们走,我们的车绕啊绕啊,绕的时候还能看到山头上,他一个人站在那儿牵着一只羊。
杨鲁平与搭档韩兰成创作、表演相声《咱爸爸》获全国“铜陵杯”相声大赛优秀创作、表演双奖
杨鲁平在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故事汇基层巡演启动仪式暨首场演出中以英雄机长刘传健的故事为原型创作、表演《我爱祖国的蓝天》
记者:听您的讲述,我都特别感动。我们的基层战士永远是最可爱的人。相信,这也是您不忘初心,哪怕自己退休了,却仍然要坚持为兵服务,坚持创作和表演的动力源泉吧!
杨鲁平:创作和表演之初,是部队把我领上了这条路。军旅艺术就是连队艺术,你不能忘了战士的大通铺,你不能忘了站哨。就因为我是一个兵,所以我的军旅生活也一直在为兵服务,所有军事题材的作品反映的都是最基层的连队生活。我生在军人世家,成长在基层连队,连队给了我一切,我一辈子只能为它服务。
责编:翁倩悦
参与讨论
我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