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军事 > 原创独家

投稿:ygjs@cnr.cn

我与祖国共成长 | 冀惠彦:记录时代 奔跑不息

2019-08-25 17:30:00  来源:央广军事  说两句  分享到:

  央广网(记者胡铖铖)人物简介:冀惠彦,1953年出生,北京人,原中央电视台军事部副主任、高级记者,第七届范长江新闻奖获得者。参加了九八抗洪、汶川地震救援、伊拉克战争等几十次国内外重大新闻事件的采访报道,参与香港、澳门回归直播报道工作,多次担任阅兵直播主摄像,参与了中国历次载人航天器返回舱着陆的现场报道。

  冀惠彦荣获第七届长江韬奋奖

  旌旗猎猎、战车云集、兵阵如林……几十年来,共和国盛大阅兵式的电视直播,总能给亿万观众留下深刻而难忘的印象。可是,有人也许并不知道,在我国历次阅兵直播时有一位摄像记者,专门负责在检阅车前、乘车跟拍阅兵首长,由于他掌控的机位在整个直播过程中非常重要,所以又称之为“一号机位”。2015年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式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这次执掌“一号机位”的就是军事记者冀惠彦。

  在移动中进行电视拍摄的难度是非常大的。因为拍摄车和首长的车有一定的距离,而且这个距离还在不断地发生变化。这时候,怎么拍得很稳定、拍得很清晰,就需要在操作过程中不断地变换各种各样的拍摄手法。

  2009年10月1日,冀惠彦参与国庆60周年阅兵直播

  其实,这已经是冀惠彦第三次在阅兵直播中执掌“一号机位”了。每当执掌“一号机位”时,他总是全神贯注,紧盯着摄像机镜头,凭借自己多年的专业拍摄经验和从容镇定的心理素质,保证了电视直播画面的稳定、清晰,一次次为中外电视观众拍摄下阅兵式的精美画面。

  拍摄完之后,有的网友还开玩笑说,央视拍摄时造假,在行车的情况下能拍得这么稳吗? 

  精湛的技艺和过硬的素质,来源于冀惠彦33年军事记者生涯千锤百炼的磨砺。

  1966年4月,随着我国电视宣传事业的发展,中央电视台军事组正式成立,并负责制作《解放军生活》节目,不定期播出。当时,13岁的冀惠彦还没见过电视机,更不知道还有军事记者这个职业,对未来的期望是,“可以到处跑”。

  那个时候,老师让大家写下自己的理想,长大以后想干什么,我就写了想当地质队员,因为地质队员可以浏览祖国的大好河山,可以到处去跑。

  “可以到处跑”的念头一旦在冀惠彦心里扎了根,他的足迹也就一步步走向了远方。1969年初,冀惠彦选择离开北京去当兵。新兵训练结束,冀惠彦被选中当上了电影放映员。也就是从那时候开始,他从一遍遍播放的影片中,对画面、镜头这些专业知识,有了一个初步认识。

  那时候,文化生活比较枯燥,没有电视,就是靠电影。我在电影里看到的很多镜头,实际上对我现在拍电视新闻也好,做电视专题也好,都是会产生一定的帮助。

  1999年10月1日,冀惠彦参与国庆50年阅兵直播报道

  1979年,随着国家逐渐改革开放,越来越多的百姓渴望通过电视画面直观地了解军队,军事电视媒体也获得了发展的大好机会。1979年12月23号,中央军委决定将中央电视台军事组改为军事部,列入军队编制,一支专业的军事电视人才队伍开始建立起来。1986年,33岁的冀惠彦被调到中央电视台驻总政记者站,成为一名初出茅庐的军事记者。

  我真是半路出家,为了尽量把工作干好,那时候我就大量地看电视新闻。那个时候,电视机对一个普通家庭来说,要花不少钱,我拿出多年的积蓄买了一台电视机。可是我女儿要看动画片,我爱人要看电视剧,根本就没有我的份。于是,我只好骑着自行车跑到单位去看。同时我还向其它媒体学习,特别是咱们的军事广播。

  就在冀惠彦加紧提升军事记者能力素质的时候,我国电视军事节目也迎来了高速发展时期。1980年农历除夕,中央电视台军事节目《人民子弟兵》开播,军事节目从不定期播出的“游击队”,成长为固定时段播出的“正规军”。已经慢慢成长起来的冀惠彦也开始在军事电视新闻领域崭露头角。1994年,41岁的冀惠彦正式调入中央电视台军事部工作。他多次深入军营进行采访报道,走过严寒酷暑,踏过高原海岛,亲身感受国防和军队建设新气象,也感受基层官兵身上坚韧不拔的精神。

