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1-27 19:17:00 来源:央广军事 说两句 分享到:
央广网11月27日消息(记者黄翔)李莉,1969年10月生于一个军人家庭。1986年入读西安二炮工程学院计算机专业,毕业后曾在第二炮兵通信总站工作。1995年考入国防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教。2005年获军事学博士学位。除了教师的身份,她还是多档军事节目的特邀专家,善于将复杂枯燥的武器装备知识深入浅出地传递给大众,深受观众喜爱,被大家称作“火箭军女神”。
“我觉得我这一辈子都在转型,感觉我的人生永远在路上。所有的努力都不会白费,也许当时你不理解这个意思,但是走过来之后再回想,真的每一步都是这样的。”
1969年,出生仅29天的李莉就和母亲一起随着父亲的部队换防到了河南三门峡。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年幼的李莉都和身为军人的父亲聚少离多。
“大概16岁以前,我和我爸的见面,就是一年一次。从来也没有抱怨,军人真正的奉献,绝不只是字面中的含义,它就是我的生活。我和妹妹后来都选择了军校,实际上受到了家庭很大的影响。”
追随着父亲的脚步,年轻的李莉走进了绿色军营。本科毕业时,她身边的很多同学都选择到条件相对舒适的研究所工作,而李莉却一头扎进了基层部队,扎扎实实地从新兵连干起。
“我就想去带兵。我觉得,既然穿了这身军装,连最基层部队的情况都不知道,那就和我最初对部队的理解不一样。我在基层连队把所有的基层工作都走了一遍,当过副指导员、指导员,还背过号码,我能背到100分!到现在,我觉得我对装备数字能够这么敏感,和当时背号码那段经历,有很大的关系。”
基层连队的工作繁杂、琐碎,但许多年后回想起来,李莉仍然用“值得”二字来评价那段经历。
“因为以前在部队锻炼过,对于部队,就不仅仅是钻到学术里面看到的这么一点,而是从一个更大的系统去看整个部队,那些都是很值得一生受用的东西。”
李莉
在基层工作的五年里,李莉从没有放弃学习,她一直期待着能在专业知识方面更上一层楼。1995年,李莉如愿考入国防大学研究生院攻读作战模拟专业,毕业被分配到学校军事科技教研室工作。初上讲台的李莉却在这里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打击。
“军事科技教研室是搞武器装备的,原来我学的专业是计算机,所以它就和我过去的路子完全不一样。每一次的会议,别人说的所有东西,你都会觉得是对的,因为你不知道什么是不对的,人家给你挑的问题,你没有一句可以反驳,因为你反驳不了。当时就觉得特别迷茫。”
李莉
于是在初登讲台的那半年里,李莉只能下最笨的功夫,把提前准备好的讲稿一字不落地背诵,然后复述给学生。但一次课堂上“出丑”的经历,让李莉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方式。
“对于讲稿里的数据,我已经习惯把它背下来就行了。但是有一次,课堂上有一个海军的副军级指挥员,他站起来讲你这个数据是不准的,你从哪拿到的?我没办法解释,我讲我回去查一下。他说,我建议你们新教员还是要认真点。”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一理念深深地扎根于李莉的心中,于是,她开始每年都争取多下部队调研,每次备课的数据都要向基层部队求证。准备充分了,心里也就更加自信了。
“讲课,直接在讲台上去背,和你理解后去讲是不一样的。上一门课,通过研究这一个方向,相关的信息每天都去跟踪。通过不断开新课,你就会不断地‘滚动’到不同的方向。不像刚开始,告诉你是1,你就知道它只能是1,不能是别的,到后面你就可以再创造了。”
渐渐地,李莉在讲台上越来越从容,在军事装备领域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这一切的努力也让她收获了学生们的认可。
“国防大学每年都有一个优质大课评选,是由学员来投票的,我每年都是优质大课奖。”
李莉
1998年,中央电视台新开播了一档军事节目,节目组找到国防大学,希望他们推荐一位评论专家。在讲台上思维敏捷、表达流利的李莉成为了领导推荐的首选。这个转折,让李莉开始从三尺讲台走向荧幕前。
“我第一次面对媒体,就不紧张,我没有把它当成是上电视,我就是讲我的观点,我想这可能还是和老师这个职业有关系。讲课这种训练让我在非常短的时间里,能表达出非常精当的语言。”
李莉说,录节目时她从不会在乎自己在镜头里好看不好看,她关注的是要做好扎实的准备,确保自己讲出的每一句话都有意义。
“坐在老师这个位置上,就要在老师这边推动;坐在媒体位置上,就在媒体上推动。我们呼吁大家关注每个国家最新的战争实践,我觉得它对于咱们整个国防军队建设,是有意义的。有很多人因为喜欢你而关注了军事,关注了国防,我觉得这是我们最大的成功。”
李莉
2018年,已经走过三十年军旅岁月的李莉选择退出现役,完成了她人生的又一次转型。李莉说,虽然退役,但关注国防建设、传播国防知识仍是自己坚定的道路。
“像咱们研发大型火箭、固体火箭发动机和液体火箭发动机的这些单位,我一年大概去两三次给他们讲课。我觉得我有志于这个领域,用我这些年的积淀,为这个领域做很多事。不管我是在军队的讲台上,还是在地方的讲台上,我把它作为事业,从来没有一丝一毫的马虎,虽然过程很困难,但是当回过头看的时候,还是很愉快的。人的一生,就是无愧,就是这样。”
责编:张灵雨
参与讨论
我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