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军事 > 原创独家

投稿:ygjs@cnr.cn

军事记者采访手记:宜宾长宁,地震无情人有情

2019-09-06 16:47:00  来源:央广军事  说两句  分享到:

武警四川总队机动第一支队作战支援大队官兵正在进村入户排查险情

时刻准备着

  2019年6月17日22时55分,四川宜宾长宁县发生6.0级地震!

  6月18日清晨,我注意到了这条新闻,相关内容在手机上已经刷屏了!

  我一方面为灾区群众默默祝福,一方面集中精力还要投入当天的采编工作。8点50分,像每天一样走进办公室。但四十分钟后,我接到一项紧急任务:以最快的速度做好准备,直飞宜宾,投入地震救援报道!

  来不及多想,迅速和同样执行这次任务的同事李鹏做了分工:他负责联系驻宜宾的武警部队,我负责订机票、准备采访设备。

  回家取行李——奔向机场。

  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我至今依然激动不已。因为这是我入职一年来,执行过最紧急的一次任务。从受领任务到出征,这中间不足两个小时。这就是部队常说的急难险重任务,这就是对一名记者最好的考验。

  18日14时50分,我们乘坐的航班飞离北京,三个多小时后降落在宜宾菜坝机场。在滑行阶段,透过舷窗,我看到机场跑道上停着数架陆航直升机,身着迷彩服的官兵们忙前跑后。一种临战的状态让我异常兴奋。

向震中开进

  此时宜宾支队的勇士车已经在机场出口等候我们,支队新闻干事吴遥告诉我们,这里距离震中安置点长宁县双河镇还有100公里,我们得尽快出发。勇士车沿着“S型”的崎岖山路,朝震中长宁县双河镇开进。一路上,路上除了零星的军警车辆和运送救灾物资的货车以外,再也没有其他任何社会车辆。吴遥干事说,出于安全考虑,地方交通部门已经对宜宾至长宁段公路采取交通管制。

  在行驶途中,我们遇到了一次小的险情,这也是我来到震区之后,第一次体会到地震的存在。路上车不多,勇士车车速很快。正当我低头翻看地图时,勇士车突然弹了起来,我赶紧抓着头上方的手柄。这时车速也减了下来,顺着车灯的正前方,我看见路中间有几条长约几米的裂纹和几块大小不一的石头,我想,刚才应该是碾到路中间的石头了。吴遥跟驾驶员说,开慢一点,同时又向我们解释,这是地震发生时从山上滚落的碎石,还没有来得及清理。


记者宋康飞在双河中学安置点,采访武警四川总队医院医生亢德强

  一直到晚上9点多,我们才赶到长宁县双河镇。镇上电力还没有恢复,街面上一片漆黑。借着车灯,能看到外面正在下着小雨,一队穿着印有“长宁民兵”字样反光马甲的人从勇士车旁跑步通过;交警在十字路口维持秩序,警车顶上红蓝相间的灯光格外刺眼;一个二十来岁的年轻人头上裹着白色纱布,着急地走在街道上,纱布上还有已经干了的血迹;街道两边的商户们正在清理碎玻璃和砖块。灾情比我想象中的要严重,虽说前几年在新疆当兵时参与过救火,但远没有这里的情况复杂。

  我们几个都是第一次来双河镇,手机上的导航这会儿也不太好使。驾驶员用了一个笨方法,朝着灯光最亮的方向开。绕来绕去,终于到了双河中学运动场,这里是此次地震灾区最大的安置点,同时也是武警四川总队“6.17长宁地震”前方指挥所所在地,武警部队所有救援安排部署都是在这里展开的。

  我看了一眼手机,上面的时间显示是晚上9:30。此时距离地震发生时间已经超过20个小时,在中国之声的临时组建的“四川地震报道”微信群里,我看到死亡人数已经上升为13名。这是20日我们撤离震区时,官方通报的死亡人数,同时也是截至目前,“6.17长宁地震”最终统计的死亡人数。

