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军事 > 原创独家

投稿:ygjs@cnr.cn

军旅人生丨军旅作家王宗仁:用心书写、用脚丈量青藏高原的人

2020-06-22 18:12:00  来源:央广军事  说两句  分享到:

 

  央广网6月22日消息 (记者黄翔)王宗仁,陕西扶风人,1939年出生,1958年入伍。著名作家、散文家,原解放军总后勤部政治部创作室主任,文学创作一级。作为一名从青藏高原开始写作的军旅作家,他始终情系高原,先后出版文学专集31部,主要代表作有散文集《传说噶尔木》《雪山无雪》《情断无人区》等。他创作的散文集《藏地兵书》获第五届鲁迅文学奖,《藏羚羊跪拜》《夜明星》《拉萨的天空》等多篇作品入选中小学语文教科书。

 

  2017年在中央电视台《朗读者》节目中,导演陆川倾情朗诵了散文《藏羚羊跪拜》,播出后产生了热烈反响,散文作者、军旅作家王宗仁的名字因此也被更多人知晓。盛夏时节,记者来到王宗仁老人的家,屋子里到处摞放着书籍,还有一些烟标和集邮册。然而这满屋子看似散乱摆放的书籍报刊,就像王老的散文作品一样,形散而神不散,每本书的位置他都了然于胸。谈笑间,满头银发、精神矍铄的王老从书架中抽出几本书拿到客厅来,和我聊起他的文学创作。 

  王宗仁:那时我刚好小学毕业,特别喜欢写文章。之前写的作文经常被老师当作范文念。那时候在农村,只能看到两个报纸——《陕西日报》和《陕西农民报》,还得跑到学校或者公社去看,然后我也去看,因为喜欢这些东西。遇到征稿,我就积极投稿。每次收到报纸后,我就赶紧去看目录,看有没有我的名字。看了多少次都没有,但不知道为什么,就感觉总有一天会有。有一次,突然看到有一期《陕西文艺》的目录上有我的名字,可高兴了,这就是我的第一篇作品。但是那时候也不知道文学创作是什么,反正就想当作家。也不知道作家将来会是什么样,能不能当,反正我就要当。

青年时期,在青藏线上的王宗仁

  那篇偶然发表的散文,为14岁的王宗仁开启了文学之门。从那以后,他又陆续在县报、省报上刊发了一些习作,成为当地颇有名气的小作家。1957年,王宗仁初中毕业,村里便让这位公认的“秀才”,担任小学民办教师,没想到年底时,他却主动应征入伍,奔赴遥远的青藏高原当了一名汽车兵。

  王宗仁:当时我就想当兵。到了高原当兵以后,有苦也有难,7年时间有5年多是在汽车上度过的。每天早上想的都是天黑还能不能活着。格尔木烈士陵园里现在埋着800多名,全是青藏兵。去世的主要原因一个是病逝,因为高原反应,另一个原因就是那里经常发生车祸。当地有句话叫早上得感冒,晚上肺水肿。那段时间,每天都把命掂在手里。但我不怕苦,因为没有那段生活,我不一定能当成作家,也不一定能当好,那是一段刻骨铭心的苦难。

和战友们在昆仑山口

  青藏高原恶劣的环境和戍边的艰辛,赋予了王宗仁生命的坚强和创作的灵感。从1958年到1964年,他和战友们在生命禁区日复一日奔波跋涉的同时,牺牲休息时间用心用笔,记录下自己的所见所思所感,创作了一系列散文、诗歌,先后在《解放军报》《人民文学》等报刊上发表。 

  王宗仁:要坐在家里舒舒服服的,肯定不行,只有吃了苦以后才知道甜。而且只有在最苦,最难的地方,才能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东西。那时候,我当兵以后写了好多稿子,《解放军报》一个编辑说,每天早上来上班后,桌子上总放着王宗仁的稿子。后来,他们就让我到北京的解放军报社来学习。

责编:徐凤佳

参与讨论

我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