  在黑龙江省抚远县乌苏镇,他来到每天最早把太阳迎进祖国的“东方第一哨”采访,脚下沾满了泥土,镜头里记录下官兵的无私奉献。直到现在,每当看到朝阳升起,冀惠彦的眼前仍会浮现出边防战士满脸风霜却傲然挺立的身影。

  战士们每天早晨按时升旗,把太阳最先迎进祖国,他们像钉子一样钉在边防线上,守卫着祖国的安宁,守卫着人民的幸福生活。他们的这种奉献精神,对我的人生也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

  非典期间,冀惠彦采访小汤山医院病愈出院的患者

  冀惠彦的多篇电视报道在中央电视台黄金栏目《新闻联播》中连续播出,引发了全社会对边海防部队官兵的关注。冀惠彦明白,军事记者成长最深沉的沃土,莫过于火热的军营。

  作为记者,一定要到一线去,要到新闻的核心地带去,才能把现场最真实的情况介绍给观众。

  1996年4月,冀惠彦所在的中央电视台军事部与军队其他几家单位合并为解放军电视宣传中心,负责制作CCTV-7少儿·农业·科技·军事综合频道中的军事节目,冀惠彦牵头筹建了其中的《军事新闻》栏目,也就是今天的CCTV-7《军事报道》栏目。当时,电视新闻直播进入快速发展时期。1997年“香港回归”电视直播长达72小时,刷新了中国电视直播时长的新纪录。冀惠彦当时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驻香港部队进驻香港直播报道总导演,在雨中第一时间报道了香港同胞对回归祖国的期盼和自豪。

  那个雨大到什么程度?简直就是倾盆大雨,几乎让人睁不开眼,张不开嘴说话。当时香港市民穿着雨衣,打着雨伞,甚至有的人连雨伞都没有,就在雨里浇着。但是欢迎的群众始终没有散去,一直等到部队从前面通过。我们从摄像镜头里可以看到,香港群众当年是发自内心地欢迎驻港部队官兵。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这其实是冀惠彦第一次直接参与直播报道。

  那真是干中学,学中干。我之后参与的电视新闻直播就比较多了,近些年的历届两会、党代会直播,我都参与了,已经慢慢地由“跟着别人干”,转到“自己组织干”。

  神舟六号返回舱前进行报道的冀惠彦

  冀惠彦的名字为更多人所知,是在后来的载人航天任务直播中。从神舟三号到神舟十一号,从无人飞船到载人飞船,冀惠彦几乎每一次都是第一个跑到返回舱着陆点的电视记者,见证了我国载人航天技术的每一次发展进步。

  神舟三号、神舟四号航天任务中,我都是乘坐直升机去追着拍摄返回舱落地,当时都需要相当长一段时间才能找到,就是因为它的落点还不是很准确。但是神舟五号任务时,航天员杨利伟第一次进入太空并返回地球的时候,我们的直升机是跟着杨利伟的飞船返回舱一起落的地面。仅从落点的准确度上来说,我们的航天技术显然比前几年前进了很大一步。

  军事记者总是要冲锋在最危险的新闻现场,在火海中逆行,在洪水中坚守,在地震中向前。2008年5月12号下午两点多,冀惠彦正在北京开会。突然楼房晃动起来,“汶川地震了!”来不及和家人道别,冀惠彦拎起设备就往机场跑。从成都前往震中的路上,意外发生了。

  2008年5月,冀惠彦在汶川震区救援一线采访官兵

  所有的道路全被震断了,没办法,我们只能走水路。但是,因为余震造成河里的涌比较大,再加上山上的落石挺多,一下子就把我们坐的船给推翻了。当时船上有十来个人,好在,我们都穿着救生衣呢。

  死里逃生后,冀惠彦没有时间后怕,扛起心爱的摄像机,他冲到了抗震救灾第一线。一名战士面对余震危险,不抛弃不放弃,成功救出一名被困小女孩的场景,冀惠彦至今记忆犹新。

  冀惠彦在直升机上照顾伤员

  地震时这个小女孩正在上课,地震发生之后,她的腿被夹到垮塌的废墟里面了。由于当时救援工具确实有限,救援官兵到了以后,只能靠手刨,刨着刨着,战士们的指甲盖都刨掉了,但没有一个人吭气。在救援过程中,有一个官兵一直抱着她,不停地跟她说话,目的是让她不要睡过去,一直等到大型机械赶到,才把她从废墟里救出来。

责编:王苗

参与讨论

我想说