  雨下得更大了一些,我们把行李卸下,换上迷彩服、穿上雨衣,背上装备开始干活。

震后第一夜

  这是地震发生后的第一个夜晚。运动场上,几台大功率发电车发出“突突突...”的响声,照明灯几乎把整个运动场照得亮如白昼。现场对讲机的声音响个不停,救援、医疗、电力、交通、通信、民政等部门都在各自忙碌着。


群众在双河中学热食保障点领取食物

  我们在指挥所了解到,1200多名受灾群众已经被安置在100多顶救灾帐篷里,抗震救灾各项工作正在有序进行。

  在一个帐篷里,我们见到了已经连续奋战20多个小时的武警四川总队宜宾支队长宁中队文书翟羽。他说,地震发生后,中队指导员王立栋带上包括他在内的10名战士,第一时间赶到双河镇的老街,成为第一批赶到震中的救援力量,此次地震第一位获救的群众,就是他和战友用双手从倒塌的房屋中扒出来的。

  翟羽告诉我,17日晚上23点30分,天空还下着小雨,在民警的指引下,他们来到双河镇一处倒塌的房屋。由于房屋是砖木结构,为防止造成二次伤害,他们不能使用大型机械,他和两名战友徒手将老人周边的砖块、木头进行移除,一点一点从废墟里救出一位60来岁的老奶奶,随后又在废墟下救出了她的配偶和一条宠物犬,在不到两个小时的时间里,他们总共成功救出5名被困群众。

  采访完翟羽,帐篷外面的雨越下越大,虽然有雨衣保护,但我手里的采访机在往下滴水,我赶紧把帽子摘掉护住它。我们穿梭在运动场上的帐篷之间,寻找新的采访对象。我看到幼小的儿童偎依在妈妈怀里,用好奇眼睛上下打量我们;我看到一名中学生模样的小女孩,盘腿坐在床上写作业;我看到有一位老人已经进入梦乡,发出轻微的鼾声。


群众在双河中学热食保障点领取食物

  最让我感动的是一位拄着双拐的志愿者顾永琼,今年53岁,我看到她时,她正在给帐篷里的群众讲解防火知识。

  随着采访的深入,我了解到,她是宜宾市恒善义工协会的会长。18日早晨,她组织23名义工会员带着价值8万余元的饮用水、方便面、牛奶、花露水等物资送到安置点。她告诉我,由于自己腿脚不方便,只能在救援外围开展群众疏导工作,与协会的义工们对接,帮助寻找爱心商家,将物资送到双河镇震区。

  谈及初心,顾永琼坦言:“我只是希望通过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把爱的火炬传递下去,让受帮助的人以后也能帮助到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采访完顾大姐,我深呼吸了一口气。我突然觉得地震并不可怕,在大灾大难面前,很多素不相识的人把爱心传递,那是一股强大的暖流。

  采访结束已近深夜,在武警四川总队前方指挥所的帐篷里,伴随着余震,我和同行的记者李鹏完成了写稿、剪辑录音、合成制作,发回在震中的第一篇报道《救援第一夜》。当我最后按下发送键,已经是19日凌晨2点,在发电车旁的帐篷里,我们也度过了在震中的“第一夜”。

救援工作进行时

  19日上午,此时还处在宝贵的“黄金72小时”内,各方救援力量都在抓紧时间展开救援工作。早饭之后,我们联系到了武警四川总队机动第一支队作战支援大队,我们决定跟随他们,前往双河镇附近受灾比较严重的前进村和胜利村,逐户开展搜索、排险工作。

