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军事 > 原创独家

投稿:ygjs@cnr.cn

雷达黑屏导致"全军覆没",兵王于世忠花25年补上遗憾

2020-01-12 14:37:00  来源:央广军事  说两句  分享到:

  央广网1月12日消息(记者袁萌婷 宋康飞 刘晓帅 马亚超)初见于世忠,在书房。微暗的灯光下,他埋首坐在书桌前研究电路图,桌上还堆满了维修雷达的工具。两侧摆放的书籍已泛黄,被翻得卷了边儿,松松蓬蓬,比原来厚了不止一倍。

于世忠利用点滴时间加强新装备理论知识学习

  12月刚过,于世忠迎来了军旅生涯的第30年。他望着桌上的万用表,觉得时光弹指而过,但20岁那年穿上军装的样子还历历在目。

  那个冬日,天朗气清。清晨5点,天还未亮,母亲就开始忙活起来了,揉面、剁馅、包饺子……

  于世忠兴高采烈地吃完一碗热腾腾的饺子,换上崭新的军装,坐上县武装部来接新兵的车。车子一路向北,驶向了他梦想中的军营。

  在新兵连训练期间,于世忠第一次从班长口中知道了“雷达”这个词。班长告诉他:“雷达是防空兵的眼睛,能监测到方圆几百公里的飞机。”从此,雷达“科技含量高”“充满神秘感”的印象,在他的脑海中扎下了根。

  1990年,连队装备的还是第一代雷达,专业技术维修人员稀缺,雷达一年中至少有半年时间处于故障状态。于世忠得知现状,主动请缨调往雷达站,学习维修技术。

  时隔不久,空军雷达学院首次对全军招收军士长,于世忠觉得机会来了。

  “天不亮,我就爬起来看书,到了时间就训练,训练完了接着看,有时候晚饭都忘吃了。晚上别人都睡着了,我就躲在被窝里,打着手电筒看,小心翼翼地,生怕影响到其他人。”于世忠说,他当时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好不容易有个机会去专业院校学习雷达技术,一定要把握住。

  1991年,在“被窝中自学”的于世忠,顺利考上了著名的空军雷达学院,成为全校第一批军士长学员。

  “我都懂,雷达就这么回事,拿过来修就行,没问题。”在学校的两年时间里,于世忠的专业成绩始终名列前茅。到连队后,他对自己信心满满,有些“飘”了。

  1995年,济南军区组织了一场大型演习,于世忠所在连队主要负责雷达警戒任务。

  阵地转移,时间紧急,只有一个小时。雷达车在坑坑洼洼的泥地里一路颠簸,把于世忠和战友们“晃得脑瓜子疼”。

  好不容易到达目的地后,上一场还能正常运行的警戒雷达,却突然出现了黑屏。

  于世忠从雷达天线开始一步步排查,然而二十分钟过去了,却依然没有找到故障点。他急得满头大汗,身上的衣服湿了一层又一层。

  全连只有他一个雷达兵受过系统培训,战友们都帮不上忙,在车外急得直跺脚。

  又过了十分钟,“敌机”临空,于世忠所在的“蓝军”部队全军覆没。

  这一次任务的失败,让于世忠很是失落。原本两分钟就能解决的焊点故障,他花了近三十分钟。

  “任务过程中遇到故障不可怕,怕的是对装备不熟悉,维修时间太长,错过预警时间,无法完成作战任务。”为了弥补这个遗憾,于世忠总结经验教训,开始潜心钻研装备。

  为识别转瞬即逝的飞机回波,于世忠常常在高达40多度的雷达车内,一坐就是四五个小时。身上的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

  他每天废寝忘食地“窝”在雷达车里,一遍一遍地研究着电路图,把枯燥难懂的装备资料“啃”得卷了边儿。

  星光不负赶路人。从一个青涩的新兵成长为一名一级军士长,于世忠用了30年,还写下了十几万字的学习笔记和心得体会,带出了100多名技术骨干。

于世忠扎根连队刻苦训练

  还有11个月,于世忠也要退伍了。此时的他,依然“窝”在狭小的车厢里,研究着雷达的装备性能。

  厚厚的布帘遮挡着外间的光亮。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于世忠的耳边回响的只有雷达的马达声和电键的滴答声。等到他弯着腰从雷达车里走出来时,落日余晖正洒落在不远处的训练场上,一天又过去了。

责编:张灵雨

参与讨论

我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