  大队长张启东带领官兵帮助受灾群众转移贵重物品,加固危险房屋、搭建临时宿营点、清理建筑垃圾,并对不愿离开家去安置点的受灾群众做好劝离工作。


原武警四川总队机动第一支队退伍老兵李光磊

  在返程途中,我们遇到了原武警四川总队机动第一支队退伍老兵李光磊。在采访中我了解到,地震发生后,他停止了自己建筑公司的经营活动,带领30多名公司员工和专业装备赶赴地震灾区。我们见面时,他刚刚联系到自己的老部队。在未来几天,他将配合老部队一起参与到排险搜救工作当中。他说,再次和自己的战友们一起并肩作战,像是又回到了当年自己在部队的时候。央广军事微博网友这样评价他:“退伍不褪色”;“若有战,召必回!”我想这也是全国5700万退伍军人的心声。

  老兵的话让我很感动。也许是因为我们有着同样的经历,我和他交流起来显得格外亲切。同样身为一名退伍老兵,我有个习惯,会把在部队穿过的那一套夏季迷彩带在身边,如果哪一天真的需要我的时候,我一定会再次穿上军装挺身而出。

后勤保障跟得上

  接近中午,我们回到安置点,我看到武警宜宾支队为灾区群众准备了热腾腾的饭菜,我凑过去看了看,有萝卜烧排骨、西红柿炒鸡蛋、莲白回锅肉,主食是米饭,还有西瓜。

  一个刚刚领完西瓜的小男孩走进了我的视线,他手捧饭盒,面带笑容,脸上写满了开心和满足,我按下相机快门留下了灾区孩子幸福的笑脸,连同现场的情况一起制作了图片报道。国防时空微博发出之后,我的大学同学把网友评论截图发给了我,内容是说,“这种报道挺好,没有通过战士啃馒头、吃泡面、喝雨水、睡泥浆来感动网友,而是热菜热汤吃好喝好,这才是抗震救灾后勤保障有力的最好体现!”


双河中学安置点:领取食物后的小朋友

  在后面的采访中,宜宾支队战勤保障处参谋徐纪红告诉我,这是一支准备去参加武警四川总队后勤专业比武的队伍,所有人员都是从各中队抽调出来的训练尖子,前期已经训练了一个多月,地震发生后,他们立刻转入到实战当中。练为战,在实战中检验和磨砺才是战力提升的硬道理,武警四川总队后勤专业的这些小伙子们做到了。

  据我了解,如果在平时,每名炊事员正常保障的人数应该是40人左右。而现在,安置点1200多名群众,再加上救援官兵、志愿者等人员,将近有2000人需要这10名炊事员来进行饮食保障。

  在武警四川总队医院在现场开设的医疗点,由急诊科、骨科、皮肤科等科室组成的医疗队,正在给受伤群众探伤拿药,医疗队各小组成员之间协调配合默契,工作开展有条不紊。武警四川总队医院政治工作处主任薛栋告诉我,这是一支经验丰富的应急医疗队伍,早在“汶川5?12”地震和“庐山4?20”地震等任务中,他们便作为专业的医疗队赶赴灾区开展救援工作。

  薛栋说,穿上这身衣服,就需要有这个责任和担当,在人民群众最需要我们的时候,我们不挺身而出,这身衣服穿的还有意义,还有价值吗?

  何尝不是呢?勇敢无畏的人民子弟兵,在人民最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道出了多少救灾官兵的心声。多灾多难的四川,在经历“汶川5.12地震”、“庐山4.20地震”、“九寨沟地震”、“茂县泥石流”等一系列灾难之后,无论是当地政府还是部队,都已经形成了相对成熟的应急反应机制。


记者返程时的长宁县双河镇

  6月20日,在发回第三篇录音报道之后,我们返回了北京。直到现在,当在媒体上看到关于宜宾的消息时,还会点进去多看一眼。这次宜宾长宁双河镇救灾采访,对我来说绝不仅仅是一次采访任务,而是一场心理强化战,让我找到了加入军事采访战队的初心,加钢淬火,时刻做好准备!

(记者宋康飞)

责编:张博帆

参与讨论

我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